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学案.docx
《《再别康桥》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学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再别康桥学案再别康桥探微 一般认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告辞母校之作,作者以为它是写惜别恋情的。 一般认为,彩虹似的梦是暗指作者从前的愿望和志向,笔者以为是指从前的恋情。 笔者的看法可以从诗中所用的典故中找到答案。 1、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其中青草更青化用了汉代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中青青河畔草的诗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原句是少妇因见到青青的河畔草儿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绵绵情思。徐志摩当然明白青草的特定含义,青青河畔草自然要勾起他绵绵的恋情,自然要到青草更深处去找寻过去的影子。耐人寻味的是,徐志摩将古诗青青河畔草拆开,奇妙地用在两处,以此来遮人眼目。但是,有心人的眼睛是遮不住的:青草更青扣青青河畔草
2、中的青青草,而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中,则干脆用了青青河畔草中的河畔。徐志摩挖空心事的将青青河畔草嵌入再别康桥中,可见,再别康桥是写恋情的。 2、寻梦?撑一枝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寻梦,应从南宋女词人聂胜琼的鹧鸪天寄李之问中来: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这寻梦的梦无疑也是指的恋情。 3、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青荇应是从诗经关雎中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梦寐求之。求之不得,梦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关雎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位男子思慕一位女子
3、。这青荇自然也是为写恋情而设的。 4、开篇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中的云彩和段末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中的云彩,以及中间的是天上虹中的虹和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的彩虹,在中国古代民间传闻中,是祝英台跳入梁山泊的坟中时被人扯下的一条彩带,这条彩带飞升上天而为彩虹,它是一种悲剧美的化身。原来是悲剧美化身而成的彩虹,又被揉碎,则更见凄美,这正是徐志摩这段恋情的写照。失去了的是最美的,于是作者将这种圣洁恋情沉淀在榆阴下的清泉里,上面覆之以浮藻,叫人不要去玷污她,窥视它,就连自己也不想去惊扰她。徐志摩在开篇要作别的、在末段要挥掉的,就是这种舍不得也得舍的恋情。 5、静静是别离的笙箫,
4、送别吹玉笛,奏笙箫,经常也只是用来表现送别友人、恋人的,如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聂胜琼鹧鸪天答李之问)。这与彩带化虹一样,典型的中国特色。 从用典的角度看,徐志摩的诗,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诗中通过典故表达恋情,这也是自不待言的。 以上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行的推论,但这种鉴赏性质的推论在史料中仍可以找到答案。 在王先霈先生的林徽音的才气与真情(原载语文教学与探讨2022年第6期)这篇文章中,介绍了徐志摩与林徽音的一段情缘。文中说,徐志摩曾为林徽音割断了与发妻的伉俪之情,而林徽音却在梁启超与林长民两位父辈的撮合下1922年和梁思
5、成订了终身。文中还介绍了林徽音1930年写的那一晚和1934年写的别丢掉两首诗的部分章节。 在那一晚中,林徽音怀念她16岁时与徐志摩在剑桥高校康河游玩时的情景: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照着隐私的星/那一晚两岸映着灯光。诗中的情景,从时空上来看,与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完全相同。徐在诗中不用星光,而用星辉,也可以窥见徐志摩对辉(徽)字的怦然心动。 满载一船星辉,这一情景,林徽音还在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三年后写的别丢掉中再次提起过: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一样是满天的星/只是人不见/梦似的挂起其中梦似的挂起的梦应是指再别康桥中彩虹似的梦的梦,只有彩
6、虹才能挂起,这里用彩虹指已远去的徐志摩如隔云端那样可望而不行即。林徽音说的丢别掉,应是针对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徐志摩要惜别的这段恋情,林徽音却要他别丢掉,足见她对这段感情的珍稀。别丢掉最终一句是:那一句话/你仍得信任/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其中的回音应是谐徽音,林徽音把自己比着是山谷中自己说话声的回音,声音虽然停了,回音还在;自己人虽然离开了,影子却留下来了。足见星光下的那份情缘是让她刻骨铭心、没齿难忘的。据此,我们可以认定,再别康桥不是告辞母校的,而是写惜别恋情的。 再别康桥徐志摩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美读全诗。 2、学会鉴赏本诗的美。
