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纵横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文化纵横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日文化纵横谈 中日文化纵横谈 2005 年 8 月 24 日,迄今发觉的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日本天皇亲临参观。这位遣唐使叫井真成。墓志的发觉不仅再次证明了日本国号与中国的渊源,而且传达出困难深远的历史情感。铭文记载,在听闻天资聪慧的井真成突然英年病逝的消息后,皇上 哀 伤,并葬以官礼。 这一考古发觉并不能掩抑近代以来中日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纠结。中日之间,一衣带水,以大历史的眼光检视,许多无边的苦难与仇恨,或许不过是将来千年中的小小注脚。千年眼光,百年思索,逢十而念,留下的或许只有几张纸,但不该忘却、不该一笔带过。我们试图进行仔细的谛视。 李冬君 南开高校日本历史
2、探讨中心兼职教授。探讨方向: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文化史,中日近代文化比较。著作有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生活底色等,译著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作者,松本三之介)等。 李冬君 日本文化里有 两个日本 问:中日两国,同文同种,环顾东瀛,汉化之深者,无逾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的反而是日本? 答:日本文化里面,有两个日本,一个是唐化的日本,另一个是欧化的日本。这两个日本,在文化里面老打架,而土生土长的日本,在文化方面虽然觉醒,但还没有获得主体性。 日本有过两次文明开化,一次是大化改新,谓之唐化;一次是明治维新,谓之欧化。唐化,为中国唐朝文化所化;欧化,为西方文化所化。 唐朝是中国国力强盛时期
3、,文化里有尚武的精神,唐化的日本,自然也就得了这样的文化基因。但日本唐化汲取的是盛唐气象的表象,因为中华文明缺乏侵略扩张的基因。近代欧洲,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文化则极具扩张性。这两种文化,特殊是后者的扩张性,在日本文化里膨胀起来,使小日本承载了过分沉重的大和魂。 唐化 的日本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日本唐化的过程。 答:日本第一次文明开化是唐化,由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开了先河,宪法第一条就是以和为贵,明显受了儒家思想影响;其次条是敬崇佛教。这两条都是提倡中国文化。第三条才是听从天皇,可见当时天皇的权威还不行,须要借助中国文化的影响。 派遣唐使也是由圣德太子起先。不过,那时唐朝还没有建立,应当叫做遣
4、隋使才对,但日本人认同唐朝,所以统称为遣唐使。他四次遣使访隋,带来了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问候。后来,又派留学生、留学僧赴隋,国书中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之语,在日本历史上首次出现天皇称号。 可以说,日本大化改新是由遣唐使来推动的。太子死了以后,和为贵行不通,皇室发动了一次政变,由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策划,灭了飞扬跋扈的外戚权贵苏我氏。刚好遣唐使接连回国,他们就用遣唐使,推行中心集权的大化改新,从制度上进行唐化,官制、兵制、田制、户籍制、赋役制都唐化中心集权了。一旦天皇集权了,国力有所增加,日本就要对外扩张,出兵朝鲜半岛,干预朝鲜三国纷争的局面,结果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支持新罗,日本扶植百
5、济。百济联合高句丽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于是,唐朝出兵灭了百济,学生跟老师也打了一仗,结果一战而溃,退回国内,遣唐使因此一度中断。 后来中大兄皇子继位,为天智天皇。他死后,弟弟与他儿子之间又发生斗争,儿子兵败而死,弟弟争得了皇位。不久,复原了遣唐使。日本唐化,经验了约一个世纪。 唐化 的转折 问:日本唐化的动因是什么?答:日本败出朝鲜半岛,输得心服口服,虽然暂停了遣唐使,可不久便已复原。唐朝的战略重心在西域,那里有丝绸之路,财源滚滚。而日本是个穷国,战败时连货币都没有,唐朝没有给它施压。 后来,诸侯献铜,朝廷改元,年号和铜,并仿唐币造和同开王尔钱,前后造了12 种钱,为本朝十二钱。恰好唐商
