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数学教案.docx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数学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数学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相识米 用米量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相识米 用米量数学教案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第2课时 相识米 用米量 【学习内容】:课本第4页。 【学习目标】: 1初步相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育合作实力和动手操作实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驾驭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课前打算】: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学习过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
2、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留意事项。 二相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便利了,也不简单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视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视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老师米尺的刻
3、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究竟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绽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相互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当留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日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
4、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肯定要从物体的一头起先,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精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相识厘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
5、上册相识厘米数学教案 第2课时 相识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3、培育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打算: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精确,我们一般状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
6、长度,首先要相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相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学问新授。 1、相识厘米 (1)视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知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起先,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
7、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视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2、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8、?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肯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4、教学例4。 (1)老师示范,学生视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起先,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5、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沟通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日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 识 厘 米 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cm
9、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亲身经验的创建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通过学生参加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而深刻相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相识线段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相识线段数学教案 第1课时 相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视察,使学生初步相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育学生视察、想象、操作等实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10、教学重难点: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打算: 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相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 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 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3、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相识线段。(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视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
11、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肯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曲曲折折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赐予表扬。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依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 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说说自
12、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美丽。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遗忘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 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2)集体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线段1.两个端点 2.直的 教学反思: 在讲解线段的相识时,干脆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知学生这些都是线段。并
13、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相识线段的直观特征。线段是几何初步学问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实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纳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视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主动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自己发觉规律,并在合作沟通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胜利体验。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相识乘法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相识乘法数学教案 第1课时 相识乘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20-2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相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驾
14、驭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育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实力。 教学难重点: 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相识,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打算: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日起先,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相识。(板书课题:相识乘法) 二、学问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
15、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个2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 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沟通。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
16、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出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 2 + 2 + 2 + 2 = 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 2 = 8 (乘数) (乘数) (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
17、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沟通。 (4)探讨;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小题图,学生依据图意填空独立完成。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
18、)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3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沟通。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3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沟通。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集体沟通。 四、全课总结 今日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 识 乘 法 4个2相加 2+2+2+2=8 4 2 = 8或2 4 = 8 乘数 乘号乘数 积 42读作:4乘224读作
19、:2乘4 教学反思: 留意教学的各个层次要做到趣味化、情感化、活动化、自主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切实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明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子、老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老师既要让学生主动去思索、去探究、去实践,同时又注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实力,又发展了多项思维,有效地培育学生多维、主体、开放的思维实力。教学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看法,又要帮助学生相识自我,建立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初步相识除法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初步相识除法数学教案 第4课时 初步相识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48-50页。 教
20、学目标: 1、经验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育主动参加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沟通。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打算: 课件、圆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48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解并描述:同学们,周末你们会外出活动吗?今日就有一群小挚友组织外出爬山,他们确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 每辆车坐2个人 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识米 苏教版二 年级 上册 认识 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