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不进位加》教案.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不进位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不进位加》教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二年级不进位加教案数学二年级不进位加教案示例 数学二年级不进位加教案示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2、第15页练习二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式帮助学生驾驭笔算方法,培育动手、思索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重点难点】 1.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 2.笔算的计算依次。 【教学打算】 小棒。 【复习导入】 1.做一做 26+3=8+31= 2.说一说:列竖式计算应留意什么? (突出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3.情景导入:出示第11页主题图。 提问: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进行新课
2、】 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1.出示教材第13页例2图。 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5+32= 2.让学生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竖式计算。 3.探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怎样列竖式计算35+32呢?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先竖着摆出35+32。看谁摆的方法最好。 学生活动:用小棒摆竖式。 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究35+32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老师进行巡察指导,对摆放有错误的学生,老师进行指导,重点让学生理解在摆放过程中,整十根与整十根合并。 摆法: 探讨:为什么要这样摆,它有什么好处? 小结:整捆的小棒和整捆的小棒上下对齐,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齐,单根的和单
3、根的对齐,也就是个位数和个位数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提问:依据用小棒摆的竖式,可以怎样算,有几种算法? 小结:有两种算法。一种是从个位算起。个位上,5个一加2个一是7;十位上,3个十加3个十是60,60加7是67。另一种是从十位加起,3个十加3个十是60,5个一和2个一是7,60加7是67。 老师引导学生边看小棒摆法,边板书竖式的正确格式及算法。 师: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从个位算起会更便利,建议同学们从个位算起。 4.探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依次是怎样的? 5.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可以先从个位加起,也可以先从十位加起。 例笔算下列各题。 52+36=
4、15+34= 分析: 笔算不进位加法的题时,要留意两点: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相加时,要留意从个位加起。上面两题可以列竖式为: 把相同数位相加时,第一个竖式可以这样计算,2加6得8,5加3得8,结果为88;其次个竖式,5加4得9,1加3得4,结果为49。 答案:52+36=8815+34=49 【课堂作业】 1.课本第13页“做一做”。 2.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5+13=42+33=27+60=34+43= 答案: 1. 2. 【课堂小结】 提问: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学问?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日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在
5、写竖式时,要把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对齐,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对齐。 1.初学笔算的同学往往出现先口算出结果,再去写竖式的现象, 要让学生们通过多练习,先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再把结果写上去的习惯。 2.让学生从旧知动身,体会学问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自主学习。同时,通过复习,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的驾驭作好了铺垫。 3.整堂课将算法思维、算法多样化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从而引导学生学习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老师在教学中总结方法,通过让学生反复练习,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增加学生计算实力。 4.通过小组之间的汇报沟通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多角度地思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通过
6、摆小棒,使学生明确算理,从而驾驭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教案 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驾驭竖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数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能娴熟精确地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及两位数加两位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小棒等活动,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的竖式计算法则,从而能够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的竖式计算方法。 3、情感看法价值观。 通过情景探究计算方法,发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驾驭竖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数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 教学
7、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11页的主题图。(四个班级在博物馆门口排队的情境图) 提问:看到这幅图,你们能够提出哪些问题呢? 2、提出问题。 老师依据学生的提问,板书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横式。 二、探求新知。 1、以旧导新。 提问:你们能依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吗?并用之前已有的100以内加法的口算学问进行解答。 学生单独列出算式并自己口算解答。 提问:除了口算,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学生探讨后点名回答。 师:今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竖式笔算。 2、教学例1。 提问:刚刚有同学提出了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板
8、书:352?) 352?那么你们能用数小棒的方式告知老师,你是怎么摆的吗? 学生动手摆小棒,摆出35237。 提问:为什么你们要把零散的5根小棒和2根小棒放在一起呢?成捆的要放在一起呢? 学生探讨后点名回答。 3、小结。 零散的小棒就相当于都是个位上的数,而成捆的就相当于十位上的数,所以我们在计算中要将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法则表现在竖式计算中,就是相同数位相加。 4、竖式笔算。 在横式下面列竖式,35和2必需数位对齐。个位上的527,十位上的303。所以竖式计算的答案也是37。 5、教学例2。(板书:3532?) 提问:你们现在已经会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竖式加法了,不知道
9、你们会不会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加法呢?用刚刚老师演示的方法自己做一做。 学生可先数小棒再列竖式计算,也可以干脆先列竖式计算再用数小棒的方式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点名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计算过程。 6、小结。 我们在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时候,要牢牢记住,相同数位先要对齐,然后再相加,并且从个位算起。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的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13页的做一做第1题。先摆一摆,再列竖式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不进位加(2)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不进位加(2)数学教案 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2课时 不进位加(2) 【学
