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 (5).pdf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 (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 (5).pdf(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 4 章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教学提示:本章应抓住“实验基本假定应力图形基本公式适用条件”主线进行教学。以适筋梁正截面试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受弯构件破坏现象和破坏机理,阐明基本假定;以基本假定为准则,绘出应力图形,突出问题的主要特性并使其简化;以应力图形为框架,推导基本公式和适用条件,并注重构造要求。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适筋受弯构件正截面 3 个受力阶段,包括截面上应力与应变的分布、破坏形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破坏形态的影响、3 个工作阶段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等。掌握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及其在受弯承载力计算中的应用。熟练掌握单筋矩形、双筋矩形与 T 形截
2、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配置纵向受拉钢筋的主要构造要求。4.1 梁 板 构 造 受弯构件是指截面上同时承受弯矩(M)和剪力(V)为主,而轴力(N)可以忽略不计的构件,它是土木工程中数量最多,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构件。工程结构中的梁和板就是典型的受弯构件。它们存在着受弯破坏和受剪破坏两种可能性。其中由弯矩引起的破坏往往发生在弯矩最大处且与梁板轴线垂直的正截面上,所以称之为正截面受弯破坏。本章主要介绍受弯构件正截面的受力特点和破坏形态、承载力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构造措施。关于受弯构件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将在第 5 章予以介绍。4.1.1 截面形状及尺寸 1.截面形状 工程结构中的梁和板的区别
3、在于:梁的截面高度一般大于自身的宽度,而板的截面高度则远小于自身的宽度。梁的截面形状常见的有矩形、T 形、工字形、箱形、倒 L 形等;板的截面形状常见有矩形、槽形及空心形等,如图 4.1 所示。2.截面尺寸 受弯构件的截面尺寸的确定,既要满足承载能力的要求,也要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施工方便的要求。也就是说,梁、板的截面高度 h 与荷载的大小、梁的计算跨度(l0)有关。一般根据刚度条件由设计经验确定。工程结构中梁的截面高度可参照表 4-1选用。同时,考虑便于施工和利于模板的定型化,构件截面尺寸宜统一规格,可按下述要求采用:第 4 章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5757 图 4.1
4、受弯构件常用截面形状 表 4-1 不需要做变形验算的梁的截面最小高度 构件种类 简 支 两端连续 悬 臂 主梁 0/12l 0/15l 0/6l 整体肋形梁 次梁 0/15l 0/20l 0/8l 独立梁 0/12l 0/15l 0/6l 说明:l0为梁的计算跨度;当 l09m 时表中数值应乘以 1.2 的系数;悬臂梁的高度指其根部的高度。矩形截面梁的高宽比 h/b 一般取 2.03.5;T 形截面梁的 h/b 一般取 2.54.0。矩形截面的宽度或 T 形截面的梁肋宽 b 一般取为 100mm、120mm、150mm(180mm)、200mm(220mm)、250mm、300mm、350mm
5、,300mm 以上每级级差为 50mm。括号中的数值仅用于木模板。矩形截面梁和T形梁高度一般为250mm、300mm、350mm750mm、800mm、900mm,800mm 以下每级级差为 50mm,800mm 以上每级级差为 100mm。板的宽度一般比较大,设计计算时可取单位宽度(b=1000mm)进行计算。其厚度应满足(如已满足则可不进行变形验算):单跨简支板的最小厚度不小于 l0/35;多跨连续板的最小厚度不小于 l0/40;悬臂板的最小厚度(指的是悬臂板的根部厚度)不小于 l0/12。同时,应满足表 4-2 的规定。表 4-2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最小厚度 板的类别 厚度/mm 板 跨
6、 度1500mm 50 单向板 屋面板 板 跨 度1500mm 60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58 58 续表 板的类别 厚度/mm 民用建筑楼板 60 工业建筑楼板 70 行车道下的楼板 80 双向板 80 肋间距700mm 40 密肋板 肋间距700mm 50 板的悬臂长度500mm 60 悬臂板 板的悬臂长度500mm 80 无梁楼板 150 说明:悬臂板的厚度指悬臂根部的厚度;板厚度以 10mm 为模数。4.1.2 钢筋布置 1.梁的钢筋布置要求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 HRB400 或 RRB400(级钢筋)、HRB335(级钢筋),常用直径为 12mm、14mm、16mm、18mm、
