《九年级语文《秋水》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秋水》教学反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秋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以下是2篇关于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一 秋水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单元着重学习的课文。它选自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秋水篇(课文仅选了秋水篇的开篇部分)就能体现这一特点。 秋水一文的学习,我一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本课的设计我主要
2、采用的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推进教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简单得理解,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下面我就结合秋水的教学设计来说说这种教学思路的特点,以及运用到秋水课堂中的一点感受: 一、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课堂教学比较理性地向前推进,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板块。秋水的教学构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内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确寓意。 二、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由于每个板块都是一个半独立的微型课,它要求
3、教师精心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文言文的学习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后分析,也可以边分析边疏通,我执教秋水的设计是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深入学习,先疏通后分析;概括内容是针对情节性很强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环节是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也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提炼出见河-见海;深入文本环节是更深入更进一步更细致地学习,引出对比的手法;明确寓意是学习寓言的必须环节,也是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确寓意之前让学生深入文
4、本品词读句,也是想让明确寓意的环节能够水到渠成。 四、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有些板块是明确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做好了准备。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确寓意的环节。我在备课时思考,应该怎样将明确寓意这一个环节做好,于是设计为三句话阅读法,通过前两句话达到对前面学习的小结,后一句话引出寓意,三句话达到总结全文的目的,而且学生构思的角度很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板块的存在容易协调教学节奏,体现教与学,快与慢,轻与重的展现。如秋水中,概括内容环节中,应该抓哪些要素进行,属于方法指导,即教,引出学生的学,概括内容、理清思路等环节进行较快,深入文本、明确寓意较慢也较重。 执教完
5、秋水(第二课时)后,我发现,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学生深入文本,学生立足原文回答问题时,当学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来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学生在不断地读和不断地译中,加深对句子的印象,对于对文言文的学习和背诵都大有好处。对于河伯对海神若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品味更深入细致一些。 二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
6、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 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平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
7、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前面近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总结性复习问答。这学期文言文快要结束了,我想得告诉学生学会自己分类整理语言点,即按照易错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知识点来梳理,以便复习巩
8、固,因此这节课在赏析的同时向学生提示、点拨了本课的重点的字词句,在黑板上板书了部分语例,并将此项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 课后找了几个学生谈话,了解对这堂课听课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表示听得懂,这篇课文比较浅易。这让我有点担忧:因为感觉浅易,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问题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这篇课文是节选,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个开头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涵在读者的阅读理解来看又会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讲这篇课文时,我把课文中的提到的伯夷与孔子这两个人的用意作了个具体的解释,介绍的了庄子的知量无穷的观点。指出文本中海若与河伯的象征蕴涵,如果说海若是庄子的自我写照,那么河伯则是儒家门徒之类的投影,孔子及其门徒们
9、在这个文本中是一个被奚落和挖苦的对象,这是庄子的诡秘之处。(1)班的叶莹莹同学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问,这是我事先估计到的。在讲解过程中,我对此也做了简要阐述: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补充介绍,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我越来越感觉到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鉴赏的课堂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在前阅读的积累上的差异,会使对话可能因视界的差异导致教学对话的中止或错位,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敢于讲,把问题将具体,讲透彻。对于像本文这样的节选类文本,教师最好在备课中通读其全文,以免断章取义。推荐阅读:初中九年级语文香菱学诗精选教案范本初中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精选教案模板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10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1初中九年级语文人生优秀教案范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3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历史教案 第 6 页 /总页数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