10、习内容】:课本P12 例2 做一做 练习二的1、2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驾驭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娴熟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育学生仔细、细致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难点: 娴熟驾驭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前打算】: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老师出示主题图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老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探讨怎样计算“35+34”,可依据自己的状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
11、 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 写竖式的时候要留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留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留意什么? 二、做一做: 老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 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不进位加(1)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不进位加(1)数学教案 第2单元
1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1课时 不进位加(1) 【学习内容】:课本P12例1 【学习目标】: 1、在详细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究并驾驭笔算加法的法则,能娴熟的计算。 3、培育学生仔细、细致、书写工整的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驾驭笔算的计算法则,能娴熟计算。 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课前打算】: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爱好 投影出示P11主题图,引导学生视察:同学们打算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细致视察这幅图,你发觉了哪
13、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觉。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沟通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视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觉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爱好。 二、合作沟通,驾驭算法 1、 依据学生的沟通状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索,小组沟通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探讨总结列竖式应留意的问题。 2、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在尝试、沟通中驾驭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练习二第1题前两小题,说说图意,沟通算法并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不进位加法计算,娴熟驾驭笔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
14、我又学会了什么?老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其次单元不进位加教案(五)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其次单元不进位加教案(五)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能在详细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实力目标:探究并驾驭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常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驾驭笔算加法的法则,能娴熟的计算。 情感目标:培育仔细、细致、书写工整的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写竖式笔算是刚接触,因为学生已经学会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口算的方法,已经有了肯定得口算基础。而本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习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
15、法新学问,并通过动手操作,沟通的方式突破新课的难点,从而更好地获得学问。 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驾驭笔算的计算法则,能娴熟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切记相同数位要对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校确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挚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自由回答。 二、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 学生独立解决。 三、展示沟通结果,点拨归纳 1、解决第一个问题(例1)。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
16、来帮忙。 学生汇报: (1)用口算35+237 。 (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 (3)我运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精确? 2、师小结: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又快又精确。但是要留意个位上的5要和个位的2对齐。 3、练习:第12页做一做,看看那些同学算的又对又快。 快的同学板演,并说说怎样对位? 4、用笔算解决其次个问题(例2)。 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并说算理。 5、全班谈论沟通:用竖式计算应留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
17、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四、巩固练习 当堂检测 1、第13页做一做 2、练习二第1题。 五、沟通收获,体验胜利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练习二第2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示: 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其次单元不进位加教案(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其次单元不进位加教案(四) 教学内容 教材11-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理解算理,驾驭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能够拿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视察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培育学生的归纳,
18、概括和操作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主动探究学问的精神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难点:笔算的计算依次。 教法:讲解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打算:课件 小棒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出示课件 12+7= 13+5= 8+11= 13+3= 二 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导入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主题图 学校组织二年级四个班去参观博物馆,二(1)班有35人,二(2)班有32人,二(4)班有34人,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问: 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老师提问: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合作探
19、讨,指名汇报)老师依据学生汇报板书算式。将写好的纸条贴上去,让学生视察算式 特点,从而引出课题:100以内数的加法(不进位加)。(板书) 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计算。自由计算,老师巡察,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大部分学生完成后,抽生汇报。可能有几下种算法: (1)口算法:35+2=37或者5+2=7,30+7=37 (2)摆小棒法:先摆3捆零5根,再摆2根,最终合计3捆零7根。学生边说边演示。 (3)用计数器法: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拔3个珠子,个位上拔5个珠子:然后在个位上加2个珠子,既7个珠子,合起来是37学生边说表演示。 学生在说算法时老师适时板书,用纸条写好。十位和捆数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进位加 小学 数学 年级 进位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