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学而篇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别裁学而篇读后感.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别裁学而篇读后感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别裁学而篇读后感,欢迎阅读!论语别裁学而篇读后感篇一“得半部论语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不过,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
2、政篇和公治长。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理解孔子的话。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说“悦”应改为“苦”。朋友来家是“包袱”,
3、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南怀瑾的片面之解,不过在询问父亲后,才明白这是告诉读者,看论语要自己反复品读原文,而不是单单看注释
4、。至于不懂,接着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总之,论语别裁是
5、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论语别裁学而篇读后感篇二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还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孔子一直都被尊为圣人,在我的概念里也是这样,似乎就应该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读了南怀瑾先生的书,才发现孔子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是可以触碰的到的人,是曾经真实的存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这三句话,我都不记不清自己是什么时候记住的了,貌似好久的历史了。一直都以为的意思是“学了要时时去温习它,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人不知道我的才能,
6、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行为吗?”可是南怀瑾先生却给我们打开了另一个窗户,“学而时习之”意味着“随时随地的学习”。学-学问,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中来,做人做事去体会。孔子在讲随时随地在生活中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是指知己的到来。南怀瑾先生主张的“真正为学问而学问”,让我想起林老师开例会的时候说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一件事”。我有过,但感觉是好久之前,全身心的投入到那里面去,忽略掉周围的人事,就在自己做的那件事里。但是我不太赞同南怀瑾先生说的,为学问而学问,就意味着一生寂寞。真正全身心做一件事是可以做成的,做成了就会有回报。不一定是物质,也可能是荣誉。就像孔
7、子,虽然一生穷苦,但是他致力于教育,他的学生遍布天下,三千弟子每个都是国家精英,弟子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尊重就是孔子的收获,这就不算没有回报,也不能算一生寂寞。伯牙绝弦,是因知音难觅,但毕竟还是有知音不是吗?回到“人不知而不愠”,南怀瑾先生认为“不愠”代表了“不怨天尤人”人真正做到为学问而学问,就不会怨天、尤人。只会自我反思,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简简单单一句话都充斥着巨大的学问,这是一本值得深读,细读,而且是反复的书。论语别裁学而篇读后感篇三小时候被老师逼着背书,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总觉得是一件苦事,根本不知道何“说”之有!按照教科书和老师的解释,“学而”第一句的意思是:学
8、习过的东西大家要随时温习它,“不亦说乎”,说实在的,每天强迫性地让自己去学习,不是“不亦说乎”,简直就是“不亦苦乎”!所以根本就不觉得论语有多么了不起,也不相信他说的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在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里,我却看到了论语的异彩纷呈,孔子思想的遍地开花。读到见解独特之处,我会陷入沉思,读到幽默之处,我会会心一笑,我知道自己已经被先生的言语所深深吸引,也开始相信,“学而时习之”,真的是“不亦说乎”了。在此摘取先生对“学而”的解释,并把以前我所理解它的意思列出,以作比较,从中可窥见先生对论语的精辟独到的见解,也算作读此书的一个笔记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9、愠,不亦君子乎?我之前对它的理解是:学习过的东西大家要随时温习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别人不了解我,误解我,而我并不在心里怨恨他,这样才算是君子。按照这样来理解的话,强迫性的学习是快乐的,即使我们觉得痛苦,也应该装快乐状;有朋友来了,即使窝囊中羞涩,吃完上顿没下顿我也觉得招待他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我不骂你,我心里也不难过。这是什么话?!完全是大话,空话嘛!论语要是这样来解读,那真是荒天下之大谬!我们再来看看,先生对“学而”的解释。头一句的解释,先生认为,“学而”中的“学”不单纯是读书,而是做人的学问。“学问”从哪里来?学问不是文字,
10、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有反省,就是学问。第二句的解释,如果要做学问,就要准备一生寂寞,先生非常幽默,讲到这里时,他说孔子当年也是非常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他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上。让人不禁一乐。承前所说,做学问是要忍受寂寞、凄凉之苦的,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
11、的事情。“远”字不一定是空间的远,也可能是时间的远。后一句,讲的是,做学问的人,即使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即不怨天尤人,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就是所谓的“真人”“真君子”了。读完先生的解释之后,我觉得我被骗了,被老师,被教科书骗了,而且一骗就是十几年啊,真是冤啊!写到这里想起了朋友曾开玩笑地跟我说过的一句话:学问之美在于让人一头雾水。可不是吗?我以前拿起论语就会觉得不知所云,确如雾里看花。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的粗浅陋薄。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老师又有几人能给过我们这样的见解呢,又有几人能给我们传授真正的论语思想呢?接受这样教育的我们一知半解,然后我们又一知半解地去教育下一代,这样下去,可真是要一代不如一代了!有人说,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的一次灵魂的交流,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但看先生的书,还谈不上能与先生交流,先生站得太高,我只能仰视他,聆听他的教诲,从中汲取孔子及先生思想的精华,来弥补我之前读书的缺陷,我也只能如此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