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补充完善工作方案dptm.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耕地质量补充完善工作方案dptm.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耕地质量补充完善工作方案dptm.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方案二一二年三月一、工作背景为全面掌握我国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科学评价和管理农用地,促进我国农用地的合理利用。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初步掌握了我国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2001年至2004年完成了全省农用地分等工作,建立了全省农用地等别体系。随着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的完成,以及近几年各地开展了大量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改造、土地开发等系列国土整治活动,使得耕地数量及空间位置、耕地质量等级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耕地质量等别体系已不适应国土资源管理的需求。因此,以最新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通过开展外业补充调查,更
2、新有关资料数据,对现有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进行完善性更新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国土资源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1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与年度变更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11115号)和*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12年度全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今年将开展基于二调成果的耕地等级质量成果补充完善工作,将农用地分等成果转录到“二调”的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同时,由于土地现状数据来源不同以及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的开展等原因,出现新的耕地区域,需要对新的耕地区域进行等级质量评价更新。二、工作目标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底图,完成*耕地质量等级成果的转入,并补充和完善
3、现有耕地质量等级成果。以最新土地调查成果图为基础,通过开展外业补充调查,更新相关资料数据,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的要求和有关参数体系,对现有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进行完善性更新评价。三、工作任务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是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评价,是在原有的农用地等级评级成果基础上,对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进行农用地分等成果转录,并对新增的耕地质量进行等级补充完善。主要任务有如下几点:1、构建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技术路线、资料补充调查和数据更新体系,确定耕地质量更新评价方法;2、完成农用地分等成果向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转录;3、将农用地分等图件与二调成果进行叠置分析,找出在“
4、二调”图上是耕地而在原农用地分等图上是非耕地的图斑,形成新的耕地区域更新评价单元,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要求和原农用地分等成果,完成新的耕地区域的质量评价与等级划分;4、对比分析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与原农用地分等成果。四、工作原则农用地分等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低位与作用,综合评定农用地土地质量的优劣并划分等级。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的基本原则为:1、综合分析原则新的耕地区域质量评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综合作用,以对造成等级差异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基础。2、分层控制原则不同层次的耕地质量等级成果都必须兼顾区域内总体可比性和区域差异两个方面
5、的要求。在标准条件下,建立分等定级评价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将具有类似特征的土地划入统一土地等或土地级。3、主导要素原则耕地质量等级确定应根据影响因子的种类及作用的差异,重点分析对土地质量及土地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的影响,突出主导因素对土地分等定级结果的作用。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耕地质量等级既要反映出土地自身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及其对不同地区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也要反映出不同投入水平对不同地域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收益水平的影响。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耕地质量等级评价调查各因素的指标值尽可能用定量指标去衡量,但考虑到某些因素无法量化,应该采用严格的定性指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耕地 质量 补充 完善 工作方案 dptm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