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浅谈《战国策》中的言论自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浅谈《战国策》中的言论自由.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浅谈战国策中的言论自由浅谈战国策中的言论自由关键字:思想解放 言论自由 直言不讳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编纂的一部历史著作,概括了战国时代近二百年史实。战国策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也是一部先秦历史著作。全书共三十三篇,因为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的,故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一书有显明突出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它所反映的历史时代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的大变革时期。书中的作品从不同角度生动、详细、形象地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使战国策成为一部反映战国时代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战国策深刻揭露和鞭笞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和腐朽。对统治阶
2、级内部存在的专横跋扈、贪欲狠毒、荒淫无耻、穷奢极欲、昏庸无能等丑恶行为做了淋漓尽致的描述。战国策中很多生动好玩的故事,歌颂了在谋臣策士中那些廉洁正直、功成身退、不为强暴、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刻画了那些投机取巧、惟利是图、朝秦暮楚、背叛盟友等丑恶行为。那些策士的游说有的简洁明快、流利酣畅;有的委婉含蓄、情正意切;有的巧比妙喻、言理切中;有的悲壮不已、催人泪下;有的旁征博引、持论宏深-总之战国策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应赐予确定。但是,战国策这部史学著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论大胆自由,“放言无惮”的特点,在历代史学著作中的确是独树一帜、独树一帜的。追溯根源,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最解放的时代,
3、时代的特色思想的解放必定导致言论的大胆与自由。战国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百家争鸣”的黄金历史阶段。此时,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雄对峙的形势已经形成。七雄之间,无论强弱,各国统治者或为吞并别国;或为保存壮大自己;或为转危为安、易亡为存,为此各国都找寻盟友,导致各国之间相互倾轧,彼此兼并。出现了相互利用相互联合、你争我夺征战不休的“朝秦暮楚”的局面。为了顺应此种形势,一批游说之士探讨各国形势,奔跑于各国之间,揣摩统治者的心理。有的为合纵游说,有的为连横鼓唇。苏秦便是众多游说者中比较突出的一位。苏秦沉湎于对功名利禄的的追求,他不惜用一切手段去游说七国。当时的秦国是大国,素有依仗国力
4、吞并天下之心。于是苏秦肆意夸说,用“连横”的主见去游说秦惠王,煽动秦王依仗自己国家的雄厚实力用武力去兼并其他六国。苏秦本以为他的这一主见会正合秦王吞并六国的野心,必定得到秦王的赏识,不料秦王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为了达到劝告秦王的目的,苏秦上了十次奏章,直到皮袍破旧了,带的黄金也用完了,他的建议也未被秦王接受。苏秦只好离开秦国回家。战国策 秦策一中记载:苏秦“归至家,妻不下衽,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面对家人的冷淡,苏秦没有灰心,反而坚决了他追求富贵显达的决心,“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以后
5、,苏秦探讨兵书已有一些成果,他在各诸侯国的宫廷上高谈阔论,以至于山东六国纷纷拜倒在苏秦的脚下,苏秦在各诸侯国中名声大振。家人的看法也今非昔比,“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倾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 嫂,何前倨而后卑?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困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在世,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前后两次家人对苏秦的看法,完全取决于金钱地位。“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一语道破当时人们追求金钱地位的心理,毫不掩饰,没有隐瞒,更没有尴尬和尴尬。苏秦的“贫困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在世,势位富贵”一席话既是切身体验,又是对