7、. 3、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爱的特性。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 体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鉴赏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起伏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 今日,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精彩的离别诗的魅力,去倾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二、深情美读,感知全诗: (一)老师范读全诗。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合作探究,鉴赏全诗 探究的中心问题: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8、?你有什么感悟? 探究的难点问题:怎样领悟本诗的意境美? 1、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你对哪一种美感受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就近探讨,然后汇报自己的发觉和成果。 (一)音乐美派的同学先谈谈吧。 1、学生发言(略) 2、老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体现了音乐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此外,“轻轻”、“静静”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加了诗歌轻快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像,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建筑美派的同学接着发言。 1、导建筑美是就诗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诗句和诗节的排列。 2、学
9、生发言(略) 3、老师小结: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整,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绘画派的同学,你们有何高见呢? 1、学生发言(略) 2、深化探究诗歌的意境美 导1 哪些漂亮图画让诗人心醉神迷? 挥手作别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星辉寻梦图。 这些图画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出一幅幅动态的、立体的风景画。 你最喜爱哪一幅图画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可补充。 金柳夕照图:以人喻物,诗人一任夕阳脉脉的余辉把他心目中的新娘映
10、照的彩妆辉煌,好像连发丝也透亮,给人恍如仙子的感觉,即写出柳树的温婉柔情又包含“至美如金”的情感。 水草招摇图:以物喻人,写出青荇的愉快自由;诗人不由自主,唯愿能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多么彻底地对所爱的投诚! 小结:在这样一个物我相融、自然与人和谐的美丽境界里,抒发了诗人对康河深深的眷恋,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性灵美的憧憬。 导2老师最喜爱的是星辉寻梦图 与学生沟通感悟: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导3诗人在回国6年之后,带着累累伤痕追求英国式民主的政治愿望破灭,追求个人情感的华蜜自
11、由落空第三次徘徊在自己钟爱的康河边上,想在青草更青处找寻到“彩虹似的梦”,这个“梦”究竟是什么呢?读诗歌的第四、五节后,请同学们思索、探讨(略) 明确:徐志摩要追寻的“彩虹似的梦”就是外化于康桥的美妙愿望和人生志向对美、爱和自由的执着而徒劳的追寻。 老师小结:动态立体,意境显明,体现了绘画美。 导4志向的幻灭是极其苦痛的,诗歌中能看到诗人极其苦痛的身影吗?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诗人作别的背影是怎样的?它美在哪里呢? 四、整合小结,评价诗歌 (一)小结: 1、导:假如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着陶渊明的动人幻想,那么,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妙志向,这是他现实中的桃花源。 2、小结:康桥诗人一切
12、美妙生活的代名词,是诗人志向王国的象征。 再别康桥诗人美妙生活的悼亡曲,康桥志向的告辞曲。 这首美丽而哀婉的抒情诗的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诗人性灵的诗化, 也是诗人执着而徒劳的追寻单纯信仰爱、美和自由的歌吟。 (二)观赏黄磊(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的朗读。 五、联想迁移,拓展诗歌 (一)阅读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观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闻名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洁的比较。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顺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二)点击相关网站,查阅徐志摩更多精彩诗作。(略) 若不能上网,则调出“精
13、彩诗作”版块,供学生观赏。 七、结束,观赏歌曲再别康桥。 同学们,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放飞心灵到康桥,去追寻徐志摩那永不泯灭的诗魂吧! 八、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二十世纪最精彩的离别诗 音韵和谐、旋律完整音乐美 动态立体、意境显明绘画美 错落有致、曲折回旋建筑美 梦追求爱、美和自由的美妙愿望和人生信仰 再别康桥诗人美妙生活的悼亡曲、诗人康桥志向的告辞曲 再别康桥教案17 再别康桥 一、设计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学鉴赏实力的要求,针对新诗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诗歌积累为基础,培育学生对诗的感悟实力、理解实力和鉴赏实力,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并鉴赏
