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课堂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则》课堂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十则课堂教学设计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课型:文言文精读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驾驭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2、联系自身学习经验,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看法,改进学习方法。 二、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四、教学媒体多媒体 五、课前打算预习课文并查找香关资料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丽情景。(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原因吗?(学生回答,老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
2、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庄重、高大。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觉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日,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倾听先哲的训诲。(二)沟通探究 沟通有关孔子、论语的学问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沟通。班上沟通:每个学问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师生沟通: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
3、山东曲阜)人,是我国春秋时期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探讨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化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很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看法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它和高校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整体感知课文前五则 初读课文,
4、扫除语言障碍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终老师再打出正确读音。人不知而不愠(yn)学而不思则罔(wng)思而不学则殆(di)不亦说(yu邑)乎三省(xng)吾身传(chun)不习乎诲女(r)知之乎不知为(wi)不知是知(zh)也b学生朗读课文,老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留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结合详细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依据课下注释学生试译,老师指导a时习:按肯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肯定的时间”或“刚好”。“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
5、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b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恳。c温故而知新故:旧的(学问),从前的(学问)。而:顺接连词,就,并且。可以为师矣以为:把当作。e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推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四)合作探究 课文在学习看法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沟通后,老师概述:学习看法强调要虚心,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索与复习。老师再要求学生思索:哪些语句强调虚心,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索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虚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独立思索、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b班上探讨、沟通以下两个问题:在本文论述的教化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准备?(五)作业: 1、翻译论语十则前五则。2、复习前五则中的重点字词,下节课默写。 其次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驾驭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2、联系自身学习经验,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看法,改进学习方法。 二、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四、教学媒体多媒体 五、课前打算复习默写前五则重点字词、背诵课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
7、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二)全班朗读课文,老师正音。 (三)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四)探究学习后五则 班上沟通,重点研读以下几句: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班内学生沟通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沟通后,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老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探讨沟通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
8、近的成语、俗语。【探究其次、三句】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老师要讲解。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探讨沟通,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沟通,观点摘要: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原来就不应当把自己都不喜爱的东西强加于人;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行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或许我们都不喜爱,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假如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行取
9、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看法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五)整理归类 (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谈学习看法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 士不行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 (六)总结文言语法: 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说:通“悦”,读yu,意为:开心, 知:通“智”,读zh,意为:聪慧。 女:同“汝”,读r,意为:你 (其次人称代词) 2、文言虚
10、词 而:(1)连词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提刀而立修饰语,可译为“着”“地”例:默而识之(地)(2)其次人称代词,你,你的例:余知而无罪也。(你)为(1)wi以为:把当作(以:把为:当作)例:可以为师矣(2)wi是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wi介词,意为“替”“为了”例: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之(1)代词:代指人(第三人称)、
11、事、物例:由,诲,女知之乎!(代事,代指对待知与不知的看法)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2)助词结构助词,意为“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简称“取独”)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1)代词例: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2)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揣测或反问语气。例:其恕乎!(表揣测,意为:也许,或许)其真无马邪?(表反问,意为:莫非)焉(1)句尾语气词,无实意。(2)代词,相当于“之”例:见贤思齐焉。(代指他,贤德的人)(3)兼词(一字代两字的意思)相当于“于之”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里)则
12、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意为“就”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七)作业: 1、翻译后五则2、背诵论语十则3、“学探诊”第十课1-22题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娴熟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比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教学课时】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背诵课文。、研读前五段。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绚丽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合力,而且对今日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
13、珍贵的精神财宝,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傲慢,也是全人类的傲慢。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日,其精华部分依旧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二、朗读课文、老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多读几遍,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依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正音、正字。三、理解课文、理解重点词语:老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驾驭和积累肯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
