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硫、硫酸》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一化学教案:《硫、硫酸》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教案:《硫、硫酸》教学设计.docx(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化学教案:硫、硫酸教学设计高一化学教案:硝酸 硫酸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教案:硝酸 硫酸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科学探究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1试验教学中要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问题空间,增加试验内容的开放性;激励学生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试验,提高试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探讨,培育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对化学试验的爱好是浅层次的,主要是被化学试验过程中那些丰富多彩的现象吸引而产生,对科学探究的爱好是深层次的,是要求学生对迷人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产生爱好,对探究的过程产生爱好。在一般的化学试验课中,学生只要依据给定的试验方案一步一步操作,并把
2、视察到的试验现象记录于给定的试验手册中,再填空式的写上试验结论和说明,就算完成了试验,在这种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是无法充分得到发挥的,更不能有效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实力。 本节课是要以化学试验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自觉地依据科学探究程序进行化学试验,并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分析处理化学试验问题。 要增加学生在化学试验中进行科学探究的自主性,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爱好,二是要让学生熟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学生先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再选择一些有肯定探究性的试验素材,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依照探究程序作尝试性的探究,最终逐步过渡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
3、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中学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该设计抓住了这部分内容的四个特点: 重视学问的构建。浓硫酸、硝酸的主干学问是强氧化性,本节课通过试验来构建这些主干学问。 重视环境教化。由于浓硫酸、硝酸的反应均有污染物产生,因此试验改进的一个重心要削减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思想方法教化。本节要突出运用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特点。从而理解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表现在硫、氮元素价态的改变上。运用内外因的关系理解量变引起质变,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相识。 运用比较归纳法进行学习。 2学生状况分析 (1)学问基础 经过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前三节的学习,学生
4、已经储备了不少元素化合物的学问,对于氮和硫的氧化物的污染问题也留有深刻印象。结合初三的学问,学生已经驾驭了酸的主要性质(通性),对于氢前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规律特别熟识。这为探讨浓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学问支持。本节课在两个环节上特殊留意了学问上的承前启后: 先运用分类法,从物质类别、化合价等角度预料硫酸和硝酸的性质。 试验探究之后,对金属与酸的反应进行全面小结。 (2)试验技能基础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基本熟识了试验探究的程序,并在化学试验过程得到多次体验,思索问题的方式也更加贴近科学探究的方式。学生也接触过一些微型试验,但没有运用过注射器和小药瓶。基于以上分
5、析,我在学生动手前引导他们留意以下几个问题:该试验药品有强腐蚀性、产物有污染,肯定做好自我和他人防护。如何巧用注射器取液体和气体药品。如何解决小药瓶内压强过大的问题。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基本目标 学问目标: 通过试验相识硝酸的氧化性、浓硫酸的氧化性及其特性;对金属与酸的反应形成更全面的相识。 过程目标:通过试验探究体验科学探讨的一般过程,逐步驾驭比较探讨法,进一步形成沟通、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设置相宜难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获得胜利的体验,提高学习化学的爱好,并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 2. 开放性目标 学问目标:进一步运用氧化还原观和分类观,分析物
6、质的性质和反应的特点。通过探究NO3-是否具有氧化性,深化相识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 过程目标:能开发新型仪器功能与运用方法,从而进一步优化试验步骤。并能从试验探究中提升技巧和反思不足。 情感目标:运用内外因的关系理解量变引起质变,加深对自然辩证法的相识。 3. 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浓硫酸、硝酸的主干学问就是强氧化性,它们能与绝大部分金属反应,也能氧化一些非金属,反应的特点是浓硫酸、硝酸中的硫、氮元素被还原,生成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这是区分于初中学问的最大之处。因此将它确定为教学的重点,通过理论进行构建,再用试验进行验证。 4. 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学生虽然已经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