7、20mm、22mm 和 25mm。根数不得小于 2 根。设计中若需要两种不同直径的钢筋,钢筋直径相差至少 2mm,以便于在施工中能用肉眼识别,但相差也不宜超过 6mm。为了便于混凝土的浇筑,保证钢筋能与混凝土粘结在一起,以保证钢筋周围混凝土的密实性,纵筋的净间距以及钢筋的最小保护层厚度应满足图 4.2 所示的要求。如果受力纵筋必须排成两排,上下两排钢筋应对齐,若多于两排时,两排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两排的中距增大一倍。截面的有效高度 h0指的是梁截面受压区的外边缘至受拉钢筋合力点的距离,h0=has,as为受拉钢筋合力点至受拉区边缘的距离。当纵筋为一排时,as=c+d/2;当纵筋为两排
8、钢筋时,as=c+d+e/2,此处 c 为纵筋外边缘至混凝土截面边缘的距离,称之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般取为 25mm,特殊情况依据规范选用。e 为上下两排钢筋的净距。在计算时,一般取 e=25mm、d=20mm,所以纵筋为单排时,近似取 as=35mm;纵筋为两排时,近似取as=60mm。为了固定箍筋并与纵向钢筋形成骨架,在梁的受压区内应设置架立钢筋。架立钢筋的直径与梁的跨度 L 有关。当 L6m 时,架立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 10mm;当 L=4m6m 时,不宜小于 8mm;当 L150mm 时,不应大于 1.5h,且不应大于 300mm。板的截面有效高度 h0=has,受力钢筋一般是一排钢
9、筋。截面设计时,as=c+d/2,取d=10mm、c=15mm,所以近似取 as=20mm,如图 4.3 所示。图 4.3 板的配筋 2)板的分布钢筋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还应在垂直受力钢筋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其作用是将荷载更均匀地传递给受力钢筋,同时通过细铁丝与受力钢筋绑扎在一起,起到在施工中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并抵抗温度、收缩应力。分布钢筋宜采用 HPB235(级钢筋)和 HRB335(级钢筋)级别的钢筋,常用直径是6mm 和 8mm。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受力钢筋面积的 15%,其间距不宜大于 250mm;当集中荷载较大或温度应力过大时,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
10、间距不宜大于 200mm。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60 60 4.2 试验研究分析 4.2.1 正截面工作的 3 个阶段 为了能消除剪力对正截面受弯的影响,使正截面只受到弯矩的作用,一般在实验中采取对一简支梁进行两点对称施加集中荷载的方式(如图 4.4 所示),使两个对称集中荷载之间的截面,在忽略自重的情况下,只受纯弯矩而无剪力,称为纯弯区段。在纯弯区段内,沿梁高两侧布置侧点,用仪表量测梁的纵向变形。并可观察加载后梁的受力全过程。荷载由零开始逐级施加,直至梁正截面受弯破坏。图 4.5 所示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所做的钢筋混凝土试验梁的弯矩与截面曲率关系曲线实测结果。图中纵坐标为梁跨中截面的弯矩试验值
11、 M0,横坐标为梁跨中截面曲率实验值0。M0-0关系图曲线上有两个明显的转折点 c 和 y,则可把梁的截面受力和变形过程划分为 3 个阶段(如图 4.6 所示)。图 4.4 钢筋混凝土试验梁 图 4.5 0M 0关系曲线(1)第阶段混凝土开裂前的未裂阶段:当荷载较小时,截面上的内力非常小,此时梁的工作情况与匀质弹性体梁相似,混凝第 4 章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6161土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应力与应变成正比,截面的应力分布成直线(如图 4.6I 所示),这种受力阶段称为第阶段。当荷载逐渐增加,截面所受的弯矩在增大,量测到的应变也随之增大,由于混凝土的抗拉能力远比抗压能力弱,故在受拉区
12、边缘处混凝土首先表现出应变的增长比应力的增长速度快的塑性特征。受拉区应力图形开始偏离直线而逐步变弯。弯矩继续增大,受拉区应力图形中曲线部分的范围不断沿梁高向上发展。当弯矩增加到Mcr时,受拉区边缘纤维的应变值将达到混凝土受弯时的极限拉应变tu,截面处于即将开裂状态,称为第阶段末,用a表示(图 4.6a所示)。这时,受压区边缘纤维应变量测值相对还很小,故受压区混凝土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受压区应力图形接近三角形,而受拉区应力图形则呈曲线分布。在a阶段,由于粘结力的存在,受拉钢筋的应变与周围同一水平处混凝土拉应变相等,故这时钢筋应变接近tu值,相应的应力较低约为 2030N/mm2。由于受拉区混
13、凝土塑性的发展,a阶段时中性轴的位置比第阶段初期略有上升。a阶段可作为受弯构件抗裂度的计算依据。图 4.6 梁在各受力阶段的应力、应变图(2)第阶段混凝土开裂后至钢筋屈服前的裂缝阶段:截面受力达到a阶段后,荷载只要稍许增加,混凝土就会开裂,就把原先由混凝土承担的那一部分拉力转给钢筋,使钢筋应力突然增大许多,故裂缝出现时梁的挠度和截面曲率都突然增大。截面上应力会发生重分布,裂缝处的混凝土不再承受拉应力,受压区混凝土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应力图形呈曲线(如图 4.6所示)。这种受力阶段称为第阶段。荷载继续增加,弯矩再增大,截面曲率加大,主裂缝开展越来越宽。当荷载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受拉区纵向受力钢筋开
