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下《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x
《新人教版四下《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四下《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docx(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人教版四下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下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练习一教案 教学内容: 练习一P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实力,培育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培育学生良好的计算实力及作图实力。 重点难点: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打算: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称 25+16=41 321-100=221 2、依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 )中填上适当的数。 105+56=161400-175=225
2、161-( )=56225+( )=400( )-56=105( )-225=175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依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沟通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组内沟通。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相互出题,玩猜数嬉戏
3、。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然后在小组内沟通自己验算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47+275= 914-508= 2、四年级有学生142人,其中65人参与了书法社团,其余人都参与了美术社团,参与美术社团的有多少人?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和=加数+加数
4、差=被减数-减数 加法 减法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人教版四下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练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 练习一P4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实力,培育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 培育学生良好的计算实力及作图实力。 重点难点: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打算: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称 25+16=41 321-100=221 2、依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 )中填上
5、适当的数。 105+56=161 400-175=225 161-( )=56 225+( )=400 ( )-56=105 ( )-225=175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依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沟通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组内沟通。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
6、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相互出题,玩猜数嬉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然后在小组内沟通自己验算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47+275= 914-508= 2、四年级有学生142人,其中65人参与了书法社团,其余人都参与了美术社团,参与美术社团的有多少人? 四、评价
7、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法 减法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四下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练习教案 教学内容: 练习二P7P8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驾驭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实力,培育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 培育学生良好的计算实力。 重点难点: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打算: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师: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问? 师生沟通后明确:学习了乘除
8、、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今日,我们将通过练习二的习题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板书课题:练习二。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07题。 1、完成教材第7页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列式计算,然后沟通反馈。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分别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并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第3题。 创设情境:有一只淘气的小猫弄脏了作业本。你有方法求出被猫爪踩过的数吗?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4、完成教材第7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由学
9、生独立填写。沟通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依据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来填的。 5、完成教材第7页第5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方法能证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乘、除法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6、完成教材第8页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进行小组沟通。 师生沟通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检测评价 出示练习二第79题。 1、完成教材第8页第7题。 题目出示后,学生干脆口算,沟通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2、完成教材第8页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说出解答的思路
10、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页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明确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索,作出正误推断。 组织全班沟通时,让学生说说思索过程及依据。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乘法 除法 除数=被除数商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 “练一练”,练习十一第3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娴熟地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以及求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x。 2使学
11、生受到初步的辩证观点的教化,并进一步培育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实力。 教具打算:口算卡片。(练习十一第3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用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一第3题。 2口算。(小黑板出示) 40+30 27+31 36+24 7030 5831 6024 7040 5827 6036 提问:从上面三组题看,加法是怎样的运算?减法是怎样的运算?减法对于加法有怎样的关系? 3引入新课。 我们看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加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减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加法算式里和减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今日,我们接着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
12、、教学新课 1整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大家还记得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谁能说一说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 (2)请大家在课本第54页上,把这些关系式填完整。 用小黑板出示,集体订正。 2应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学习了这些关系,应用它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做加法时为什么可以用减法验算?应用了哪个关系式?做减法时是怎样验算的?应用了哪个关系式?还有什么验算方法?这样验算应用了哪个关系式? 小结:应用
13、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验算加、减法,并说明加、减法计算的验算方法及依据。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样想的。 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加、减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因此,肯定要熟记这些关系式。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4题。 (1)让学生做第(1)题,然后口答两道减法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写这两道减法算式是怎样想的? 指出:在加法算式里,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所以依据一道加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相应的减法算式。 (2)让学生做第(2)题,然后口答两道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依据一道减法算式写加法算式是
14、怎样想的?写减法算式呢? 指出:在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一差,所以依据一道减法算式,可以写出相应的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2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结合提问学生每一题是怎样想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文字题,要先用x表示未 知数,再根据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然后依据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j是多少,就是题目的结果。 3练习十一第7题。 (1)出示左边第一组三种蔬菜的千克数。 提问:你能想到一些加法问题吗? 指名学生口答并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指出:求两种蔬菜一共的千克数,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求三种蔬菜一共的千克
15、数,是把三个数合并一个数的运算,也用加法计算。 提问:你能想到一些减法问题吗? 指名学生口答并列式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指出:已知两种蔬菜一共的千克数和其中一种蔬菜的千克数,求另一种的千克数,或者已知三种蔬菜一共的千克数和其中两种蔬菜的千克数,求另一种的千克数用减法;求两个量相差多少也可以用减法。 (2)出示其次组、第三组的数量。 让学生口答加法或减法问题,选择一些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加法或减法问题。 4练习十一第8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老师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 提问:这些数量关系式里都是哪三个数量?依据一个加法数量关系式可以写出几个减法数量关系式?两个减法关系式里作被减数的数量是
16、加法关系式里的什么?减数和差分别是加法关系式里的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学习了哪些学问?谁来说一说加法和减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式有哪两方面的应用。 五、做思索题。 让学生自学课本上思索题。 提问:你明白了什么? 指出:把1到9分别相加的和只有45,要得到100,必需把左边的若干相邻数字结合起来。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一第6题,思索题,口答第7题第三组。 小学四年级数学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5页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6题。 (一)学问教学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学问,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17、。 2使学生理解并驾驭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二)实力训练点 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学问,逐步培育学生的逻辑推理实力及运用学问 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三)德育渗透点 深刻理解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学问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运用已有阅历,运用学问迁移,使学生理解新知,驾驭学问。 1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驾驭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 2,教学难点:理解“逆运算”。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一)镭蛰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6145 735023+50 2加法的意义
18、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1导人:我们已学过了减法的计算方法,从今日起先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 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学问,首先我们学习减法的意义。(板书:减法的意义) 2教学减法意义: (1) 出示教材第54页第(”题,启发学生读题,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 算(1人板演),解答后,指名学生回答。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上加数等于和。 老师在第(1)题右边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教材第54页第(2)题(转板),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 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 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
19、男生人数。 (3)提问:请同学们视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联系,各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男生、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第(2)题是已知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第(3)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求男 生人数。 老师再提问: 假如抛开题中讲的详细事例,这些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呢?启发学生 比照板书回答。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 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板书:“和”、“加数”、“另一个 加数”, 问:通过以上分析、比较,依据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新人 四下 减法 定义 各部分 关系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