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节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节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欧姆定律和平安用电教学案 欧姆定律和平安用电教学案 课时目标: 1、会用欧姆定律的学问理解平安用电的道理。 2、了解短路和断路。 3、应用欧姆定律的学问,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平安用电常识。 4:学生对平安用电重要性的理解以及学生对平安用电意识的培育。 课前预习: 小组合调查一下生活中的平安用电常识,并讲给同学们听。 教与学过程: (一)创境激学 高压电线杆上写着“高压危急”!为什么小鸟落在电线上却若无其事,一点没有问题。 (二)智能生成 学习任务一: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急 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P31,解决以下问题: (1)图片展示“高压危急”的标记,这样的标记哪
2、里会有? (2)干电池的电压为,对人体不会造成损害;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这对人体就已经很危急了。人体的平安电压是;平常我们习惯把1KV以上的电压叫高压,1KV以下的叫低压。 (3)利用你们已经学过的有关学问来说明“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急” 依据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跟,一般而言,导体的电阻是不变的,所以电压越大时,流过该导体的就会越大。所以电压越高越危急。 2沟通探讨 下表不是干脆从试验得来的,而是从触电事故的统计资料分析得来的一些信息,细致阅读,总结出平常我们在生活中应留意哪些平安用电常识呢? 3.老师点拨 平常我们习惯说的高压和低压。但这样的区分并不表明它对人体没有危急!
3、要想知道多大才是平安的电压,这就要了解人体对电流的反应特征了。 4学问总结 依据欧姆定律我们发觉:对于阻值不变的电阻而言,电压越高,;对于电压不变的电阻而言,阻值越小,电流也就越大;电流越大就越简单产生危急。所以: 越高越危急 学习任务二:断路和短路 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P32-33,解决以下问题: (1)接通电路,各用电器都正常工作,这样的电路叫,主要的特征为:,如下图中。 (2)如图中电路为断路,此时电阻R1、R2均不能正常工作,在家庭电路中发生断路的缘由: 。 (3)如图中电路,电流不经过用电器灯泡而干脆将电源的两极连接,叫电源;图中电路也叫短路,不是电源被短路,而是灯泡被短路。这种
4、电路中电流很大,会造成电源损坏,或引起火灾。 2、沟通探讨 同学们探讨生活中有哪些误操作会引起短路? 3.老师点拨 同学们在平常的生活中要细心视察,比如要知道电流时如何流经灯泡的,从而知道灯泡在运用过程中出现短路的各种状况。以便我们从平安的角度去运用电。 学习任务三:留意防雷 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解决以下问题 (1)试着说明“雷电”,以及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 (2)课本P34中的三幅图是形态不同但效用相同的,装在建筑物的顶端,用粗导线与埋在地下的金属板相连,以保持与大地的良好接触。 2、沟通探讨 如何进行有效的访雷击?详细的说出方法。 巩固提升 1、人体的平安电压不高于36V,当
5、通过人体的电流接近30mA时就会有生命危急,据此推断,人体是(导体、绝缘体),人体的电阻约为。 2、不应用潮湿的手去拨动开关,这是因为() A、开关外壳带电B、开关与潮湿的手都是导体C、开关漏电D、有触电危急 3、下列做法中不能起到预防雷击作用的是() A、古代建筑物上的龙角形铁制装饰物用粗铁丝与大地相连 B、高压输电铁塔在上面的两条导线 C、较高的室外天线 D、高大建筑物顶端带有针状的金属物用很粗的金属线跟大地相连 4、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灯L1和L2均发光一段时间后,一盏灯突然熄灭,而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出现这一现象的缘由 可能是 A.灯L1断路B灯L2断路 C
6、灯L1短路D灯L2短路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各个元件均能正常工作。当开关闭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表指针有明显偏转 B两表指针几乎不动 C电流表指针有明显偏转,电压表指针几乎不动 D电压表指针有明显偏转,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 6、小明在运用手电筒时发觉小灯泡不亮,进行检修前,他对造成该现象的干脆缘由进行了以下几种推断,其中不行能的是() A开关处出现短路B小灯泡灯丝断了 C小灯泡接触不良D电池两端电压过低 7、如图电路中,有A、B、C、D、E五个点,哪些是不该相连的两点?请列举一些出来并填在下表。 连接的两点被短路的元件造成的后果 总结梳理、方法归纳 (1)以欧姆定律为主线,结合实际进