14、始屈服,钢筋应力达到其屈服强度(如图 4.6a所示)。这种特定的受力状态称为a阶段。阶段相当于梁在正常使用时的应力状态,可作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变形和裂缝宽度计算时的依据。(3)第阶段钢筋开始屈服至截面破坏的破坏阶段:受拉区纵向受力钢筋屈服后,将继续变形而保持应力大小不变。截面曲率和梁的挠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62 62 也突然增大,裂缝宽度随之扩展并沿梁高向上延伸。中性轴继续上移,受压区高度进一步减小。受压区混凝土压应力迅速增大,受压区混凝土边缘应变也迅速增长,塑性特征将表现得更为充分,受压区压应变图形更趋丰满(如 4.6所示)。弯矩再增大至极限弯矩 Mu时,称为第阶段末,用a表示。此时,在
15、荷载几乎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裂缝进一步急剧开展,受压区混凝土出现纵向裂缝,混凝土被完全压碎,截面发生破坏(如图 4.6a所示)。在第阶段整个过程中,钢筋所承受的总拉力大致保持不变,但由于中性轴逐步上移,内力臂 Z 略有增加,故截面极限弯矩 Mu略大于屈服弯矩 My,可见第阶段是截面的破坏阶段,破坏始于纵向受拉钢筋屈服,终结于受压区混凝土压碎。第阶段末(a)可作为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的依据。试验同时表明,从开始加载到构件破坏的整个受力过程中,变形前的平面,在变形后仍保持平面。4.2.2 正截面破坏的 3 种形态 根据试验研究,梁正截面的破坏形式与配筋率和钢筋、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有关。但是以配筋率对构
16、件破坏特征的影响最为明显。配筋率s0/()Ab h=,此处sA为受拉钢筋截面面积,0b h为截面的有效面积。试验表明,在常用的钢筋级别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情况下,其破坏形式主要随配筋率的大小而异。梁的破坏形式可以分为以下3种形态。(1)适筋梁破坏:所谓适筋梁就是指配筋率比较适中,从开始加载至截面破坏,整个截面的受力过程符合前面所述的3个阶段的梁。这种梁的破坏特点是:受拉钢筋首先达到屈服强度,维持应力不变而发生显著的塑性变形,直到受压区混凝土边缘应变达到混凝土弯曲受压的极限压应变时,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截面即告破坏,梁在完全破坏以前,由于钢筋要经历较大的塑性伸长,随之引起裂缝急剧开展和梁挠度的激增,
17、它将给人明显的破坏预兆,习惯上把这种梁的破坏称之为“塑性破坏”,如图4.7(a)所示。图 4.7 梁正截面的 3 种破坏形式(2)超筋梁破坏:配筋率过大的梁一般称之为“超筋梁”,试验表明,由于这种梁内钢筋配置过多,抗拉能力过强,当荷载加到一定程度后,在钢筋拉应力尚未达到屈服之前,受压区混凝土第 4 章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6363已先被压碎,致使构件破坏。由于超筋梁在破坏前钢筋尚未屈服而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其延伸较小,因而梁的裂缝较细,挠度较小,破坏没有预兆,比较突然,习惯上称之为“脆性破坏”,如图4.7(b)所示。超筋梁虽然在受拉区配置有很多受拉钢筋,但其强度不能充分利用,这是不经济
18、的,同时破坏前又无明显预兆,所以在实际工程中应避免设计成超筋梁。(3)少筋梁破坏:当梁的配筋率很小时称为“少筋梁”。这种梁在开裂以前受拉区主要由混凝土承担,钢筋承担的拉力占很少的一部分。在Ia段,受拉区一旦开裂,拉力就几乎全部转由钢筋承担。但由于受拉区钢筋数量配置太少,使裂缝截面的钢筋拉应力突然剧增直至超过屈服强度而进入强化阶段,此时受拉钢筋的塑性伸长已很大,裂缝开展过宽,梁将严重下垂,受压区混凝土不会压碎,但过大的变形及裂缝已经不适于继续承载,从而标志着梁的破坏,如图4.7(c)所示。少筋梁的破坏一般是在梁出现第一条裂缝后突然发生,所以也属于“脆性破坏”。所以少筋梁也是不安全的。少筋梁虽然在
19、受拉区配了钢筋,但不能起到提高混凝土梁承载能力的作用,同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也不能充分利用,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也应避免。由此可见,当截面配筋率变化到一定程度时,将引起梁破坏性质的改变。由于在实际工程设计中不允许出现超筋梁或少筋梁,就必须在设计中对适筋梁的配筋率做出规定,具体规定将在以后的计算中描述。4.3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原则 4.3.1 基本假定 为了能推导出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验研究,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采用了下列4个基本假定:截面应变保持平面(平截面假定)。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对处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正截面,其受拉区混凝土的绝大部分因开裂
