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01∕T 244—2022 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规范(合肥市).pdf





《DB3401∕T 244—2022 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规范(合肥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401∕T 244—2022 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规范(合肥市).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ICS 03.080.99 CCS A 00 3401 安徽省合肥市地方标准 DB 3401/T 2442022 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规范 BDB 3401/T 2442022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要求.1 4.1 服务机构.2 4.2 场地、环境.2 4.3 设施设备.2 4.4 服务人员.3 4.5 档案管理.3 5 康复服务要求.3 5.1 接案建档.3 5.2 签订协议.3 5.3 评估安置.4 5.4 制定阶段性康复计划.4 5.5 康复实施.4 5.6 康复效果评估.6 5.7 结档.6 5.8 康复随访
2、.6 6 评价与改进.6 6.1 评价.7 6.2 改进.7 附录A (规范性)粗大运动功能评估.8 A.1 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GMFM).8 附录B (规范性)脑瘫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12 B.1 脑瘫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表.12 附录C (规范性)07 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评估.14 C.1 07 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14 DB 3401/T 244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合肥市残疾人联合会提出并
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合肥长兴康复医院、合肥市残疾人联合会、合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合肥市东南外科医院、合肥康华残疾人康复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曾海燕、王江恒、韦静、唐慰、李静、魏重枝、丁勇、李鸣、刘亚琳、杨柱、康婷、胡大勇、何楷印、单能解。DB 3401/T 2442022 1 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的基本要求,并规定了康复服务要求、评价与改进。本文件适用于机构提供的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康复服务。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4、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6675 玩具安全 GB/T 10001.1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 10001.9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9部分:无障碍设施符号 GB 24436 康复训练器械安全通用要求 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 建标165-2013 残疾人机构建设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肢体残疾 physical disability 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导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参与的局限。来源:GB/T
5、26431-2010,4.5 3.2 脑瘫 cerebral palsy 脑性瘫痪的简称,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来源:DB34/T 3510-2019,3.1 3.3 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康复服务 physical disability(cerebral palsy)rehabilitation service for children 由专业人员为014周岁的肢体(脑瘫)残疾儿童提供包括康复咨询、康复评估、康复训练、融合活
6、动、支持性服务等的过程。4 基本要求 DB 3401/T 2442022 2 4.1 服务机构 4.1.1 应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注册,宜取得医疗资质,业务范围应包含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康复。4.1.2 应建立人员管理、财务、安全、卫生和健康等方面的制度。4.2 场地、环境 4.2.1 建筑选址与规划布局应符合建标 165-2013 的相关要求,康复训练区应设置在公共建筑的三层以下,至少有 2 个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并有安全出口标识。4.2.2 公共区域内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应设有明显的标识,并符合 GB/T 10001.1、GB/T 10001.9 和GB 50763 的要求。4.2.3 应保持室内
7、温度适宜,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消毒杀菌。4.2.4 场地总面积应不少于 300,室外活动场地面积应不少于 50,场地应独立,无安全隐患。4.2.5 应有专供残疾儿童使用的卫生间。4.3 设施设备 4.3.1 功能房间 4.3.1.1 应设置运动疗法训练室、作业疗法训练室、引导教育训练室、感觉统合训练室,每室使用面积应不少于 50。4.3.1.2 应设置康复咨询室(康复评估室)、游戏活动室、生活辅导室,每室使用面积应不少 15,个训室使用面积应不少于 8。4.3.1.3 机构根据需求和条件可增设:多感官室、中医传统治疗室、培训室、保健室、儿童生活用房等。4.3.1.4 医疗资质的机构还应设有