7、行分析讲解并描述,简洁介绍人体电阻,通过公式计算凹凸不同的电压,加在人体上所产生的电流大小,及人体感受,从而说明电压高,越危急。最终指出平安电压,只有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平安的 (2)通路、短路及断路的主要特征。 (3)了解雷电现象,提高平安用电及自我爱护的意识。 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有哪些收获(主要学问、技能、方法、感悟等)?还有哪些怀疑?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上胜利的做法有哪些?颇感不足的地方有哪些?改进措施有哪些? 课后拓展探究: 请同学课下完成下列探究: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避雷针是有金属制成的,并用很粗的
8、金属线与大地相连;雷雨外出时,穿上塑料雨衣、雨鞋可防雷击-依据以上学问,你能提出什么探究课题?并:写出试验报告。 (1)探究课题:。 (2)试验器材:。 (3)试验步骤。 (4)在试验中用到了什么探讨方法:。 欧姆定律和平安用电教学设计 课题 欧姆定律和平安用电 学习 目标 学问目标: 1会用欧姆定律的学问理解平安用电的道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平安用电的常识; 3知道平安电压,理解平安电压为什么平安。 过程方法: 1通过用欧姆定律对平安用电的分析和理解,培育学生初步的分析实力、概括实力和应用物理学问解决简洁问题的实力; 2通过了解平安用电学问,增加学生的平安意识和自我爱护意识。 情感目
9、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平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平安用电的教化,进一步培育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培育学生酷爱科学的精神。 学习重点 平安用电常识 学习难点 学生对平安用电意识的培育。 教学方式 演示法、视察法、探讨法 课型 运用体验 教具与 媒体 平安用电挂图、投影仪、录像资料 教 学 程 序 内容与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6min) 【播放录音】中新网广州7月11日消息: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昨天下午5时40分,广东省潮安县铁铺、浮洋、凤塘三镇发生雷击伤亡事务,共造成7死4伤。 昨天下午5时40分,铁铺镇铺埔村8个村民在田间采茶时突遇暴
10、雨,8人跑进茶园中心的凉亭避雨。这时暴雨夹着雷电将凉亭劈成两半,亭内8人都被击倒在地。不久,其中一村民因所站地点未被雨水淋湿,伤势较轻醒来,发觉倒在身旁的妻子一只脚已被雷电击成黑色,背上衣服被烧掉一块,遂推醒妻子,夫妻两人骑摩托车回村求救。村干部和村民接报后赶赴事发地点,将其余6人送还进医院。当晚8时许,此6人被告不治。另悉,同是发生雷击伤亡的还有浮洋镇陇美村。 同学们听了这则新闻,有什么感想,是否想到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关于用电的担心全因素须要我们留意,是的,今日我们就学习一下关于平安用电的学问。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急(6min) 问题1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急呢?同学
11、们能不能依据你学过的电学学问分析一下呢? 学生听讲 学生谈感想 学生探讨 从一则新闻引入,能提高真实感和学生的爱好 通过学生的感想引入课题 依据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电压越高时,电流会越大,这样就会有危急。 应用小灯泡工作时,假如超过它的额定电压,就会使电路中电流过大,因而烧坏小灯泡。假如人体通过较大电流,也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所以,电压高、电流大就有危急。 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都是人体干脆或间接跟火线连通造成的。 平安电压:不高于36V的电压。 平安电压并不是肯定平安的,这要依据人体电阻的不同而不同。 (二)为什么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8min)
12、例:人双手间干燥时电阻是10005000,潮湿时是200800。假如两端加上36V的电压,电流是多少?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分别计算手干燥和潮湿时的电流, 干燥时:Imin=7210-3A=72mA Imax=3610-3A=36mA 潮湿时:Imin=0045A=45mA Imax=018A=180mA 人体电阻最大时,电流已到了72mA,已经快不能摆脱电极了,假如电压再高,电流会更大,那样就会对人造成更严峻的损害,所以不高于36V的是平安的。人手潮湿的时候电阻就会变小,36V电压也很危急,所以手湿的时候不能用手去触摸正在运用的用电器及开关。 【问题】平常用湿手触摸开关有时却没事,这是为什么?
