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忠仁答《精武》编者问(一) 李紫剑答《精武》.docx
《卢忠仁答《精武》编者问(一) 李紫剑答《精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卢忠仁答《精武》编者问(一) 李紫剑答《精武》.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卢忠仁答精武编者问(一) 李紫剑答精武 功夫无止境,自觉亦无止境。武术家之所以成武术家的缘由,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继承要寻根问底,发展应敢打敢撞,一味地惟上、惟书、惟经、惟典,那不是独立思索的武术学者和大家,拳奴而已。 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日,中国的传统武术要继承,更要发展,更须要仔细探究的人,不是一个,而是一大批义无反顾、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卢忠仁先生是一位一生自觉从事武术理论、拳史探讨的学者,是用现代科学学问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探究的前锋,他的“卢氏结构”名满武林。本刊近日对其进行了专访,编者共计拟了二十四条读者关切的问题,向卢先生请教。当此七月流火,燥热难耐之际,这位耄耋高
2、龄的老人不辞辛苦,欣然作解。所答问题一丝不苟,行文平实,准乎自然,力避空谈,令人肃然起敬。从他撰写的答语中,可以时时感到他的灵魂与武术的撞击。这是因为他在武术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知其乐趣所在。即知卢氏结构妙谛之所在矣。 问:卢先生名门大派。自本刊创刊以来,素以弘扬传统武术为责任,敢问先生当时因何机缘兼得萧氏八卦掌和宋氏形意拳真传? 答:关于本人兼得八卦和形意两个大家所传,确是有着系列的机缘、机遇和契机的。 首先,本人专致学习传统八卦是1937年,在中西强项争盛的氛围下,经当时天津社会名流新天津日报兼新天津晚报社长刘子清先生的慎重举荐,拜入曾在晚清深化山林学得八卦掌武艺并在清廷任武职的萧海波先生
3、门下。难得的是,萧师在清代从未外传武艺,只是清亡后才有所授艺。因此,本人从萧师学艺,直如萧师上山学艺相差无几。我拜入萧师时时年25岁,萧师75岁,当时知情者均称道说“两个甲子的人走到一起了”。 本人于15岁前后,以天津青年会会员的身份常常去该会观摩“中西强项争盛”之会。计有中华武士会选手武术表演、日本柔道剑道和相扑、西方拳击和技巧体操,这些几乎每周一次。所谓“强项”就是乒乓球小项,和我一同打着玩的都是二三届的冠军。我在这样的氛围中专致习武,加以引荐师刘子清先生以其权衡识别实力从旁疏导,使我倾注心力地体验着萧师所传拳法和参照着西方的科学主见。 此外还有更难得的机缘。即从1937年至1944年之间
4、,约练功三年之后,每逢夏季,每周皆由我陪萧师去浴池沐浴。就是在那些浴后休息之际,萧师对我讲拳论艺,他不自觉地显露出一身五体的肌肉、关节、呼吸样态的动态下起伏动转形迹,即萧氏八卦所传“卦象上身”引起内在运动与武技相通的东西。而我正是印证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帮助我以后在探讨并验证从而抓住了起确定性作用的东西。 关于我学得宋氏形意拳,基于以下几个缘由。一是宋氏传人李旭洲,1944年因愤击了日本宪兵小队长,由山西太谷逃亡到天津,使我感到“正是英雄用武之士”。二是李师“打人起高”,当时所见形意,多为“蔫拱”,推顶之意,至多把人拱得倒退,并都以此为“内力”,而李师却是手掌下滑对手胸部,对手反而被拍
5、击得高起而去。李师打拳,动作如一盘弹性钢条被击撞的样态,李师的爆发动作,不是发拳努力、震地有声,而是一身五体恰如裂帛爆破的声色。这些都令人感到宋氏形意有独到之处。三是萧师返乡修养后,本人尚感志愿未成,因在“中西强项争盛”氛围下从萧师学艺,使我坚信中国传统武术有“养生与击打同步”的东西,对此当时我还没有得出定论,须要和李师进一步学习。四是李师为人,对武艺的沟通原则是“当场不让步”,对问题追踪求真,却是不耻下问,他一起同我求索萧师一身五体的筋、骨、呼吸形迹表现(萧师称此为“身画九宫”),最终在1958年,李师完成了“周身反弹”,即在一个随意的拳式动作上,不做发力,对手击来被反弹回去,整体离地而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武 卢忠仁答精武编者问一 李紫剑答精武 卢忠仁答 编者 李紫剑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