8、护士站、医生办公室,门诊增设儿童康复门诊。4.3.2 设施配备 4.3.2.1 功能房间内的设施配备应符合表 1 的要求。表1 设施配备 序号 功能房间 功能房间内设施 1 康运动疗法训练室、作业疗法训练室 应配备基本训练器具,如运动垫或 PT 床、楔形垫、巴氏球、滚筒、姿势矫正椅、分指等训练器具;站立训练器具,如站立架、起立架、踝关节矫正站立板、肋木等站立训练器具;步行训练器具,如平衡杠、步行器、阶梯、姿势镜、多用组合箱等;作业训练器具,如木钉盘、砂袋、套圈、手功能综合训练板、生活自助器具等 2 引导教育训练室 应配备康复教育课程评量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用桌椅、玩教具、木条床、梯背椅等
9、3 感觉统合训练室 应配备滑板车、大滑板、吊筒、羊角球、大龙球、触觉球、按摩地垫、平衡木及平衡踩踏车等,宜配备多感官训练设备 4 康复咨询室(康复评估室)应配备接待用桌椅、材料柜、档案柜、电脑等;基本的康复与教学评估设备;供家长学习、借用的康复普及读物和玩教具等 5 个训室 应配备个别化康复训练评量表、个训用桌椅、玩教具等 DB 3401/T 2442022 3 表 1(续)序号 功能房间 功能房间内设施 6 生活辅导室 应配备家具、电器、洗漱、饮食、清洁等日常生活训练器具等 4.3.2.2 机构宜配备音乐治疗设备、语言治疗设备、认知治疗设备、中医传统设备等。4.3.2.3 康复训练器械应符合
10、 GB 24436 的要求。4.3.2.4 玩具、玩教具应符合 GB 6675 的要求。4.4 服务人员 4.4.1 机构应配备业务主管、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引导员,宜配备社会工作者、社区康复指导人员。4.4.2 业务主管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医学类或教育类专业,三年以上肢体(脑瘫)康复工作经验。4.4.3 康复医师应具有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康复执业医师(助理医师)资格证书,与肢体(脑瘫)残疾儿童的配比应不低于 1:15。4.4.4 康复治疗师、引导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康复医学类或教育类专业,取得相应部门认可的资格证,康复治疗师与肢体(脑瘫)残疾儿童的配比应不低于 1:5,引导员与肢体(脑瘫)
11、残疾儿童的配比应不低于 1:8。4.5 档案管理 4.5.1 机构应为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建立个人档案,档案形式可包括文字、图像、影音资料。宜建立电子档案。档案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基本资料:基本信息、诊断证明等;协议资料:服务协议、保险协议等;评估资料:初期评估记录、中期评估记录、末期评估记录等;教学资料:康复计划、教学方案、训练记录等。4.5.2 与肢体(脑瘫)残疾儿童有关的档案应保存至其离开机构 5 年。5 康复服务要求 5.1 接案建档 5.1.1 对肢体(脑瘫)残疾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登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儿童性别、年龄;致残原因与残疾等级;是否伴有其他残疾;既往医疗、康复情况;
12、家庭情况等。5.1.2 为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建立康复档案。5.2 签订协议 DB 3401/T 2442022 4 机构应与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风险告知书、协议等,明确规定康复服务的内容、标准、方式、时间、收费、退费和投诉处理程序等必要事项,提示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家长相关风险。5.3 评估安置 5.3.1 应对进入机构的肢体(脑瘫)残疾儿童进行初期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5.3.2 评估使用的工具包括但不限于: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GMFM-88 项)(见附录 A);脑瘫生活活动能力(ADL)
13、评估表(见附录 B);07 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见附录 C)。5.3.3 初期评估结果应作为制定阶段性康复计划的依据并保留评估记录。5.4 制定阶段性康复计划 5.4.1 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应根据初期评估结果,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康复目标,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和支持性康复服务计划。5.4.2 康复训练计划内容应包括针对肢体(脑瘫)残疾儿童主要功能障碍而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方法等,具体康复计划的实施依据 5.5 康复实施的内容。5.5 康复实施 5.5.1 基本要求 5.5.1.1 按照初期评估后阶段性康复训练计划,在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家长的配合下开展康复训练,每次康复训练应保留相关记录。5.5
14、.1.2 机构应合理运用康复治疗技术对肢体(脑瘫)残疾儿童进行康复,康复治疗技术宜按照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的要求进行。5.5.2 康复训练 5.5.2.1 粗大运动训练 应包括头部控制、坐位、爬行、站立、行走、跑、跳、推、拍等动作的反应速度、力量、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训练。5.5.2.2 精细运动训练 应包括抓、握、对捏、摆弄、拿起、放下、换手、用线穿洞眼、折纸、握笔、写画、使用工具等双手配合、手眼协调的训练。5.5.2.3 认知能力训练 DB 3401/T 2442022 5 应包括形状、颜色、空间、时间、数、因果、是非等概念以及简单推理、分类、配对、排序等训练。5.5.2.4 语言能力训练 应
15、包括听声音、听说话、分辨声音、模仿口型、模仿发音、名称指令、名称表达、表达要求及回答问题、说短语、说句子、认读名字、识读汉字、问与答等训练。5.5.2.5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应包括吸吮、合唇、喝、咀嚼、进食、如厕、穿脱衣、洗手、刷牙、梳头、物品归位、做简单家务等训练。5.5.2.6 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应包括逗笑、追视、模仿拍手、游戏、知道自己名字、回应、问候、道别、表示感谢、求助熟人、提防陌生人、认识简单的家居环境和安全要求等训练。5.5.3 社会融合活动 组织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开展文化、体育、娱乐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社会融合,为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入园(入学)提供必要指导、支持和
