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教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第1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第1课时)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并在勾连其他诗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实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实力。 教学难点: 勾连其他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纳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
2、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加以解决,老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激励学生大胆沟通,培育学生的创建性思维和口头表达实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今日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究这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激发
3、学生的阅读爱好。 (二)整体感知 1.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华蜜,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华蜜。老师读,同学们仔细听,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仿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激励确定。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意象”。 1.赏析诗中的意象。 (1)介绍“意象”的概念。 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这样理解:象: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诗人的思想感情,借意
4、象来表达、传递。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得知好友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被贬龙标,李白深表怜悯和关切,写诗遥表关怀,希望带去一点安慰,分担他的愁苦。李白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杨花、子规、明月等) (3)杨花和子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杨花,柳絮,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切,“杜宇声声不忍闻”。) (4)景物纷繁,作者选取它们是顺手拈来还是有意选择呢?假如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选这些意象的缘由。用“我选这些意象的缘由是”的句式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特选杨花和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暮春季节,还由于它们能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作者叹飘舞、感离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
5、朗读,体会其中的叹息感伤之情。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意象的内涵和它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1.学生自读诗歌,找到诗中描绘的意象。(先独立思索,再小组沟通,最终汇报学习成果) 2.本诗一词一景,把多个意象干脆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请同学们依据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个画面。其他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伤与惆怅) 3.有感情地朗读。 渲染情境:干枯的藤、苍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乏累不堪的瘦马
6、。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际。 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低缓悲伤) 4.当堂背诵积累。 古诗不仅要观赏,更须要积累。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当堂练背,试背。没背好的课后背诵并默写) 【设计意图】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五)拓展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举出详细的诗句为例,分析这种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例如明月、蝉、柳、红豆等。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本后“积累与拓展”第五题中的诗句,课下搜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并根据作者的生平经验分类(如遭贬流放、战乱流离、
7、在外求学)。 【设计意图】阅读积累更多诗歌,并搜集整理中加深对古诗中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其次课时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其次课时教案一、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次北固山下(一)问题探究1:感知人物1.诗歌的题目“次”表明诗人此时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明确:羁旅漂泊2.诗中哪些字词还可以告知我们这个信息呢?明确:客、行、乡书、归雁(二)问题探究2:理解情感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干脆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
8、洛阳边”干脆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2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爱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设想:分小组沟通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解并描述。以激励为主,敬重学生的生活阅历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参考理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亲密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如同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
9、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明显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调光明,意境美丽。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渐渐溶化,因汇合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心一片船帆高高挂起,其次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慢慢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
10、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画出壮丽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奇妙过渡。江春静静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致,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丽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间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拓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其次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
11、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岸
12、”讲,此联刚好写其次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心情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心情便很自然的产生。(三)问题探究3:把握主旨最终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明白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明确:大雁也叫鸿雁,是一种大的候鸟,春来北国,秋去南方。诗歌中常以“雁归人未归”来寄予游子(或征夫,或迁客)思乡的感情。天净沙秋思(一)问题探究1:感受形式美读出节奏,体会这首词在形式上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
13、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最终一句是散句,曲折跌宕,整首小令整散相间,长短结合,颇具形式美感。(二)问题探究2:理解情感1.从题目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用一个字回答。明确:思2.诗歌中是如何传达出这种情感的?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际”,在天际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际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七 年级 上册 语文 古代 诗歌 第一 课时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