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寻隐者不遇》课堂写真.docx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寻隐者不遇》课堂写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寻隐者不遇》课堂写真.docx(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寻隐者不遇课堂写真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相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本单元的最终一首,作者是贾岛。全诗共4行,以问答的形式叙述了他去寻访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的大意是:我在松树下面询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文章虽然是以问答形式来写,但语言选择非常精妙。诗中省略了寻访者“我”的三次询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在哪里采药?”“你能找到他么?”但读起来并不难理解。而且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改变:“
2、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心情低落;“只在此山中”希望又生;“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有无可奈何之感。 教学的重点是:驾驭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法建议: 1.理解这首诗可以通过“看说读演”四个步骤来进行。“看”就是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寻访的过程;“说”就是把想好的说给全班同学听;“读”就是边想象边朗读,边朗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改变;“演”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诗文背诵下来,然后边背诵,边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用动作表演出来。 2.学习生字,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把生字的音、形、义贯穿于朗读诗句之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记忆。 教学设计示例
3、 5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相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驾驭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干脆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相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日,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相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找寻、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老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
4、助画面,理解诗意。 1细致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依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其次句:言师采药去心情一下子低落变成悲观。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悲观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
5、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写的是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登记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今日呢,我就为大家举荐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寻隐者不遇教案,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寻隐者不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相识5个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打算: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
6、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找寻,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索。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相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状况。留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7、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老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悲观)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
8、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终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分页标题#e#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其次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相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
9、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知他师父采药,接着告知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 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寻隐者不遇课堂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相识5个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打算: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10、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找寻,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索。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相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状况。留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11、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老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悲观)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终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12、。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其次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相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知他师父采药,接着告知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13、。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 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 寻隐者不遇 一年级 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5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相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驾驭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干脆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相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日,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相识一位唐代大诗
14、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找寻、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老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细致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依据诗句想象诗中
15、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其次句:言师采药去心情一下子低落变成悲观。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悲观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寻隐者不遇教
16、学设计之三 寻隐者不遇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一首古诗,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爱好 教学前,我运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致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支配: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
17、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协作画面绽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终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老师要留意提高学生接着学习,主动发展的实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
18、协作的精神。在探讨、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留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学问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爱好,老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主动性,依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开心,记得坚固,得到全面发展。 寻隐者不遇课堂设计之三 寻隐者不遇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一首古诗,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爱好 教学前,我运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致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
19、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支配: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协作画面绽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
20、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终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老师要留意提高学生接着学习,主动发展的实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探讨、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留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学问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爱好,老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寻隐者不遇 小学语文 一年级 下册 教案 隐者 不遇 课堂 写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