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904-2021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规范(浙江省).pdf
《DB33∕T 904-2021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规范(浙江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3∕T 904-2021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规范(浙江省).pdf(6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ICS 93.080 CCS P 66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 9042021 代替 DB33/T 9042013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of highway embankment on soft ground 2021-12-12 发布 2022-01-12 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33 DB33/T 9042021 I 目 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规定.3 4.1 软土的界定.3 4.2 基础资料.4 4.3 工程勘察.4 4.4 沉降与稳定标准.4 4.
2、5 设计.5 4.6 施工要求.8 4.7 设计文件的编制.8 5 软土的工程特性及勘察.8 5.1 软土的分类与工程特性.8 5.2 工程勘察.8 6 浅层处理.12 6.1 一般规定.12 6.2 设计.12 6.3 施工要求.15 6.4 质量检验.16 7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16 7.1 一般规定.16 7.2 设计.17 7.3 施工要求.20 7.4 质量检验.21 8 排水固结法.21 8.1 一般规定.21 8.2 设计.21 8.3 施工要求.24 8.4 质量检验.25 9 水泥搅拌桩.25 9.1 一般规定.25 9.2 设计.25 9.3 施工要求.29 DB33/T
3、9042021 II 9.4 质量检验.29 10 桩承式加筋路堤.30 10.1 一般规定.30 10.2 设计.30 10.3 施工要求.35 10.4 质量检验.35 11 轻质路堤.36 11.1 一般规定.36 11.2 设计.36 11.3 施工要求.39 11.4 质量检验.40 12 其它处理方法.41 12.1 一般规定.41 12.2 设计.41 12.3 施工要求.42 12.4 质量检验.43 13 动态监测与分析.43 13.1 一般规定.43 13.2 观测仪标及断面布置.44 13.3 沉降观测.44 13.4 侧向位移观测.44 13.5 观测频率.44 13.
4、6 监测成果分析.44 13.7 监测控制指标.45 13.8 沉降预测和预抛高计算.45 附录 A(资料性)浙江省软土的分布及典型软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47 附录 B(资料性)浙江省软土的分类.54 附录 C(资料性)浙江省软土工程特性.56 附录 D(规范性)软土室内试验项目.57 附录 E(规范性)不同地基处理方法的软土试验项目.58 附录 F(规范性)桩体荷载分担比系数.59 DB33/T 9042021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标准代替DB33/T 904201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规范,与D
5、B33/T 904201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更改了术语“土工合成材料”(见 3.7,2013 年版的 3.8)、“水泥搅拌桩”(见 3.9,2013年版的 3.10)、“泡沫混凝土”(见 3.14,2013 年版的 3.16)、“路面施工期预抛高”(见3.21,2013 年版的 3.22),增加了术语“就地固化技术”(见 3.6)、“素混凝土桩”(见3.12)、“高压旋喷桩”(见 3.16)、“高真空击密法”(见 3.17),删除了术语“软土”(见 2013 年版的 3.1)、“极限填筑高度”(见 2013 年版的 3.2)、“塑料套管混凝土桩”(见2013
6、 年版的 3.13)、“负摩阻力和中性点”(见 2013 年版的 3.14)、“EPS 颗粒混合轻质土”(见 2013 年版的 3.18);b)更改了软土鉴别指标(见表 1,2013 年版的表 4.1.2)、新建工程工后沉降控制标准(见 4.4.1,2013 年版的 4.4.1),增加了拼宽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见 4.4.2),更改了设计原则(见4.5.1,2013 年版的 4.5.1)、设计步骤(见 4.5.2,2013 年版的 4.5.2)、选用原则(见 4.5.3,2013 年版的 4.5.3)、沉降与稳定性计算(见 4.5.4,2013 年版的 4.5.4)、设计文件编制(见4.7,