6、滚滚而来,钱的出现,可谓适逢其时。原来,唐朝的商道在西域,唐朝强盛时,西域一片旺盛,可安史之乱一起,唐朝自顾不暇,势力退出西域,丝绸之路便荒芜了,这反而给了日本一个商业机会。 陆上丝绸之路停了,但贸易不能停,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兴起。陆上丝绸之路,日本很难分一杯羹。可海上丝绸之路,日本为终端,原来陆路属于朝鲜的位置,在海路被日本取代了。 问:唐朝衰落对日本除了经济上的好处,还有其他影响吗? 答:主要是大唐的衰落,给了日本反思中国文化的机会,那个如日中天的唐朝衰落了,还要盲目追随吗?这有点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见欧化的东方人对西方文化的悲观。 问:反思过后,日本文化起先转折了吗? 答:这种转折是
7、一点一滴、潜移默化的。奈良朝,对唐朝文化无限推崇,可到了平安朝就有些挑剔了,挑剔是从日常的装饰意识起先的。例如,奈良时代的花食鸟,花和鸟都是志向化的,被给予了道德观念,这是唐风。可平安时代的花食鸟,则变成了自然主义的完全写实的花和鸟,其装饰纹样,表现了近于自然原型的纹章风。 后来,才渐渐地从观念上根本转变,出现了神道为根本,儒教为枝叶,佛教为花实的观念,从花鸟意识到神道观念,花了很长的时间。自以为找到了文化的根,其实是个误会,因为在古事记里,神话是日本的,而神道则是唐化的,假如还要追究,我们就会发觉,连神话也是混合的。 从历史上看,神道的核心天皇,多半像汉献帝那样,被曹操那样的权臣挟持着,没有
8、多少尊严,被杀死的不少,被废掉的不少,出家做和尚的也不少,所谓忠君不过是谎言。问:唐化给日本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 答:日本最早的古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就是唐化的产物。 在这两本书中,日本民族的神话,形成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的理念,而且历史意识也起先觉醒。近代以来,日本学者大凡提倡国粹,弘扬民族精神,都要回到这两本书,以之为文化根、民族魂。 这方面,可以举一个现代学者的例子。二战期间,日本哲学界出了一个人物,名叫高山岩男,他 1905 年生于日本山形县,这一年,正值日俄斗争,他把这场斗争,当做世界史的转折点,日本命运的新起点,而他应运而生。 他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找寻土生土长的日本精神,结果找
9、到了国家神话。他认为,日本的神话故事,多讲建国的由来、皇室的起源、国家的发展等,自然神话和文化神话,都从属于国家神话。而以国家神话为根柢的日本文化,经过唐化和欧化后,已经成为世界的世界文化,在他看来,中国文化早已过时,西方文化也正在衰落,惟有国家神话推动日本崛起。 结果呢?斗争的结局自不必说了,国家神话也成了画饼充饥。 问:据说,日本文化对于儒家思想并未全盘接受,甚至对于孔子也有保留。 答:是这样的。中国文化从神化到圣化是以革命来完成的,其历史性的标记就是汤武革命,圣德太子接受儒教时却没有接受革命观,因此,在日本文化中,神化与圣化不是前后相替,而是双轨并行,神道与儒教互补。对于孔子周游列国,日
10、本文化始终有所保留。到了明治时代,一些思想家,如吉田松阴、福泽谕吉等,将保留捅破了,指出孔子不忠,从今打开儒教的缺口,推动欧化。 日本的 尊王攘夷 问:回顾历史,不能不提到元朝对日本的入侵,对此次入侵你怎么看?答:对于此次入侵而招致的失败,我同意徐继畬在瀛寰志略里说的:倭人自是遂有轻中国之心。可倭人为什么会轻中国呢?缘由还不是由于他们侥幸战胜了元军,而是因为看不起蒙古人。 元与南宋交战,欲借道日本,多次遣使来,都被拒绝;南宋灭亡时,元又遣使来,日本竟杀之。因此,元军入侵,并非高丽人唆使,而是由来已久,履霜坚冰至。 问:日本为什么看不起蒙古人? 答:理由还是华夷之辨。日本以蒙古为夷,元为夷朝而据
11、有中国,是可忍而孰不行忍。 日本心目中的中国是唐朝,唐朝亡于内乱,日本还能接受,可宋朝亡于夷,它就不能接受了。日本也有内乱,但日本从来没有亡于夷。宋朝可以亡,而中国不能亡,这样,它就以中国自居了。 问:日本与宋朝友好,却从未建立朝贡关系,是不是就是因为对宋朝有些看不起? 答:春秋大义,尊王攘夷。而宋朝不仅未能尊王,王反而被夷人掳走;不仅未能攘夷,反而亡于夷,先亡燕云十六州于辽,再亡中原于金,最终亡全国于元,它当然看不起。日与宋友好,好在利上,不在义上。南宋不图中原,却开发海疆,推动海上贸易,日本一衣带水,自然跟着获利。 问:有人认为,元的入侵,其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了倭寇,是这样吗? 答:徐继畬也
