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植树牧羊人》优质课堂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植树牧羊人》优质课堂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植树牧羊人》优质课堂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植树牧羊人优质课堂教学设计13 植树的牧羊人 本文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芜的土地,变成流着奶和蜜的田园。课文主要赞颂了他的这种无私的精神和不图回报、为人类造福的品德。学习这篇课文,应从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入手,让学生利用默读的手段,在初读课文时就梳理出作者三次造访牧羊老人的状态,可以结合课后题。然后再逐步梳理出本文的主旨所在,体会作者对牧羊老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1.接着学习默读,学习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思索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人方法。 1.快速默读课文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1.学会透过某一句或某一章节推断故事中心的方法。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人方法。 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思索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2课时 第1课时 1.练习默读,学习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变”与“不变”的对比,初步理解文章内容。一、导入新课 师:莎莉文老师,因为心中有爱,能将残疾的海伦凯勒培育成世界闻名的作家、教化家,让她用自己的经验去激励那些身处逆境的人战胜生活中的困难;白求恩,因为心中有爱,可以超越国家的界限,不远万里,帮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解放而战斗,直至奉献生命。爱的力气是如此
3、强大,今日我们来学习法国闻名作家让乔诺的小说植树的牧羊人,看一看一个平凡的老人,因为心中有爱,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从已学课文中的人物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任务。(1) 结合相关资料,扫清字词障碍。(2)标注文章的段落序号,勾画标记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预设 课件出示: 标记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有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接着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望见远处有一个黑影。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4、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斗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从1920年起先,我几乎每年都去探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6月,我最终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提示: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的句式来组织语言,概括故事内容。预设 通过“我”的回忆,讲解并描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几十年静默无闻地植树,让一片荒原变成绿洲而造福众人的故事。(4)请划分课文的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预设 第一部分(第120段):通过讲解并描述者“我”的一
5、段跨越数十年的回忆,讲解并描述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独自一人在荒芜的高原上种树的故事。其次部分(第21段):总体评价和赞颂牧羊人的精神,收束全文,升华主题。(5)本文是以什么依次叙述的?详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 时间依次。具体写了“我”三次遇见牧羊人的经验:初遇牧羊人,看到他在种树;其次次见到牧羊人,发觉树都长大了,他还在种树;最终一次遇见牧羊人,看到种树的地方变成人们的华蜜家园。 师小结:文章先总起争论,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绽开叙事,以时间为依次,具体叙述“我”与牧羊人之间三次相遇的事务,最终又高度赞美牧羊人的精神,升华主题。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用勾画标记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语
6、句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厘清文章思路,学习方法可操作性强,快速高效,为之后的小说阅读供应了肯定的借鉴。三、再读课文,品析“变”和“不变” 1.表格梳理 文中的“我”在这几十年里三次见到植树的牧羊人,他分别是什么状况?他给高原带来了怎样的改变?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完成下面的表格填空。课件出示: 牧羊人的状况 高原的状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终一次相见 预设 牧羊人的状况 高原的状况 初遇牧羊人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的同时种树;缄默寡言、充溢自信、意志坚决;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 身体更矫捷了,削减了羊群的数量,起先养蜂;性格上没有改变,依旧心无旁骛
7、地种树,依旧缄默寡言 乡景照旧如昔,但已萌发朝气;树林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枯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起先复现 最终一次相见 87岁,年事已高;住在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从前的荒地如今生气勃勃,成为一片沃土;人们搬了回来,到处呈现着华蜜与安适的景貌 2.表格分析 视察、分析表中内容,我们发觉有些东西在渐渐发生改变,有些事情却始终未变,究竟什么变了?而什么始终没变? (生探讨沟通,师指名回答) 预设 “变”:高原变了,即人们生活的环境由从前的荒芜、破败、废弃、了无生命气息,渐渐变得葱郁富裕,充溢朝气,人们华蜜安静地生活在这里。“不变”:牧羊人几十年如一
8、日,执着地种植他的树木,把种树当作他的事业,当作他的生命,最终换来高原上的奇迹。3.思索缘由 牧羊人为什么要始终种植树木呢?结合文章相关段落来思索。预设 文章的第11段后面半段交代种树的缘由,牧羊人的妻子和儿子都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他发觉这片荒原缺少树,没有生命气息,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于是就起先种树,朴实的愿望是希望这里有生命,不希望这里就此成为荒地,于是不断地种树,这是他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酷爱的体现。他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为对自然、对世界的爱,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撑,让他几十年来持续不断地种树,让荒漠变绿洲,让废弃的村庄变成华蜜的家园。结束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
9、角,冷静而简洁地叙述故事。先总起争论,总述牧羊人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难得的好人,然后叙述“我”三次与牧羊人见面的情形,讲解并描述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独自一人在荒原种树、让荒芜的高原变成了人们华蜜生活的家园的故事,最终结尾“我”赐予牧羊人以高度的赞美,赞颂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体现了人的力气之宏大。此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填写表格来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通过对表格内容的对比分析,发觉环境改变之大,而人物所做的事情没变,想要让这片荒原有生命气息的初心未变,在“变”与“不变”中理解文章主题。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这样静默植树造林的人的资料,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第
10、2课时 1.分析牧羊人的形象,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人方法。2.探讨文章主旨,思索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一、沟通展示 1.生讲解并描述课外搜集的静默植树造林人的故事。2.师展示有关静默植树造林的人的材料。(1)清代诗人萧雄赞颂左宗棠西北植柳:千尺乔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应同笛里边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课件出示: (2)“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将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终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是“感动中国”给杨善洲老人的颁奖辞。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从搜集到的一些静默无闻的植树造林人的故事中,感受他们的精神,为
11、后面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奠定基础。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师:古有左宗棠,今有杨善洲,他们植树造林,让荒原变成绿洲,变更了人们的生存环境。那么,同样是静默植树,文中的牧羊人是怎样做的呢?从中你发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活动过程: (1)各小组默读课文,圈点详细描写牧羊人的关键词,仿照示例,分析人物形象,并做批注。(2)小组沟通,代表发言。课件出示: 示例:我从“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细致盖上泥土”中的“戳”“放”“盖上”等读出,他是一个做事仔细、一丝不苟的人。预设 我从“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树牧羊人 统编 年级 上册 语文 13 植树 牧羊人 优质 课堂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