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导学案.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导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导学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从本节课题起先,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异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从相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起先,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改变,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老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爽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爽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索,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洁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2、。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扩散对比试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详细说明,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说明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试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长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改变,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识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教材中还设计了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探讨在化学改变中,发生改变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引向深化,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改变(物理改
3、变、化学改变)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改变中相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后期学习作好学问铺垫。二、学情分析: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学问,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特别小,肉眼无法干脆视察到,但其的确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简单理解和驾驭;学生能娴熟驾驭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改变,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三、教学目标学问与特能:1、相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
4、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相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改变中的最小粒子。3、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说明一些简洁的生活和试验现象。4、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区分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纯净物和混合物。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视察自然、试验、识图等方法获得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2、能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试验,对有怀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探讨,主动和他人进行沟通,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情感看法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加对化学现象的新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爱好。培育合作意识以及勤
5、于思索、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四、教学课时与教学打算:1、教学课时:(1课时)2、教学打算:红墨水、冷热水、大、小烧杯、氨水、酚酞试液、酒精、量筒、教学课件、温度计、体温表。五、教学重点相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六、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相识物质,理解化学改变的实质。七、教学方法:试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多媒体协助。八、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老师活动老师在教室第一排喷洒空气清爽剂。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什么?
6、为什么全教室的学生都能闻到清爽剂的气味?引起学生思索。学生活动发觉问题: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觉值得探讨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由此引入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学问说明上述现象。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身边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高于思索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2、新课学习:老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追问:我已经停止喷洒空气清爽剂了,为什么现在仍有清爽的气味?经过探讨得结论板书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讲解:停止喷洒空气清爽剂,但空气清爽剂的芳香仍旧存在,说明构成空气清爽剂香味的粒子分子,虽然肉眼无法望见,但却真实存在的。PPT投影:1、用扫描隧道
7、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图3-2)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图3-3)边展示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驾驭了操纵原子的技术。学生活动边听、边看、边疑,得出结论: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肉眼无法望见,但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老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介绍: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PPT投影(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活动探究红墨水分别在冷、热水中扩散
8、。追问:为什么红墨水能在水中扩散?为什么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速率快?演示试验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匀称,视察。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渐渐滴加浓氨水,视察现象。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例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探讨以上试验说明什么问题?(同时播放试验过程及微观过程)PPT投影:2、分子等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粒子的观点说明吗?学生活动想象、理解:分子、原
9、子有多小。老师活动提出问题: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学生活动学生试验:1、量取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视察是否等于200mL。2、用酒精温度计,体温表分别测出水温柔体温,视察表上数值改变状况。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说明上述问题。PPT投影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老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原子的概念。提出问题: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改变有什么不同?发生改变的是分子还是原子?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改变有
10、什么不同。+通电H2OH2+O2板书PPT投影三、分子、原子的概念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强调:“保持”是指保持“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最小粒子”是指“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改变中的最小粒子。强调:“最小粒子”不是指肯定的最小,而是指“化学改变”中的最小。3、分子与原子比较。分子原子相同点1、质量、体积都特别小2、彼此之间有间隔3、总是不断地运动4、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点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在化学改变中,分子可再分为原子。1、原子是化学改变中的最小粒子。2、在化学改变中,原子不行再分。联系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
11、思索分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区分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1、物质没有变,分子本身没改变。(物理改变)2、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化学改变)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巩固、深化反复从水分解的微观改变领悟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改变过程中的粒子改变的图示。设计意图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化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改变来相识、区分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通过联系新旧学问,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协助教学,赐予学生直观的印象。学生活动:思索、探讨沟通,归纳总结。老师活动:矫正总结巩固训练练习册本节选择题部分。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学问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问结构。九
12、、板书设计: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观点或特征)1、分子、原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2、分子、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的运用。1、说明有关常见现象2、区分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3、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肯定是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肯定是纯净物。(三)、分子、原子的概念: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特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13、粒子。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改变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与原子比较:十、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相识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体会它与宏观物质的不同,驾驭用微观理论说明宏观改变,最终进一步相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反思:1、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有实物展示、试验演示、活动与探究、多媒体投影相互有机结合,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实力,激发学生深厚的探究欲望,但要留意多媒体只能起协助作用。2、试验与活动探究均实行对比方法,如红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浓氨水分子扩散试验实行氨水干
14、脆滴入酚酞溶液与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进行对比,提高教学效果,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方法。3、将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院子里的桂花香,食堂里的饭菜香等,从真实的情景中发觉值得探讨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4、从微观角度相识和区分物质的改变,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仍是师生须要解决的问题。九年级化学上册我们四周的空气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我们四周的空气导学案 (一)学情分析认知心理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科学试验充溢了新奇,科学课中的试验活动是他们最喜爱的一项活动,尽管他们通过三年级三个单元的科学学习已有肯定的视察试验实力,但对所视察到的现象进行说明的实力还比较薄弱。因而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
15、切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四周世界有着剧烈的新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详细形象的物体。而三年级孩子面对新学问的看法是想知道、爱提问、喜爱大胆想象,对科学概念主要是建立在干脆阅历基础上的,常常会自发地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爱好或疑问,从而引发其探究的需求和愿望,这是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科学教化的基础。另外,三年级学生情愿与他人共享自己的阅历、观点;通过互动、沟通、探讨、甚至辩论加深对科学概念或原理的理解。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深厚的爱好。(二)学习目标:1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四周的一种物质,
16、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很多的相同和不同。2过程与方法:对无法干脆进行视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视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3情感、看法、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须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三)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的确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难点:用试验证明空气的确存在,比水轻,也会流淌。试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四)学习打算:塑料袋、牙签、气球、泡泡水、空气清爽剂、矿泉水瓶、小纸片、天平、水槽多媒体及实物投影仪(五)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嬉戏”好吗?请同学样缓慢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原子的构成 九年级 化学 上册 原子 构成 导学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