7、2013 年版的 4.7);c)更改了软土的分类与工程特性(见 5.1,2013 年版的 5.1)、不同设计阶段勘察应查明的内容(见 5.2.2,2013 年版的 5.2.2、5.2.3)、横向勘探点间距确定原则(见 5.2.6 中 b),2013年版的 5.2.7.1),增加了物探方法技术的选用原则(见 5.2.3 中 b)、物探技术的要求(见5.2.6 中 f);d)更改了浅层处理的常用形式及选用原则(见 6.1.2,2013 年版的 6.1.2)、设计(见 6.2,2013年版的 6.2)、水泥稳定土(拌和法)加固层施工要求(见 6.3.3,2013 年版的 6.3.3)和石灰稳定土(拌
8、和法)加固层施工要求(见 6.3.4,2013 年版的 6.3.4),增加了就地固化的施工要求(见 6.3.6);e)更改了土工合成材料的常用类型(见 7.1.2,2013 年版的 7.1.2)、设计抗拉强度计算(见7.2.1.4,2013 年版的 7.2.1.4)、土工合成材料与路堤填料接触的界面摩擦系数(见 7.2.1.7,2013 年版的 7.2.1.7),更改了薄层软土的抗滑稳定计算(见 7.2.2.3,2013 年版的 7.2.2.3),删除了土工合成材料检验项目表(见 2013 年版的 7.4);f)更改了排水固结法的一般规定(见 8.1,2013 年版的 8.1),删除了袋装砂井
9、选用(见 2013年版的 8.2.2 中(3)、竖向排水体的设计间距计算(见 2013 年版的 8.2.5),更改了塑料排水板的质量检验要求(见 8.4.3,2013 年版的 8.4.3);g)更改了水泥搅拌桩的适用范围(见 9.1.1,2013 年版的 9.1.1)、选用原则(见 9.1.2,2013年版的 9.1.2)、浆喷桩的水灰比(见 9.2.3,2013 年版的 9.2.3)、桩体布置间距(见 9.2.4,2013 年版的 9.2.4)、桩体设计强度(见 9.2.5,2013 年版的 9.2.5)、水平加筋垫层要求(见9.2.6,2013 年版的 9.2.6)、设计计算(见 9.2.
10、7,2013 年版的 9.2.7)、施工要求(见 9.3,2013 年版的 9.3)及质量检验要求(见 9.4,2013 年版的 9.4);DB33/T 9042021 IV h)更改了桩承式加筋路堤的适用范围(见 10.1.1,2013 年版的 10.1.1)、适用条件(见 10.1.2,2013 年版的 10.1.2)、选用原则(见 10.1.3,2013 年版的 10.1.3)、材料要求(见 10.2.1,2013 年版的 10.2.1)、桩长确定原则(见 10.2.2,2013 年版的 10.2.2)、沉降计算(见 10.2.11,2013 年版的 10.2.12)、单桩承载力验算(见
11、 10.2.12,2013 年版的 10.2.13)、施工要求(见10.3,2013 年版的 10.3)及质量检验要求(见 10.4,2013 年版的 10.4);i)删除了“塑料套管混凝土桩”(见 2013 年版的第 11 章);j)增加了轻质路堤的设计要求(见 11.1.3),更改了泡沫混凝土的设计计算(见 11.2.1.3,2013年版的 12.2.1.3)、泡沫混凝土的施工要求(见 11.3.1,2013 年版的 12.2.2)及质量检验要求(见 11.4.1,2013 年版的 12.2.3),更改了 EPS 块体材料要求(见 11.2.2.1,2013 年版的 12.3.1.1),增
12、加了 EPS 块体基底的抗滑稳定性要求(见 11.2.2.3 中 e),删除了 EPS颗粒混合土轻质路堤(见 2013 年版的 12.4)及粉煤灰轻质路堤(见 2013 年版的 12.5);k)增加了其它处理方法(见第 12 章);l)更改了动态监测与分析的一般规定(见 13.1,2013 年版的 13.1)、观测仪标(见 13.2.1,2013年版的 13.2.1)和观测频率(见 13.5,2013 年版的 13.5)。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公路水运工程咨
13、询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段冰、毛斌、曾怀武、任超、郑束宁、江建坤、薛皓辰、单君、陈建荣、陈新国、张天宝、古海东、陆建阳、金康康、金建鸿。本标准及其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3年首次发布为DB33/T 9042013;本次为第一次修订。DB33/T 9042021 1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软土地基路堤的勘察设计、施工、质量检验和动态监测的主要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扩建的各等级公路软土地基路堤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