7、,但面对生疏仪器、具有强腐蚀性的药品的运用和环境污染问题,要考虑的问题还是许多,相当有挑战性。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的活动。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试验探究法、对比探讨法、探讨法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2. 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措施 长期以来,涉及到浓硫酸、浓硝酸等危急试验和污染试验时,假如只是看录像,就奢侈了特别好的探究资源。这始终是化学老师特别麻烦的问题,该试验设计很奇妙地解决了此冲突。经过上百次试验,我最终摸索出现象明显时药品的最小用量和试验技巧。而整个试验过程,都体现出了环保和人文的思想,包括一次性手套的运用、各个试验装置的运用都从最大限度
8、上爱护了学生。本节课选用和开发的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试验探究上,这就要求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问题空间,增加试验内容的开放性。它以浓硫酸、硝酸与铜反应为载体,让学生自主的开展探究活动,自觉地依据科学探究程序进行化学试验,并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分析处理化学试验问题。尤其是在微型化、绿色化、平安化的试验仪器开发上体现了探究的开放性。 3. 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措施 整节课时在几个问题下驱动任务贯穿而成的,其中创设出来的问题情境开放性较大的有: 问题 设计目的及作用 你觉得硫酸和硝酸会氧化哪些物质?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观和分类观来预料物质的性质。为试验探究的进行打下物质基础和供应思路。 今日我
9、们用铜来验证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请探讨试验方案。留意思索: a.假如反应会有何现象? b.如何证明反应发生,如何检验产物? c.注射器在试验中有什么特别的用途? 通过前面学问与方法的打算,让学生自行思索总结出试验探究的方案。为让学生进一步优化设计思路,提示学生的三个问题将困难的问题拆分,将难点逐个击破。 试对以上试验进行对比和类比,结合金属与酸的反应,就稀、浓硫酸,稀浓硝酸的氧化性得出一些规律和结论。 通过比较归纳法对金属与酸的反应形成更全面的相识。 视察蔗糖中加入浓硫酸的反应,试验现象体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 培育学生应用已知化学学问综合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实力。 向硝酸钠溶液中加入铜片,无
10、明显现象,但再加入稀盐酸后产生红棕色气体,为什么?请谈谈对氧化剂、还原剂的新的相识。 利用所学的学问进行迁移和提升,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相识。 4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措施 本节课激励学生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试验,提高试验过程的探究性;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探讨,培育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探究活动主要经验了如下的过程: 教学 环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 节 一 课 题 引 入 【提问引入】 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对盐酸、硫酸、硝酸进行分类,并预料它们的性质。 【点评】也就是说分为强氧化性酸和非强氧化性酸两类。 【提问】我们今日就用试验来探讨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你觉得
11、它们会氧化哪些物质呢? 【板书】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 回答,学生1:分两类,因为浓硫酸、硝酸不能用于制氢气,所以我预料他们的氧化性比盐酸强。 学生2:从化合价的角度看,盐酸中Cl的化合价位-1价,是最低价,只能上升,体现还原性。而硝酸中的N、硫酸中的S化合价均处于最高价,只能降低,表现氧化性。 思索、回答: 生3:一些还原剂,如:金属单质,一些非金属单质,如碳。 生4:还有Fe2+、I等一些低价盐。 巩固利用分类观、氧化还原观分析元素化合物的学问的方法。 环 节 二 实 验 探 究 【提问】假如让你选择一种药品来来探讨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你会选什么样的物质呢? 【追问】那选什么样的金属呢? 【
12、布置任务】今日试验室为我们供应了一种不活泼金属单质铜来验证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 【引导】探讨:1.试验方案,2.预料试验现象,3.如何证明反应发生,如何检验产物?4.注射器在试验中有什么特别的用途。 【提问】请一组同学派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思路。 【追问】那么我们如何检验是否有生成的产物? 【追问】但假如装置中原来有空气,NO一产生就被氧化成红棕色,就无法与NO2区分了,怎么办呢? 【点评】太棒了,充分地开发了注射器的用途。下面咱们就按这个思路,4人一小组完成试验。留意学案中的试验提示。 【提问】下面我请几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试验状况。先从浓硝酸的状况说起。 【点评】很好!溶液呈绿色是由于红棕色气体
13、部分溶解于蓝色溶液造成的。那稀硝酸的状况如何? 【提问】谁来汇报一下硫酸反应的状况。 【布置任务】其他同学的试验现象有没有补充?假如没有,就请你们完成这三个反应的表达式。 【小结】各试验的现象及反应。 【布置任务】试对以上几组试验进行对比和类比,结合金属与酸的反应,就稀、浓硫酸,稀浓硝酸的氧化性得出一些规律和结论。 【点评】浓、稀硝酸和浓硫酸能氧化不活泼的金属,说明他们具有强氧化性。 【小结】利用学生汇报结果进行总结 多人回答:既然是验证强氧化性,选金属单质,品种多,现象明显。 大部分学生回答:我们可以选弱一些的还原剂,如不活泼的金属。 探讨方案、预料试验现象、汇报: 生5:需做4组试验,试验
