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1复习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1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1复习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1复习教案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1复习教案 诗歌鉴赏高考要求:鉴赏评价E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看法 目标:弄清高考要求,阐释考点1.鉴赏用词之妙、思想情感、表达技巧2.分类别鉴赏: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3.十大置疑角度4.分类鉴赏5.表达技巧6.做题指导 时间:10课时 步骤: 第一节考点明析、历年高考盘点 导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相互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
2、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仔细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原委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适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优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安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
3、没有白天那么惹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加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到诗歌,我就不由自主地想抒情。但到了高三,却没有了抒情的激情。以应试为目的的鉴赏与以单纯获得美感,获得艺术享受为目的的鉴赏的区分。 应试与素养并不必定冲突。诗歌鉴赏纯粹走应试的路子行不通,必需建立在对大量诗歌的感悟理解上。而要在短期内快速驾驭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诗歌,首先必需设法使自己进入古典诗歌的情境之中。要进入情境之中,就必需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表达范式,相关的背景,以及起承转合等诗歌的基本常识。 一、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
4、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看法。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精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方意义、隐含意义、示意意义;还包括精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建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方、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衬托烘托、欲扬先抑
5、、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干脆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三、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
6、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供应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四、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集锦 1994年全国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995年全国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996年全国元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997年全国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
7、,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998年全国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们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999年全国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露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2000全国约客赵师秀 黄梅季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22全国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022全国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
8、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22全国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000春季高考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22春季高考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22春季高考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兴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022北京高考江楼旧感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2022春季高考新沙陆龟蒙
9、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9复习教案第九节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 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始终是高考重要考题。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实力的是从1999年。自2022年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供应帮助。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
10、较为精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宝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耀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依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耀过来的,故用“铺”更精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软与江面的安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
11、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精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化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化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 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
12、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始终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子公的离情连绵起伏。 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建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溢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精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欲
13、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一句的意境。 【分析】(1)略。(2)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呈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悲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古典诗歌非常注意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14、也应当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精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需要驾驭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驾驭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2022年赤峰统考)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首先该诗从视角的改变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从思
15、想感情处置疑。 感情对于诗而言,如同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实行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当精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精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需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细致品尝诗人的情感。在试题的设置中,精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为置疑点。 例:5.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此词,正
16、推行变法。 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2022年通辽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能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见,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望以及他推行表法的决心和志气。 六、从风格流派置疑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别出心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特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观赏诗歌的风格也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6.阅读下面这首
17、词,完成试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枰。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和。 (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 (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2022年淄博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风格及其它。参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3)豪放而飘逸。 七、从分析形象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
18、主子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2022年包头市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袤、寒冷、宁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用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特别清高孤
19、傲,甚至有点凛然不行侵扰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予与写照。 八、从构思结构上置疑 鉴赏诗歌首要条件是读懂作品,即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这包括诗歌的写作构思,也包括诗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等常见的结构方法。因此在阅读诗歌时,我们既要留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留意诗歌的意义上的单元划分,结构上的总结和前后照应等内容。因而,分析诗歌的结构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孤独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
20、的志向和情操?(2022年成都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结构。全词采纳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此人品行的骨膏,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行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九、从语言艺术处置疑 诗歌的语言是构建诗词的基本要素,如同文学的大门,只有充分地鉴赏语言才能探究到文学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评价作品的选词炼句的功夫、修辞格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练性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便成为高考得置疑点。 例: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天仙子张先 是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
21、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题:(1)这首词的上片中,“送春春去几时回”句中的两个“春”字,结合上下文来看,含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春”指,后一个指。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遣词造句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谈谈“弄”字的妙处。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艺术。(1)的前一个指季节,大好春光。后者既指年华的易逝,又指美妙往事的青春时间。而(2)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状况下,阴云覆盖,暮色迷茫,
22、花的丰姿神采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但是突然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上忽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世人带来意外的欣慰。一个“弄”字就传达出了这种特有的情态。 十、从运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显明剧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因而高考出题者经常在运用典故处置疑。 例: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表现手法 鉴赏 教案 复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