14、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 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JGJ 63 混凝土用水标准 JTG/T 3222 公路工程物探规程 JTG 3430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JTG/T 3610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 C20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 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T D31-022013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 JTG/T D32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JTG D40 公路水泥混凝
15、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E50 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DB33/T 9962015 公路工程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DB33/T 99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堆载预压 preloading 在软土地基上施加荷载,促使地基排水、固结、压密,以提高地基强度,减少在使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工后沉降量。若预压荷载等于路基荷载与路面等效荷载,称为等载预压;若预压荷载大于路基荷载与路面等效荷载,称为超载预压;若预压荷载小于路基荷载与路面等效荷载,称为欠载预压。来源:JTG/T D
16、31-022013,2.1.11,有修改 3.2 真空预压 vacuum preloading DB33/T 9042021 2 通过对覆盖于设置竖向排水体地基表面的不透气薄膜内抽真空形成负压,而使地基固结的地基处理方法。来源:JTG/T D31-022013,2.1.22,有修改 3.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 vacuum-surcharge preloading 在真空预压的同时,结合路基填筑荷载的联合预压作用,达到加速软土地基固结,提高地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地基处理方法。3.4 预压期 preloading period 路基初次填筑至设计预压高程后,至卸载开始时或路面结构层开始施工时所持续的时
17、间。来源:JTG/T D31-022013,2.1.12,有修改 3.5 浅层处理 shallow treatment 通过置换、加筋、夯压、浅层固化、设置褥垫等方式对浅层软土进行处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地基处理方法。3.6 就地固化技术 in-situ solidification technique 利用固化剂对软弱土等土体就地进行固化,使土体达到一定强度或其它使用要求,从而对土体进行就地利用或达到地基处理要求的技术。3.7 土工合成材料 geosynthetics 置于土体内部、表面或填料之间,以塑料、化纤、合成橡胶等为原料,制成的各种聚合物产品。3.8 加筋 method of rei
18、nforcement 在土或填料中加入土工合成材料、钢筋、钢丝等条带网格状抗拉材料,以改善土或填料的受力特性,提高路基稳定性和均化沉降的方法。3.9 水泥搅拌桩 cement mixing pile 以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剂,利用搅拌机械将固化剂和地基土强制搅拌,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深度、直径、强度的桩体。3.10 复合地基 composite subgrade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增强体,由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3.11 桩承式加筋路堤 pile-supported reinforced embankment 由刚性桩、桩帽、加筋垫层及填料形成的主要由刚性桩承担荷载的路堤。3
19、.12 素混凝土桩 concrete pile 无筋或不配置受力钢筋的现浇混凝土灌注桩。3.13 轻质路堤 lightweight embankment 将泡沫混凝土、EPS块体等轻质材料作为路基填料,以减少沉降、提高稳定性的路堤型式。来源:JTG/T D31-022013,2.1.14,有修改 DB33/T 9042021 3 3.14 泡沫混凝土 foamed concrete 采用物理方法将发泡剂制备成泡沫,再将泡沫按特定比例混入到搅拌均匀的由水泥浆料以及外加剂、掺合料组成的混合料浆中,浇筑凝固成型后含有大量均匀封闭气孔的轻质微孔混凝土。来源:DB 33/T 9962015,3.1 3.