14、意义发生改变。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假如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殊留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须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先细致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假如起先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老师指导学生依据句子理解词义,依据词义理解句子。老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探讨探讨。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15、。老师参加学生的探讨。学生能讲清的,老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老师要讲明白,讲透彻。重点驾驭下列的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行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课文:老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老师可以依据状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学生较犯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
16、乎!四、朗读、背诵反复朗读,直到成诵。五、作业、背诵课文。、抄写、识记字词。、预习剩余部分。其次课时教学、研读后五段。、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背诵课文。、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说明。二、理解后五段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老师须重点讲解的:、见贤思齐焉。、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概括思想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归纳到如下几点:、学习方法。、学习看法。、思想修养。归纳成语、格言: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
17、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学习体验、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与课文自相比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仿照这种写法,也写几句。五、老师小结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六、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论语十则
18、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教化学生懂得温故知新、学而不厌等道理。二、初步学习“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三、背诵课文。教学设想一、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驾驭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看法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二、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驾驭“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三、当堂完成课文背诵。四、学生初读文言文,留意避开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丢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五、支配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引人: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今日,我们读了论语十则,肯
19、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论语,读作l*ny(,“十则”,十条。二、布置自读课文。要求: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2思索: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择其善者而从之三、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上述问题。明确:1愠y)n罔w3ng殆d4i谓w8I哉z1i焉y1n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略)3“故”,旧学问。“愠”,怨恨。“厌”,满意。“倦”,疲乏。“善”,优点,好的方面。四、探讨重点内容。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看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明确:谈学习看法的有:敏
20、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2在新知与旧知、学问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学问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学问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学问的驾驭程度。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索必需结合,二者缺一不行。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索,就会感到迷惑;只
21、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乏累。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见既学又问,不仅问学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学问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当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愧。3“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提示: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五、学生先背诵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不亦乐乎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默而识之思而不学则殆2说明下列加粗词的意思。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
22、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3依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1)敏而好学(2)择其善者而从之(3)人不知而不愠(4)温故而知新(5)学而不思则罔表顺接的有:表转接的有:4用现代汉语精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1)不耻下问(2)默而识之(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何有于我哉5简答题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看法怎样?参考答案1emailprotectedyu8y)nw3ngemailprotectedd4i2敏(资质),聪慧灵敏;厌,满意;诲,训诲,教育;习,实习;愠,怨恨,恼恨。3表顺接(1)(2)(4)表转接(3)(5)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把学过的东西静默地记在心里。(3)几个
23、人一起走路,其中肯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4)哪一样我能有呢!5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肯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假如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事实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其次课时一、导入新课背诵前六则或前四则,讲大意,说体会。二、研习新课1学生自习后四则。2查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儿的读音:诲、逝、好、夫。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个词儿的读音和意义。诲emailprotected教育训诲逝emailprotected流过过去好h4o爱好夫f吧,语气助词。三、自读,翻译孔子说:“仲由,训诲
24、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孔子说:“知道这个的不及爱好这个的,爱好这个的不及以这个为欢乐的。”孔子在河流上说:“流过去的东西或许像这个水吧,日夜不停止。”孔子说:“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因为在思索。但没有效果,不如学习呀。”四、探讨重点内容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明确:强不知以为知,不是肃穆的实事求是的看法,是讳疾忌医,也是自我欺瞒,许多人因此造成损失,乃至形成恶果。我们肯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你有这种体会么?明确:这是学习心理的三个阶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
25、并未养成剧烈的欲望,未必能坚持学习,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动性,便有了感情和爱好,便不以为苦;“乐之”则以此为乐,刻意追求,亦即由爱好成为志趣,成为生活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非达到最终目的不行,这才是学习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上处于哪种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谈谈别人。厌学是学习的大敌。)3看到流水就发出感叹,为什么?明确:一方面,宇宙万物是时时刻刻毫无休止地运动发展,在催人奋勉;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复返如同人的年岁,应当刚好努力,创建业绩。(这种警句格言应当记忆犹新。)4为什么“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明确:实践才能出真知。书本学问有干脆的,也有间接的,须要我们去学习,去探讨。但是,单单学习书本学问还远远不够。这里说的学习,既指社会实践,也指书本学问,当然,对待书本学问也要详细分析,不能照单全收。五、练习1学生背诵课文并抄写。2积累以下词语:诲逝昼寝是为夫尝3就自己的学习看法和学习方法写一篇短文(200字)。 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