20、已经退出工作,而中性轴以下可能残留很小的未开裂部分,作用相对很小,为简化计算,完全可以忽略其抗拉强度的影响。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采用理想化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4.8所示,其数学表达式为:第一段(上升段),当c0时 ccc011nf=(4-1)第二段(水平段),当0ccu时 ccf=(4-2)()cu125060nf=(4-3)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64 64()50cu0.0020.55010f=+(4-4)()5cucu0.00335010f=(4-5)式中,c对应于混凝土应变为c时的混凝土压应力;0对应于混凝土压应力刚达到cf时的混凝土压应变,当计算的值0小于0.002时,应取0.0
21、02;cu正截面处于非均匀受压时的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当计算的cu值大于0.0033时,取为0.0033;cuf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n系数,当计算的n大于2.0时,应取为2.0;n、0、cu的取值见表4-3。表 4-3 n、0、cu的取值 C5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n 2 1.917 1.833 1.750 1.667 1.583 1.500 0 0.002000 0.002025 0.002050 0.002075 0.002100 0.002125 0.002150 cu 0.00330 0.00325 0.00320 0.00310 0.00310 0
22、.00305 0.00300 从表4-3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C50时,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0值不断增大,而cu却逐渐减小,即在图4.8中的水平区段逐渐缩短,材料的脆性 加大。图 4.8 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方程为sssyEf=,受拉钢筋的极限拉应变取0.01。4.3.2 基本方程 根据基本假定和正截面受力3个阶段的应力-应变曲线,以单筋矩形截面为例,推导正截面受弯的基本方程。图4.9所示是a阶段正截面的应力-应变图形。从图中可知,截面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受压边缘达到了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cu。若假定这时截面受压区高度为xc,y为受压区任意一点距截
23、面中性轴的距离,则受压区任意一点混凝土的压应变为:第 4 章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 6565ccucyx=(4-6)将式(4-6)代入式(4-1)或式(4-2),可得截面受压区应力分布图形和压应力的合力C:c c 0dxCb y=(4-7)受拉钢筋应力已经达到屈服强度,钢筋的拉力T即为:ysTf A=(4-8)根据力的平衡条件,C=T,可得:c cys 0dxb yf A=(4-9)此时截面所能承受的弯矩Mu:()c uc0c 0dxMCzbhxyy=+(4-10)式中,z凝土压应力作用点C至钢筋合力点T之间的距离,简称内力臂。图 4.9 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力图形 利用上式求梁的承载力的计
24、算过程过于复杂,求受压区混凝土的合力C及其合力点的作用位置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设计上采用简化处理方法,即采用等效矩形应力图形(如 图4.10所示)来代替受压区混凝土的曲线应力图形。图 4.10 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的换算 采用这种等效方法时,需满足以下两个前提条件:保持原来受压区混凝土合力C的作用点不变。保持原来受压区混凝土合力C的大小不变。在图4.10中,设曲线应力图形的高度为xc,应力为fc,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的高度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66 66 1cxx=;应力峰值为1cf,1和1称为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系数,具体取值见表4-4,采用等效矩形应力图形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可写成:1cysf
25、bxf A=(4-11)u1cx02xMf bh=(4-12)表 4-4 受压混凝土的简化应力图形系数1和1值 混凝土强度等级 C5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1 0.8 0.79 0.78 0.77 0.76 0.75 0.74 1 1.0 0.99 0.98 0.97 0.96 0.95 0.94 4.3.3 适筋和超筋破坏的界限条件 基本公式(4-11)、式(4-12)是根据适筋梁a阶段的应力状态推导而得的,故它们不适用于超筋梁和少筋梁。适筋梁的破坏是受拉钢筋首先屈服,经过一段塑性变形后,受压区混凝土才被压碎;而超筋梁的破坏是在钢筋屈服前,受压区混凝土首先达到极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 5 钢筋混凝土 结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