13、家里的插座、开关等外面都有绝缘材料,手触摸到的是绝缘的部分,没事,可湿手去触摸开关时,简单使水流入开关内,通过水这种导体使人和电源相通,造成危急。 (三)平安用电的原则(3min)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说明:投影资料“电流对人体的作用特征”不是干脆从试验得来的,而是从触电事故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到的。人体的电阻除与皮肤表面的干湿状况有关外,还与接触面积的大小及身体素养有关系。) (四)留意防雷(10min) 1云层间、云层与大地间都存在很高的电压 提问云是如何产生的?云层间为什么会有电荷呢? 【播放动画】大气在激烈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发生摩擦,致使一部分云层带上了正电,另一部分云
14、层带上了负电。这样两朵云间就产生了很高的电压。 地球也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间也自然存在电压。 2雷电的形成过程 当两朵带异种电荷的云层相互接近时,就发生了大规模的空中放电现象,产生强大的闪光和声音,这就是雷电。 假如放电发生在云层和大地之间,在云层和大地之间雷电的路径上有强大的电流通过,就会给人们带来危害。比如击毁房屋,造成人畜伤亡,还会引起森林火灾,破坏高压输电线等。云层和大地之间发生放电时,雷电的路径往往经过地面上突起的部分,如树木、高大建筑等。 3避雷针 假如在发生雷电时,让强大的电流经过一根导线通入大地,就可以防止电流通过建筑物而造成破坏,所以在高大建筑物的顶部应当安装避雷针来防雷电。
15、 【播放动画】避雷针避雷针事实上是引雷针,它把雷电引来入地,从而爱护其他物体。 4其他的一些措施 雷雨的天气尽量不要外出走动,不要在大树下躲雨,不站在高处,而应蹲在低凹处并且两脚尽量并拢。 5思索:假如在雷雨的天气,自己在家里看电视,家里大人会要求你把电视关掉,特殊是有室外天线的电视机,还特意要提示你将室外天线拔掉,这是为什么呢? 师生探讨 学生计算 师生探讨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 学生回答 师生探讨 师生探讨 学生探讨回答 物理原理与实际间还有肯定的距离,要留意这种差别 通过详细的计算,既可以巩固欧姆定律,又引出了问的内容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与实际生活进一步结合,化解误会 将前二者总结为一个
16、原则,有利于记忆 从云的产生根源去相识雷电 两种不同的放电过程 明确避雷针的作用本质 与生活相联系 小 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安用电的原则: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接触低压带电体,因为电压高时对人体产生的电流确定大,既使靠近也简单使人触电,所以不能靠近;低压带电体虽然电压低,但只要高于36V,对人体就会产生肯定的危害,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电压有许多都超过了它的大小,所以不能接触低压带电体。 雷电也是一种由于高压而引起的放电现象,应用避雷针可以避开放电时对高大建筑物造成的损坏,对雷电也应留意预防。 作 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 学 流 程 板 书 设 计 第六节:欧姆定律与平安用电 一、为什么电
17、压越高越危急 1欧姆定律可知,电压越高,电流就会越大,对人体的危害就越大。 2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平安的。 二、为什么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 例题: 三、平安用电的原则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四、雷电的预防 1应用避雷针;2生活中的一些其他措施。 课 后 反 思 这是一节关于欧姆定律的应用课,课中的事例都与学生关系亲密,所以多听学生的看法对上好课是很有帮助的。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常与物理原理似乎不相符,如教材中说:为什么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可生活中有时用湿手触摸电器却没事,我们应重点将这些误会说明清晰,湿手触摸电器增加了触电的可能性,通过例题的计算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雷电的产生的