14、方案:铜与浓硫酸;铜与稀硫酸;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 生6:产物预料:硫酸被还原后可能会产生SO2,硝酸被还原后可能会产生NO或NO2,浓度不同可能猛烈程度不同,可能产物有差异。铜被氧化后会生成蓝色的铜盐。 生7:若想检验SO2,用注射器吸取气体注入装有品红的药瓶中。不管哪个生成的是NO,因为NO2为红棕色、NO为无色但遇空气后会变红,所以还是很好分辨的。 同学生有点骚动,有人立刻提出异议 生8:同样还是可以利用注射器实现,现将小药瓶中的空气抽出,反应后再注入空气检验的生成。 学生试验,老师巡察。现象很显明,大家很兴奋,气氛空前高涨 汇报:试验现象 生9:视察到铜片溶解,溶液变绿,产生了红棕色
15、气体。说明反应生成了NO2和硝酸铜。 生1:铜片溶解,溶液变蓝,注入空气后气体变为红棕色,但与1号瓶相比颜色淡了许多。 我认为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了NO、硝酸铜和水。 生10:用注射器将3号瓶的气体抽出注入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有SO2生成。 生11:4号瓶无明显现象。但由于铜片加热后放入,产生了一些白雾,可能是水气。经检验无SO2生成。 完成、汇报化学表达式 探讨、汇报探讨结果: 生1:从与是否与铜反应的角度看,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的强。从猛烈程度上看,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的强。同时,从反应条件上来看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硫酸还要强。 生12: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由+6价硫体现,稀硫酸具有弱氧化性由
16、H+体现。浓硝酸和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均由+5价N体现)。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是NO2,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是NO,浓硫酸的还原产物一般是SO2。 通过体验试验探究的基本流程: 确定试验方案、预料试验现象、视察试验现象、验证明验产物、分析试验结果。 引导学生比较异同、探寻规律并进行归纳总结,获得氧化性酸与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非金属单质反应的一般规律。 环 节 三 【提问】铜都能与浓硫酸、硝酸反应, 你是否能提出新的问题? 【演示试验】下面我们用试验来说明这个问题。1.铝与浓硝酸(试管试验)2.锌与浓硝酸(装置见右图) 【讲解并描述】很明显,锌能与浓硝酸反应。 但从金属活动依次表中看,铝更活泼
17、,更应当能被浓硝酸氧化。缘由是常温下,铁、铝能被浓硝酸、浓硫酸钝化,即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挡反应接着进行。所以可以用铁罐车、铝罐车运输这两种浓酸。 思索、质疑:那活泼金属能被它们氧化吗? 视察:1.无明显现象 2.快速产生大 量红棕色气体。 质疑:铝比锌活泼,为什么锌与浓硝酸快速反应而铝没有? 学生倾听,记笔记 通过试验,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全面相识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 环 节 四 【过渡】刚才我们是用一种金属作为还原剂探讨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下面我们看看其它的还原剂与它们反应的状况。 【演示试验】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 【思索】请同学们分析试验现象:上述试验体
18、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 【追问】这个黑色固体你觉得是什么?哪来的气体呢? 【试验思索题】向硝酸钠溶液中加入铜片,无明显现象,但再加入稀盐酸后产生红棕色气体,为什么? 【启发】请谈谈对氧化剂、还原剂的新的相识。 视察 回答,生13:生成黑色疏松多孔的物质还有大量气体。 生13:可能是碳。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生成的碳。在受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的CO2和SO2。热量来源于浓硫酸遇水放出的热。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及强氧化性。 思索、分析:HNO3具有强氧化性,但NO3-不具有强氧化性 回答:化合价只能帮助我们预料物质的氧化还原性,还可能与溶液的浓度、酸度有关系。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
19、究爱好,培育学生应用已知化学学问综合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实力。 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相识 板 书 一、硝酸(强氧化性) 4HNO3(浓)+CuCu(NO3)2+2NO2+2H2O 8HNO3(稀)+3Cu3Cu(NO3)2+2NO+4H2O 二、浓硫酸(强氧化性) Cu2H2SO4(浓) = CuSO4SO22H2O C2H2SO4(浓) =CO22SO22H2O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 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保证探究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学生没有提前预习,也没有带教材进入课堂。很明显,通过近一个学期关于“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讨,学生已经适应了这种学习模式。遇到一个新的
20、探究问题时能从容地从理论上去预料和从试验上去验证,并且也熟识了试验探究的基本程序。经过自己主动完成地探讨,学生所获得的学问也是特别坚固的。 2. 老师自身教学效果 本节课作为区级展示课,受到了同行的充分确定和广泛好评。大家认为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文化。设计精致、线条流畅,预设目标恰当,层次渐渐加深,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两条主线即: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探讨方法和引导学生对比探讨的活动,脉络清楚,相辅相成,很好地完成了预期设定的三维目标。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试验探究内容的设计堪称创新,把困难、危急、有污染的演示试验化为简洁的学生试验,既微型又环保,既易操作又有明显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硫、硫酸 高一化学 教案 硫酸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