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课标解读.docx





《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课标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课标解读.doc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课标解读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重难点突破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陈英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强化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突破建议: 1关注平均数的现实背景和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现实生活情境动身,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奇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状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2放手让学生探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励学生主动进行视察、估计、验证、推理与沟
2、通等数学活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既可以让学生视察教材供应的统计图,直观发觉求平均数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用数据总和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 3重视平均数的意义教学。 教学时,老师要留意引导学生借助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瓶子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体会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 二、体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丰富其呈现形式 突破建议: 1借助已有的学习阅历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验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3、的过程。因此,教学时要留意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学问和阅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沟通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分,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2课内外结合,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很难完整地呈现统计调查全过程,教学时要适当地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从报纸、书籍、网络上找到各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丰富学生的认知,也可依据学校、班级等开展的各项竞赛、活动,调查了解同学们的参加程度、爱好和特长。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培育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结合实际问题,依据统计图表进行简洁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突破建议: 1选材留意联系实际
4、,供应丰富的实际素材。 一方面留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学生课外小组人数、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等;另一方面,留意选取与学生关系较亲密的社会生活实际,如城乡人口、人均寿命、人均住房面积等,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关切人口、健康和环保等社会问题。 2培育学生分析解读数据的实力。 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经验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索过程,体会统计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推断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四下数学: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相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详细事例,经验
5、相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探讨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果说明问题的公允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果比较哪个组成果好的公允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打算: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相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
6、)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围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洁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实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探讨课前尝试小探讨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探讨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果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果吗? 【设计
7、意图:整个小探讨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索、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探讨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学问,且与本课亲密相关的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探讨,充分发挥旧学问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探讨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探讨沟通课上探讨(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沟通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沟通,确定好组员的发言依次。 2、仔细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看法。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
8、提升做打算。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建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沟通建议的给出访小组沟通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索、沟通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观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加学习、探究学问的欲望。】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探讨问题的探讨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仔细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探讨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探讨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探讨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探讨的内容进行沟通汇报。 在沟通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
9、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老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老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4、相互纠错,小组内同学相互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沟通并引发深化思索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学问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学问内化于心】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沟通时关注学生是否发觉第五组有7个人,
10、第六组有8个人。 老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老师巡察。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 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探讨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
11、主动的学习体验。】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其次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急。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育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 (八)拓展延长: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急。 课后反思学生驾驭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小学数学五下折线统计图课标解读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新世纪小学冯昊卿(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教化局教研室汤骥(统稿)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化数学课程标准(
12、2022年版)在学段目标的其次学段中提出:经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驾驭一些简洁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相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化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的其次学段中提出:经验简洁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相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洁的统计图表能说明统计结果,依据结果作出简洁的推断和预料,并能进行沟通。 二、课标解读 结合义务教化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学段目标和课标内容,老师在本单元教学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
13、面的工作: (一)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在学习中体会统计的价值 这一单元的教学须要选取学生熟识的实例作为探讨素材(比如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数量的改变,儿童身高的改变,近十年上海的诞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改变,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状况,某地月平均气温改变状况等)。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学问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使学生真实相识体会到统计学问的作用。 (二)让学生经验统计的过程,培育合理的推理实力和统计意识 让学生经验简洁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学问的重要目标。老师可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亲自从事简洁的统计活动,比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状况、喜爱看的科普读物、所穿
14、鞋子的号码、零花钱的运用状况等。老师要激励学生主动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索和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沟通。在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之后,一方面结合折线统计图解决有关问题,为学生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供应充分的空间;另一方面,让学生感悟数据的改变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推断,提高数据分析实力。同时,可以给学生供应大量的实践性调查与解决问题素材,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阅历。 (三)注意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求同存异 从事统计活动,老师应当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例如,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探讨:你们打算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方法展示
15、数据?哪些数据常常出现?数据反映出什么趋势?依据这些结论能预料到什么?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在统计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选择不同的收集数据的方法,用不同的统计图表来描绘数据等,老师要充分激励学生实行可行的特性化的方法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洁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验用平均数学问解决简洁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
16、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打算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老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索,想象移动的过程。 (2)老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老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日,我们就来相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挚友,好吗?
17、(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究新知。 老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学问?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爱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细致视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依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沟通。 小
18、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纳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驾驭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老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
19、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状况。 老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找寻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学问应用 1推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肯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
20、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肯定比小强矮。 (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详细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学问,依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日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起先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
21、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事例,经验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其实际意义。 3、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详细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结舌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0+40+60+20+30)5= (6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小学 数学 四下 平均数 条形 统计图 解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