6、趋炎附势、贪慕富贵的世风的高度概括。战国时期,人们对权势的仰慕敢于坦然相告,对权势的亵渎同样毫不掩饰。封建社会,“国君至高无上,最为尊贵”这好像是被人们始终公认的真理,是天经地义的。然而,齐国的颜黜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大胆提出国君应“趋士”的看法。战国策 齐策四中记载:“齐宣王见颜黜,曰:黜前!黜亦曰:王前!”齐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黜,人臣也。王曰:黜前,亦曰:王前,可乎?”黜对曰:“夫黜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黜为趋士,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在等级森严、君贵臣轻的封建社会,颜黜不顾世俗观念,敢于违背王命;不顾众多封建思想根
7、深蒂固的大臣的煽动威逼,与齐宣王针锋相对,实在是难能珍贵。颜黜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气概,亵渎权贵的铮铮铁骨,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社会都是令人敬佩的。可想而知,春秋战国是有着相当的言论自由,百姓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是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极为少见的。战国处于大变动时期,各国统治集团为了维护和扩大自己的统治势力,都大力网络人才,培植亲信,养士之风盛行。齐国的孟尝君就以“养士”最多而著称。冯瑗客孟尝君是战国策中久为传诵的名篇。有个贫士冯瑗请人举荐做了冯瑗的“门下客”,在与孟尝君初次见面的问答中以及被收留时,他故做平凡,且又追求礼遇而无所作为。冯瑗问他有“何能”,“何好”,冯瑗的回答是“客无能也”,“客无好
8、也”。孟尝君收留了他。只是“食以草具”,给他“士”的地位,冯瑗弹铗而歌,“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他三次用弹铗作歌的方式向孟尝君提诞生活待遇上的要求,而且要求越来越高,以致引起四周人的“笑之恶之”,冯瑗也不管孟尝君如何瞧不起他,他依旧我行我素,旁若无人,一再歌曰:“长铗归来乎”直到孟尝君满意了他的全部要求,他才“不复歌”。这段情节写出了策士冯瑗不卑不亢、异于常客的奇妙风采。冯瑗对孟尝君的真诚看法恰恰是冯瑗后来愿为孟尝君竭尽才智效力的缘由。“士为知己者死”是战国时策士的道德信条。冯瑗为孟尝君买“义
9、”颂扬了冯瑗的政治远见。不管孟尝君愿不情愿,他自作主见,“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不管孟尝君做何感想,他认为“君家有寡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冯瑗的明智远虑,就在于他比较清晰的相识到:一个统治者尽管一时可以占有大量财宝,但假如失去民心,则是一件特别危急的事。冯瑗看到孟尝君虽然势位显赫,但如若不抚爱百姓,一旦在统治阶级内部倾轧失势,就将无立足之地。冯瑗的“焚券市义”的动机,虽仍属为统治者孟尝君着想,但是充分体现出他对人民群众力气的相识,这是与当时进步的重民思想、民本思想相一样的。冯瑗焚券而归,这意外的举动使孟尝君大失所望,极为不满。而直到暮年以后,孟尝君罢相归薛,“趋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
10、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其民,因烧其券,民呼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此时孟尝君才突然意识到冯瑗果真是能士,眼光长远,深思熟虑。冯瑗处理事情心中有数、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性格在这一情节中得以充分的呈现。冯瑗归来复命的情节,他对孟尝君的那番答话,滔滔不绝的言辞,义正词严的气概,显示出冯瑗作为一个策士的机警、从容、多辞善辩的风度。铮铮的言语口声,大胆坚决的行动,真真实切的传达出了冯瑗所独至的性格特征。另外,战国时代的策士们,还擅长用比方说理以增加言辞的劝服力。“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鹬蚌相争”都是深刻而美丽的寓言故事。特殊是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章中,写邹忌用与
11、徐公比美的故事,向齐王进行讽谏,劝他广开言路:如今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广,有一百二十多座城邑,宫中的后妃和身边的侍臣没有一个不偏爱您的。朝廷上下的大臣没有一个不胆怯您的。由此看来,您所受的蒙蔽也实在太厉害了。齐威王听了以后有所醒悟,于是颁布了一条激励广开言路的吩咐。齐国后来果真富国强兵。邹忌虽是委婉劝告,但是齐王能够接受,就足以说明当时进谏、纳谏的民主氛围。作为一部文学著作,战国策文笔清爽流利,富于文采,又擅长把人物的活动组织成生动曲折的故事,引人入胜;作为一部史学著作,战国策记述了战国时代很多历史事实,虽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非一人、一时之作,思想也颇为庞杂,它对各诸侯国之间的游说活动和他们的奇谋异策作了真实记载,对战国之世纵横卑阖的困难斗争形式,作了毫不掩饰的颂扬。统治阶级和政客们的权谋、虞诈、角逐都可以通过特性话的语言表现出来。文章雄辩的论说,鞭辟入里的分析,淋漓尖刻的讽刺与战国时思想解放、言论自由是密不行分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主的氛围,开放的思想,大胆的言论,使战国策不但对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举贤授能、任人唯贤、“察纳雅言”有警醒之用 ,而且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样有现实意义,它值得后人探讨借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