18、原理学生可能比较生疏,关于摩擦起电以前讲得也不多,老师可以在此略补充提及一下,因为这部分学问小学科学课学过,有的学生可能遗忘了。 新式的避雷针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功能,可以真正达到避雷、驱雷的目的,增加学问性的介绍,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爱好,使我们的教学与时代同步向前发展。 欧姆定律和平安用电教学案例 欧姆定律和平安用电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利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本节课从电压的凹凸、电阻的大小对用电平安的影响入手,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电学学问,解决有关的问题,既增加自我爱护意识,又提高在帮助他人时讲平安、讲规则、讲科学的意识。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会用欧姆定律理解平安用
19、电的道理。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使学生具有平安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扬平安用电。通过了解避雷针的独创过程,培育学生酷爱科学的精神。重点与难点理解影响电流的因素,电压和电阻对平安用电的影响;防雷的重要性。板书设计第六节欧姆定律与平安用电一、欧姆定律1当R肯定时,U越大,I越大2当U肯定时,R越小,I越大二、平安用电1高压危急2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三、雷电与防雷教学过程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学问,现在同学们想想,为什么高压线要架在高大的钢架上?为什么电吹风不允许在浴室运用?下雨天为什么不行以站在大树下呢?可能有同学有答案,我们先不探讨答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
20、学习这节课,之后大家便能解答了。首先回答我的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生: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师:很好,那么公式怎样表达呢?生:IUR。师:没错(板书:欧姆定律IUR),我们已经知道,电流的大小跟电压、电阻有关,详细是怎样确定呢?我们现在分析一下:既然电流由电压、电阻确定,我们可以采纳限制变量法,电阻不变,当电压变小的时候,电流会怎样改变?生:变小。师:那电压增大呢?生:跟着变大。师:也就是说,当电阻不变时,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二者成正比关系。平常见到的变压器上标有“高压危急,禁止攀登”的字样,就是因为变压器的电压很高。假如人体不慎接触到高压,通过人体
21、的电流就很大,超过人体能承受的限度,会造成生命危急,所以不要去攀爬变压器、高压线支架等,以免造成危急,因为对人体平安的电压是不高于36V的电压,凡高于36V的电压对人都有生命危急,因此必需当心用电。刚才是用固定电阻来探讨电压对电流的确定关系,再看看当电压固定时,电阻对电流又有什么确定关系,电阻变大时,电流会怎样?生:会变小。师:那么电阻变小呢?生:电流会变大。师:那应当怎样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生: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小,电流反而越大。师:原来干燥的木棒,不简单导电,可是当用水把它淋湿后,木棒就简单导电了,是因为湿了的木棒电阻变小了,使得通过的电流变大。同样道理,对于人体来说,潮湿的皮肤比干燥
22、的时候电阻要小,此时若有电压存在电流会很大,很危急。假如用湿手插拔插销、开关电灯等,极易使水流入插销和开关内,使人体和电源相连,造成危急,所以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那同学们现在能回答:为什么在浴室不能运用电吹风了吗?生甲:因为在浴室中人体是湿的担心全。生乙:浴室中水分多,电吹风易进水漏电。师:方向对了。通常在浴室中运用电吹风是为了使浴后的头发快干,洗完澡后皮肤的电阻变小,若发生触电事故,极其危急,另外,由于室内水气较大,易被电吹风吸入筒内使机件短路而发生危急。故此,不应在浴室内运用电吹风。通过用限制变量法:我们清晰地相识到电压、电阻对电流的确定作用,那么平常就要留意用电平安了,那为什么下雨天不行
