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一.docx
《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一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二 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二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策略:在熟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绽开探讨,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相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
2、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索探讨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 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说明吗?为什么? 2依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意象 微妙的意味 木 树 (根据字面的说明,“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气,这些潜在力气与概念
3、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非常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漂亮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 ),领异标新二月花。”
4、在( )处应填“树”还是“木”好,为什么? 三品尝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育学生体察、咀嚼、品尝诗歌语言的习惯,培育融会贯穿质疑思辩的实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其次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四作业 :摘抄、诵读课文中的名句。 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四 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教案四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5、 教学重点 仔细体会“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难点 阐发诗歌语言示意性的特质。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探讨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 课时支配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示意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很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调,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像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
6、木叶之间微小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示意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 三、研读课文,探讨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
7、“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 树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 木 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 树: 饱满 味 木: 疏朗 场 树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 木 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探讨诗歌语言的示意性(指词语的形象色调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 :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调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调,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
8、“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行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闻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材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
9、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体态轻快,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疼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
10、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子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源源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别。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画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说“木叶” 语文教案 木叶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