20、15 EPS 块体 expanded polystyrene block 由聚苯乙烯发泡形成的硬质闭孔结构块体,可作为轻质路基填料。3.16 高压旋喷桩 high pressure jet grouting pile 通过钻杆的旋转、提升,高压水泥浆由水平方向的喷嘴喷出,形成喷射流,以此切割土体并与土拌合形成的水泥土竖向增强体。3.17 高真空击密法 high vacuum compact method 采用高真空井点降水与强夯联合作用,从而达到提高软土密实度和承载力的一种动力排水固结法。3.18 动态设计方法 dynamic design method 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和监测资料,对
21、设计参数及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和优化的软基处理设计方法。3.19 施工动态控制技术 dynamic control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on 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和监测资料,对施工方案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进行判断,动态跟踪和调整施工的控制技术。3.20 路基填筑期预抛高 pre-flip height for subgrade settlement during subgrade filling 为了补偿预压期路基沉降,在路基填筑期内就将预压期内发生的路基沉降量作为路基填筑高度的一部分预先填筑的方法。3.21 路面施工期预抛高 pre-flip height for
22、settlement during pavement 在路面结构层施工之前预先采用路床填筑材料,或在路面施工过程中预先采用路面材料来补偿预抛高沉平时间内所发生的沉降量的方法。4 基本规定 4.1 软土的界定 4.1.1 软土主要有淤泥、淤泥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软塑至流塑黏土、软塑至流塑粉质黏土、稍密粉土、有机质土、泥炭质土、泥炭等。软土鉴别指标应符合表 1 的规定。DB33/T 9042021 4 表1 软土鉴别指标a 软土名称 特性指标 塑性指数b Ip 天然 含水率 w/%天然孔隙比 e 直剪快剪 内摩擦角 q/压缩系数 a0.1-0.2/(MPa-1)十字板 抗剪强度/kPa 静力触
23、探 锥尖阻力 qc/MPa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N/次 有机质含量 w u/%黏 性 土 淤 泥 35 w L e1.5 5 0.5 35 0.75 淤泥质 黏 土 Ip17 1.0e1.5 淤泥质 粉质黏土 10Ip17 软塑至流塑黏土 Ip17 ww L或e1.0 软塑至流塑粉质黏土 10Ip17 稍密粉土 7Ip10 30 e0.9 0.3 2 8 有机质土 5w u10 泥炭质土 10wu60 泥 炭 w u60 a 当黏性土、粉土的天然含水率和天然孔隙比两个指标同时满足时即可划为软土。b 塑性指数Ip=w L-w p,w L为液限(%),w p为塑限(%),液限、塑限分别采用 76
24、g 锥试验确定。4.2 基础资料 4.2.1 软土地基路堤设计应收集调查沿线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资料。4.2.2 根据设计要求还应收集和调查以下内容:路线纵横断面及桥梁、通道、涵洞的布设等各相关专业的设计资料;软土路段路堤附近的已有构筑物、管线等环境状况;路堤填筑材料的来源、特性等有关情况;附近公路、铁路、水利工程的软基处理相关经验;改扩建路段原有路基软土处理方法和沉降情况。4.3 工程勘察 4.3.1 应根据公路等级、工程规模及场地条件,采用综合勘察方法,多种勘察手段互相补充验证。勘察成果和精度应满足各阶段的设计要求。4.3.2 应加强勘察过程控制,重视原位
25、测试工作,严格按操作规程规定的要求操作,保证勘察资料的准确性。4.3.3 对可能导致地基失稳的临水、傍山、暗浜、暗塘及桥头高填土等路段,应加强地质勘察工作,查明软土层的分布及其在纵向、横向的厚度和性质变化,为设计选线和路堤设计提供地质依据。4.4 沉降与稳定标准 4.4.1 当新建工程设计计算工后沉降不满足表 2 的要求时,应针对沉降进行处理设计。相邻路段差异沉降引起的纵坡变化应控制在 0.4%以内。DB33/T 9042021 5 表2 容许工后沉降 单位:m 公路等级 桥梁与路基 相邻路段 通道与路基相邻路段a 涵洞与路基相邻路段 一般路段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0.10 0.15 0.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3T 904-2021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规范浙江省 DB33 904 2021 公路 土地 路堤 设计规范 浙江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