16、帮助。5.5.4 支持性服务 机构定期对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包括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康复训练理念推广、专业咨询及康复专业指导等,使其了解康复教育知识,初步掌握康复训练方面的技能技巧并运用到日常康复训练中。5.5.5 康复方法 5.5.5.1 运动疗法 进行与GMFCS(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分级和年龄相适应的功能性活动训练,主要采用主动运动、助力运动、被动运动、肌力运动、悬吊运动等运动方式治疗。5.5.5.2 作业疗法 根据不同的MACS(脑性瘫痪儿童手功能分级系统)与脑瘫分型,进行与年龄相适应的上肢和手的功能性活动,主要采用促进运动发育的作业疗法、上肢功能训练等。5.5.5
17、.3 言语治疗 根据肢体(脑瘫)儿童年龄及障碍特点,进行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训练,主要采用构音器官运动训练、构音训练、韵律训练等治疗方法。5.5.5.4 认知训练 根据肢体(脑瘫)儿童的年龄和障碍特点进行认知训练,主要采用感觉刺激(包括视觉、听觉、触觉、深感觉输入)、空间直觉、形状、颜色、注意力训练等训练方法。5.5.5.5 引导式治疗 DB 3401/T 2442022 6 通过一定的手段诱导和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引导出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功能障碍学习、建立和实现各种功能动作的能力,主要采用节律性运动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精细运动能力训练、认知训练等治疗方法。5.5.5.6 物理因子疗法 运
18、用电刺激,放松肢体(脑瘫)残疾儿童的肌肉,防止和治疗萎缩、麻痹、痉挛,增进上下肢功能,改善肌肉的代谢和营养,主要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法、神经肌肉电刺激法、单极运动点刺激法、仿生物电刺激法、生物电子激导平衡疗法等。5.5.5.7 辅助器具使用 帮助肢体(脑瘫)残疾儿童选择并指导辅助器具的使用。5.5.5.8 其他疗法 包括药物治疗、传统医学康复治疗、手术治疗等。5.5.6 服务频次 5.5.6.1 每日基本的康复训练应不少于 2.5 h,其中物理治疗不少于 40 min、作业治疗不少于 30 min。5.5.6.2 每个康复周期开展社会融合活动应不少于 6 次,每次应不少于 1 h。5.5.6.3
19、 家庭支持性服务每月应不少于 1 次。5.6 康复效果评估 5.6.1 在阶段性康复计划实施后,应对肢体(脑瘫)残疾儿童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包括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5.6.2 在康复实施满 34 个月时应进行中期评估,总结上一阶段康复计划的执行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为依据调整或制定下一阶段康复计划。5.6.3 在康复实施满一个周期或肢体(脑瘫)残疾儿童离开机构时应进行末期评估,末期评估结果用于判定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在该机构的训练效果和康复目标的实现情况,以此为依据制定下一康复周期的康复计划。5.6.4 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评估使用 5.3.2 中规定的评估工具。5.6.5 中期评估和末期评
20、估后康复计划的实施,依据 5.5 康复实施的内容。5.7 结档 5.7.1 在一个康复周期结束时,应对肢体(脑瘫)残疾儿童进行康复结档,根据肢体(脑瘫)残疾儿童需要,继续转入下一康复周期或进行转介。5.7.2 对于需要转入其他机构或普通教育机构的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应提供安置建议。5.8 康复随访 应对离开机构的肢体(脑瘫)残疾儿童进行跟踪回访,填写随访记录并持续进行康复指导。6 评价与改进 DB 3401/T 2442022 7 6.1 评价 6.1.1 评价方式 机构可采用满意度调查、自查评定、召开家属或家长会议、上门家访等方式对服务进行评价,宜采用服务现场综合评估的第三方评价。6.1.2
21、 评价指标 应对以下内容进行评价:康复评估情况,应达到 100%;康复建档情况,应达到 100%;康复训练效果,应达到 85%;家长对儿童康复训练的满意度,应达到 90%;康复随访情况,应达到 100%。6.1.3 评价频次 6.1.3.1 每个康复周期宜进行两次自查评定及满意度调查。6.1.3.2 每个康复周期宜进行一次第三方评价。6.2 改进 针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DB 3401/T 2442022 8 A A 附录A (规范性)粗大运动功能评估 A.1 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GMFM)见表A.1。表A.1 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GMFM-88 项)仰卧位与俯
22、卧位(17项)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1.仰卧位:头正中位,最大限度左右对称转动头部 2.仰卧位:双手于正中位,双手和拢 3.仰卧位:抬头 45 度 4.仰卧位:右侧髋、膝关节在生理活动范围内屈曲 5.仰卧位:左侧髋、膝关节在生理活动范围内屈曲 6.仰卧位:伸出右上肢、手,越中线抓玩具 7.仰卧位:伸出左上肢、手,越中线抓玩具 8.仰卧位:向右侧翻身到俯卧位 9.仰卧位:向左侧翻身到俯卧位 10.仰卧位:竖直抬头 11.肘支撑俯卧位:竖直抬头,肘部伸展,胸部离开床面 12.肘支撑俯卧位:右前臂水平支撑躯体,左上肢充分向前伸直 13.肘支撑俯卧位:左前臂水平支撑躯体,右上肢充分向前伸直 14.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401T 2442022 肢体脑瘫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规范合肥市 DB3401 244 2022 肢体 脑瘫 残疾儿童 康复 服务 规范 合肥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