23、以站在大树下呢?跟洗澡有关系吗?生:没有。师:那跟什么有关呢?生:雷电。师:哦,原来是跟雷电有关系,那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可能不是每个同学都知道,现在跟大家介绍一下,有关雷电的学问。云层能积聚大量正电荷,而地球是导体,本身积聚负电荷,从而使得云层与云层之间,云层与地面之间形成很高的电势差,几百万伏到几亿伏,因而产生的电流就非常强大,达到几万安至十几万安,形成高热和强光,会造成巨大破坏,能使人马上死亡。假如通过树木、建筑物,巨大的热量和空气的振动都会使它们受到严峻的破坏。所以,为了避开这种破坏,科学家们努力寻求方法,独创了避雷针。(投影课本彩图)在一些高大的建筑物的顶端,装上针状的金属物,用导线
24、把它与大地连接,就形成避雷针了,当发生雷电的时候,避雷针把雷电引到大地,使建筑物避开雷击。每一年我国都会因为雷电而遭遇损失,雷电的危害很大,大家阅读有关的资料就知道了。另外,避雷针的独创过程大家可以通过资料来了解一下。活动:学生阅读印发的资料。附:富兰克林的风筝试验与避雷针的独创莱顿瓶放电时能够击死小鸟、老鼠等小动物,雷电时可以击死人、畜等。所以,有人推想放电电火花与天空中的闪电可能具有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对此作了深化的探讨。在1749年11月7日的笔记中,他登记了放电与闪电的一样:“1发光;2光的颜色;3弯曲的方向;4快速运动;5被金属传导;6在爆发时发出霹雳声或噪声;7在水中或冰里存在;8
25、劈裂所通过的物体;9杀死动物;10熔化金属;11使易燃物着火;12含硫磺气味。”摩擦产生的电与雷电竟然有这么多的特性是相同的!他起先酝酿一个大胆的试验,即制作一根长20英尺30英尺顶端削尖的铁竿,把云中的电引下来。他认为,这项试验如能胜利,那么采纳相同的方法,就“可以给人类用于爱护房屋、教堂、船舶等等免除闪电的轰击。”但是,这个想法没有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支持。后来,富兰克林想,铁竿的高度总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铁竿伸入到云层中去呢?他想起了儿童时代玩过的风筝,于是,他用杉木搭成一个十字架,蒙上一块丝绸手帕,做成了一个风筝。它能够经受风吹雨打而不撕裂,他还在风筝上加了一根1英尺长的尖细的金属丝。在
26、系风筝的粗麻线靠近手的一端,加上了一条丝带(非导体),接头处系上一把钥匙。1752年6月的一个雷雨天,他和儿子一起把这个负有特别使命的风筝放了出去。麻线被雨淋湿后,纤维挺立起来。当他用手指节靠近钥匙时,打出了电火花,手感到发麻。而后,他又用这把钥匙为莱顿瓶充了电。发觉雷电与摩擦电具有相同的性质。这项试验破除了雷电是“上帝之火”的神话。一系列的试验表明,大多数云层带的是负电,所以雷击时“绝大多数是大地的电穿进云层,而不是云层的电落向大地”。到处都在重复雷电试验,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利赫曼(17111753)在得知富兰克林的试验后也决。已投入折服雷电的探讨,他不放过每一次暴风雨,1753年7月26日,
27、他在彼得堡科学院会议上听见一声巨雷后赶忙赶回家去,因未检查接地设备是否有效,而献出了生命。他的牺牲提示电学家:人们不能再这样死去。风筝试验的干脆结果是避雷针的出现。早在1749年和1750年,富兰克林就提出过避雷针的设想,认为尖导体既能释放或汲取物体上的电,也能释放或汲取云层中的电。他建议将上端尖锐的防锈铁杆装在房屋高处直通地里,或装在船的桅杆顶再抛入水中,“在云层将要产生电击的一触即发之际,静静静地把电从云中吸走,因而使我们免受最突然、最骇人的悲剧。”在风筝试验的那年夏天,他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并称这种装置为“避雷针”,试用良好。捷克牧师狄维斯(PDiviSCh)在1745年首先设计出避雷针。费城一些高大建筑物因装上这种避雷针而安稳无恙,在欧洲特殊是法国也起先流行。避雷针的广泛应用是早期电学探讨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第21页 共21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