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胞电生理角度阐述甘松抗心律失常机理-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学作用.docx
《从细胞电生理角度阐述甘松抗心律失常机理-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学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细胞电生理角度阐述甘松抗心律失常机理-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学作用.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细胞电生理角度阐述甘松抗心律失常机理: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学作用 关键词 甘松 心律失常 离子通道 细胞电生理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烈依次的异样,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心悸、怔忡、胸痹等病范畴,临床表现为心悸担心、胸闷气短、脉律不齐,甚至出现胸痛、眩晕、晕厥等症状。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阅历,不但突出了其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特点,而且在基础理论探讨方面近年来也有了很大进展,如中药甘松、苦参、黄连等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探讨1。笔者试从细胞电生理学基础方面阐述中药甘松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1 甘松药理与临床 甘松为败酱科植物
2、甘松的干燥根茎及根,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之功。可用于思虑伤脾或寒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腹胀,不思饮食及胃脘难受等。现代药理探讨发觉甘松除具有冷静降压、抗溃疡等作用外,还具有抗心肌缺血,提高心肌耐缺氧实力及抗心律失常作用。甘松对氯化钠、氯仿-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其提取物缬草酮对异位性室性节律的抑制,强于奎尼丁及甘松挥发油;而在损伤性心房扑动及乌头碱性心房抖动方面的抑制,则与奎尼丁相同。但对洋地黄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无爱护作用2。 2 心律失常发朝气制 心律失常可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没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它以电活动的异样为发生基础,包括冲动形成异样、
3、冲动传导异样或两者兼而有之3。 2.1 冲动形成异样:分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 2.1.1 自律性增加:在传导系统中窦房结、房室结、二尖瓣、三尖瓣旁边细胞为慢反应细胞,窦房结自律性最高;心房肌、心室肌、希氏束、浦氏纤维为快反应细胞,浦氏纤维自律性最低。但在病理状况下如心肌梗死、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或其他心脏病变时,由于膜电位降低,快反应细胞快通道失活,转为慢反应细胞电位,4相Na+内流增加,舒张期自动化除极斜率增大,导致自律性的异样增加,而产生异位搏动,如房性或室性早搏、心动过速等。而慢反应细胞在上述病理状况下,膜电位进一步降低(负值的削减),可加重传导的滞缓,而出现窦性停搏、窦房
4、或房室传导阻滞等。 2.1.2 触发活动:多因心情激烈、运动、应激诱发,还见于高Ca2+血症、洋地黄中毒、心肌肥厚、低K+血症等。触发活动不是细胞膜的4相自动除极活动,而是在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或复极完毕后出现的膜电位震荡,称震荡性后电位或称后除极。当后除极电位达到阈电位值时则触发另一个动作电位。后除极分早期后除极(EAD)与晚期后除极(DAD),前者产生在动作电位2-3相之间,后者发生在动作电位的3相终末。其发生的机制是:Ca2+内流导致细胞内Ca2+增加;Na+K+ATP酶抑制时,细胞内Ca2+增加,通过Na+Ca2+交换使细胞内Ca2+增加;K+外流的障碍,以上均可使细胞内正电位上升,而
5、导致复极中的再除极。后除极的结果,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2.2 冲动传导异样:冲动传导异样是指兴奋在特别传导系统或心肌内,传导性发生变更。常表现为:折返、阻滞、脱节、干扰。其中折返是全部快速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发朝气制。折返三要素为:两条传导速度与不应期不同的通道;其中一条发生单向阻滞;激烈经传导缓慢的另一条通道下传,再沿发生单向阻滞的一条通道逆传。 综上所述,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基础是异样的跨膜动作电位,其分子生物学基础是离子通道和离子流的改变。近年来的探讨证明心室肌存在不均一性,在解剖学及电生理学发生障碍时,其不均一性更加明显,易发生心律失常。探讨也表明后除极由L型Ca2+通道介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胞 生理 角度 阐述 甘松 心律失常 机理 生理学 作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