12、是这样认为的,其实是误会,南宋时便有倭寇,而有明一代的倭患,则另有其因,并非出于轻中国之心。当时,日本处于南北朝时期,北朝与明建立了朝贡关系,搞勘合贸易。南朝没有这项利权,就鼓动浪人武装走私,破坏北朝的勘合贸易,因其混入海盗中,没有实据。 而所谓倭寇,主要还是那些习惯了海上自由贸易的商人。由于海禁,自由贸易变成了走私,其中有日本商人,而更多的是中国商人,他们有家难回,就做了海盗,雇浪人来做保镖,就成了倭寇。浪人的由来,缘于日本的长子继承制,财产被长子继承了,其他兄弟没有财产,要自己去谋生,他们浪迹天际,寻求活路,就变成了浪人。中国是财产分家制,兄弟每人一份,所以没有浪人。 问:到了明朝,日本好
13、像又复原了对中国的文化认同。 答:是的。日本人对于明朝还是佩服的,因为明朝能尊王攘夷,将蒙古人赶到大漠了。 我们试举一例。明成化年间,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自称日本国王,两次遣使入贡,贡物有刀、枪、马匹等,还致书中国皇帝,先树碑立传,然后提出恳求,求什么呢?一是钱,二是书,今差使者入朝,所求在此耳。钱连数目都有,愿得壹拾万贯;书也开了书单。( ( 续下页) ) 宫崎滔天有代表性 问:日本后来也不与清朝往来,为什么? 答:这一点,徐继畬也谈到了,他说,200 年间,日本与清朝没有往来,可缘由是什么,他没有说清晰。其实,日本对待清朝的看法,就像对待元朝一样,不把清朝当中国,反而要以中国自居了
14、。 因此,他们收留中国抗清志士,支持郑胜利抗清,直至近代,还支持孙中山革命。 问:据说,日本人很佩服孙中山,有不少浪人追随孙中山革命。 答:就因为孙中山要驱除鞑虏,复原中华,这在日本人眼里,就是尊王攘夷了。 孙的追随者中,有个闻名人物,名叫宫崎滔天,他将自己追随孙中山的经验写了一本书,名为三十三年落花梦,此书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他的特性很像中江兆民在三醉人经纶问答中的豪杰君,具有武士的反骨和儒者革命精神。可以说,他在孙中山身上,找到了对中国的文化认同。 在他看来,孙中山的革命纲领,符合明治时代的精神,先尊王攘夷,然后建立民国。可中国没有王,依据儒家革命论,惟革命者为王,追随革命者,就是尊王,
15、而排满就是攘夷。 欧化 救了日本 问:你怎么看近代日本侵略性的一面? 答:日本历史似乎有个惯性,一旦集权,就要征韩(入侵朝鲜半岛。编者注)。大化改新时曾征韩,结果与唐朝一战;丰臣秀吉刚结束战国时代便来征韩,结果与明朝一战,这两次征韩,都以失败告终。 德川幕府也想征韩,可想一想前车可鉴,便隐忍不发。启蒙思想家,如吉田松阴等,都曾议过征韩,提出失之于欧、美者,要从韩、满补回来,明治当局定国策,首当其冲,便议征韩。 西乡隆盛力主征韩,而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反对,他们主见内治优先,并劝告天皇传旨,迫使西乡等人辞职,史称明治六年政变。而其时中国,国力中兴,曾(国藩)、左(宗棠)还在,湘、淮之军能战,左宗
16、棠率老湘军西征,连俄国也退避三舍。左与西乡,皆一时之名将,能于此时一战,确定壮丽。 惋惜,我们在历史上看不到这一笔。此时,日本国力不足,一战,必定重蹈覆辙。而且此战一开,历史的主动权便握在了士族的手里。如一战而败,日本又要回到历史的老路去循环。 恰于此时,日本使团欧游归来,促使国策从征韩转入内治,欧化从今起先。 不久,西南斗争爆发,明治当局还从清政府那里得到了 10 万发子弹,此乃天佑日本! 甲午斗争后,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时,对伊藤博文说:中日两国,同文同种,利害攸关,应相互提携,共同进步,以防止白人东侵。这番话,说给谈判对手听,真是自作多情! 他不知此时的日本,早已脱亚入欧,以紧跟列强、入
17、侵中国为目标。明治政府并未放弃征韩,而是跟着列强来瓜分。因此,征韩成了欧化的一部分。 日本人的天下观 问:在列强入侵中国方面,日本竟青出于蓝,是什么缘由? 答:因为列强相互制衡,只好适可而止,而且他们将清朝作为主权国家来对待,所以还要按国际法办事。只有日本还在用天下观的眼光来看中国,认定中国是个天下,不是主权国家。 天下是个开放的世界,谁的武力强,谁就可以去打天下;谁的德性好,谁就可以坐天下。 既然同文同种的蒙古人、满洲人都能去打天下、坐天下,为什么同样同文同种,而且在武和德两方面比他们更好的日本人,不去打天下、坐天下,反而要等着西方列强来瓜分呢? 问:日本人是不是还有自己一套天下观? 答:是的。日本人的天下观是:征韩、取满洲、入主中原,然后称霸世界。起先的时候,还是一种战略观念,后来便有以神道为中心的文化哲学和历史观参加进来,使其在理论上更为丰满。 问:日本人这一套天下观念,何时起先形成? 答:征韩的念头由来已久,唐化以前就有,可日本唐化的天下观,还是以中国为中心。元朝据中国,日本不承认;明朝驱除鞑虏,复原中华,日本又回到中国天下观;清兵入关,占有中国,日本又不承认,遂以中国自居;到了明治时代,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天下观。 问:天下观与欧化岂不相互冲突? 答:这就是日本人的本领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像椭圆,可以有两个中心,明治时代的日本,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