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总结:人的称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总结:人的称谓.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总结:人的称谓2022年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天文历法常识 2022年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天文历法常识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
2、(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绚丽、照射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自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震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犹如飘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
3、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翱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改变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相互对应,称作分野。详细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
4、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
5、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别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加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依据北斗星
6、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曲曲折折。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记。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特别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围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缘由,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线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事实上是“
7、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改变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样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
8、、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闻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闻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闻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闻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闻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部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光明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
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其次颗最光明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祥瑞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
10、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绚丽,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
11、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纳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方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来年,因这种历法支配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依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改变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化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
12、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状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依次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雨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2022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天文历法常识 2022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总结:天文历法常识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
13、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绚丽、照射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自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
14、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震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犹如飘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翱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改变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相互对应,称作分野。详细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
15、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
16、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别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加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
17、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依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曲曲折折。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记。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特别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围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缘由,北极星
18、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线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事实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改变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样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
19、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闻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闻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闻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闻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闻嫦娥住在月中,
20、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部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光明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其次颗最光明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祥瑞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
21、,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绚丽,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
22、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纳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方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来年,因这种历法支配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
23、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依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改变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化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状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依次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雨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
24、,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夫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
25、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闻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游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
26、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起先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
27、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务,如“甲午斗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
28、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
29、”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季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
30、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终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依据
31、天色的改变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改变。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纪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现化纪时23-1点1-3点3-5点5-7点7-9点9-11点11-13点13-15点15-17点17-19点19-21点21-23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
32、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33、” 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 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 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 2022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总结:风俗礼仪相关常识 2022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总结:风俗礼仪相关常识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登、人畜兴盛,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34、。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指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
35、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
36、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会面。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会面。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聚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恳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聚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聚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化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调。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许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
37、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季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终个月(腊月)实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富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闲聊,或猜谜下棋,游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
38、,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盛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
39、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调,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殊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诞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依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听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听从。孔子特别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
40、一系列孝悌主见。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依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
41、区分: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对南,三公面对北以东为上,孤面对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对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对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对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
42、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来宾,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43、,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告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
44、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运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敬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非常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45、。”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实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肯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子席位。假如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分: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与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敬重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