14、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体会“三美”的诗歌创作主见。 难点:以意向为突破口,鉴赏本诗的意境美。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中学阶段,阅读并背诵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具有肯定的感悟、理解实力;学习过肯定的诗歌学问,对韵律、对仗等常识有所了解,同时,学生具有阅读、鉴赏美丽诗歌的主观愿望。 四、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了解徐志摩的人生经验,熟识新诗的基本特点,驾驭“三美”的诗歌创作主见。 2、实力目标:培育学生诗歌感悟实力、理解实力和鉴赏实力。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酷爱民族的优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五、教法设计 诵读法、探讨法、探讨性学习方案等 六、媒体选择 CAI课件 七
15、、教学流程 一)导入:诗歌朗诵会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找寻有关离别的诗歌,在新课前协作古人吟诗画面和FLASH音乐当堂朗诵,老师点评。 总结:同学们找到了很多离别诗,真可谓“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就让我们带着离愁别绪走进现代离别诗的经典名篇再别康桥。 二)新课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本诗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活动:思索初读之后对本诗的特点、主旨、手法的感受和相识,先小组沟通,然后全班沟通。 3、大屏幕:播放作者简介、写作缘起,促进学生理解。 4、学生听示范朗读:FLASH课件 学生听的过程中留意停顿、语气、重音和节奏。 5、学生分节试读,读后自评,然后学生讲评。 6、老师点拨,讲解每节停顿
16、、语气、重音和节奏,初步渗透“三美”的诗歌创作主见及本诗的情感基调。 7、设疑:读过本诗的人,都用一句话来形容读诗的感受,那就是“怎一个美字了得”,那么请大家思索,本诗美在何处? 8、学生活动:思索,探讨,先小组内探讨,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全班提出。 9、释疑:引出“三美”的诗歌创作主见 音乐美:双行押韵,逐节换韵,叠词的运用。 建筑美:全诗七节,每节4行,平行两级台阶。 绘画美:意象绚丽,动词的运用。 10、熟读成诵:全班配乐朗诵再别康桥 三)总结 轻轻的,徐志摩走了,正如它轻轻的来,他虽然不曾带走一片云彩,却把永恒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也让我们在七十三年后的今日真正体验了诗歌的美,好,这节课
17、就上到这,下课。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诗歌品读课充分体现了创新教学思想和新教材以朗诵为突破口的教学主见。 “诗歌朗诵会”复习了学问,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爱好。 “初读、初感”,爱护了学生的自我相识,利于深层教学。 “写作缘起”放在初读、初感后,在学生特性相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豁然开朗。 “示范朗读”的FLASH画面精致,音乐轻快,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学生读后自评”,干脆指向停顿、重音等难点,使诵读教学落到了实处。 “鉴赏评价”中学生先思索,后探讨使探讨极具实际效果,激发出思维的火花。 “熟读成诵”对整节课的学习是一种检验,这是比较胜利的新教材典型课例。 “课件制作”画面优雅轻快,音乐舒缓
18、安静,给学生美的感受。 整节课,诵读教学抓得比较实,真正体现了诵读教学为突破口的教学主见,不过,后期在点拨的过程中,讲解稍多,学生思索的时间稍少,如能把这种讲解变成学生探讨的话,信任效果会更好。 再别康桥教案91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优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 一、导标明学(见上) 二、导入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难过的是离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潇洒,“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
19、情的苦涩。今日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 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高校和英国剑桥高校。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高校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妙的时间。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妙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辞了,千缕柔情、万种感受涌上心头。 3、观赏剑桥高校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
20、好齐读两遍。形近字讲解一下) 青荇(xng)长篙(go)(蒿、嵩)漫溯(s)(朔)笙(shng)箫满载(zi)斑斓(ln) 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21、静静/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缄默,缄默/是今晚的/康桥。 静静的/我走了,正如/我/静静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四、导问助学 1、把古人的离别诗和本诗比较一下,在送别对象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别离诗告辞的是人,这首诗告辞的却不是人,是自然景物。 好处:诗人好像不食人间烟火,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吩咐的俗套,给人清爽飘逸之感。 2、诗人与康桥里的哪些景物作别?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笙箫、夏虫等。 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着特别情感的,而这些日常所见的景一旦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经常提到的意象便产生了。 3、品读诗歌,看看诗人是怎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再别康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