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doc(7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第一局部 前 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表达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开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落实?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帮助广阔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深化以开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根底教育改革与开展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根本关系,开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根底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开展的内在需要,表达了科技开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开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开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
3、。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开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开展。当今社会迅猛开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时机。综合实践活动继承了我国根底教育的优秀传统,表达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公布后推出的根底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重要成就。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开展与标准。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在新的根底教育课程
4、体系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效劳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开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三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四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开工程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三、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根本理念: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开展
6、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根底,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开展。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开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根底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开展提供开放的空间。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开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
7、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开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局部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其他类型的课程一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也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但与其他类型课程的目标相比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课程的开展价值。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开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8、、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二、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一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开展探究自然的能力欣赏自然,开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二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标准,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效劳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认识社会环境,探究社会问题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标准开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效劳活动,形成亲社会的态度和热爱社会的
9、情怀三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做出决定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缺乏,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在问题情境中,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完善它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探究生活,热爱生活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开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根本的工具和仪器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开展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 第三局部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
10、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根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根本类型、根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最根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开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1、。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尊重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身边问题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擅长形象思维,想象力丰富,探究活动充满游戏色彩等特点。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使学习充满探究的快乐。让学生在探究生活中融入生活、热爱生活。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接触和了解自然与社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品尝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悦,激发探究兴趣,获得探究的初步经验,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学习习惯。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开展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通
12、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包括:针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采集根本的信息、数据;运用信息和数据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或答复;用明白的话语与同伴交流观察、思考、探究的过程与心得,展示成果。3初步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尊重事实的意识,养成凡事认真思考的习惯;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够认真实践、尝试、探究;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探究;能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4初步形成合作与
13、分享的意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认真完成分工的自觉性;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5初步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学会关心他人和环境,关注社会进步,懂得社会开展人人有责的根本道理,注意个人行为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后果。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阔。1研究性学习内容的根本特点研究性学习内容的根本特点是开放性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
14、议;可以来源于学校生活,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探究价值。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主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获得不同的结果。2学习内容选择的要求第一,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进行并有效开展的根底。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并积极地投入探究。教师在活动指导中要创造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宜硬性规定研究的题目和内容。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形成问题。在学生产生研究的
15、兴趣和愿望的根底上,进一步引导他们提出研究的题目和思路。第二,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开掘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探究题材,是有效选择和组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时机,启发小学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开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城乡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第三,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多一点学
16、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一点实地调查和实验,少一点书面资料的研读整理;多一点手脑并用,少一点纯思维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和情境,深入浅出、注重实用,防止单纯的名词术语的讲解和记忆。二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开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效劳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设置社区效劳和社会实践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强化课堂、学校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举措。1
17、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的目标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在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的根底上,更为注重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效劳意识和公民责任感。3-6年级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的阶段目标是:1增强效劳意识,初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充实进取的生活态度。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参与公益活动,关心社区中的重大活动和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关心他人,关心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乐于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谢,并随时乐意帮助他人。通过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学生要逐渐认识到,效劳和关心并不仅仅是给予,它更能带来心灵上的收获,在效劳社区、帮助他人特别是
18、帮助弱势人群的公益活动过程中,会有痛苦也会有快乐,会有挫折也会有成就,这都是难得的教育资源,都有助于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体验效劳的充实与愉悦。通过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学生要逐渐理解,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体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自己完全能到达的活生生的过程。这对于丰富学生的生存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独特价值。2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小学阶段要特别注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适合学生特点的社会实践,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与实践,提高实践能力,获得社会经验。要学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进而逐步增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要懂得为人做事的根本道理,懂得尊重人、宽容
19、人,初步形成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成长的意识与能力,学着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初步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道德情感。这对于实现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开展具有重要意义。3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质量。学生要力求在实践中,在效劳社会、帮助他人的体验中寻求学习的动力,克服重书本学习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使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开掘蕴藏于邻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育资源,充实学生
20、的学习生活,全面提升学习质量。2社区效劳和社会实践的内容社区效劳和社会实践的内容领域是开放的,非常广泛,既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社会等维度出发选择内容,也可以从效劳社区、关爱他人和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选择内容。选择内容时应着重考虑:1应根据课程目标与性质并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条件选择适当的内容。内容最好以主题的方式呈现出来。2选择内容时应注重外乡性,根据社区实际,表达活动的地方特色。3选择的内容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实际和社会开展密切联系。4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社区效劳和社
21、会实践的实施社区效劳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应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教室、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时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不能局限于教室和书本知识。应围绕主题整合各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经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尽可能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三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开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22、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领域之一。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根本权利。劳动与技术教育应当关注全体学生的开展,应当从促进学生积极劳动体验的产生和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这一根本任务出发,形成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上的多样化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开展需要;应关注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在注重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注意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有机联系和有序整合,努力发挥劳动教
23、育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亲近劳动与技术世界的积极情感、良好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应当强调以技术内容为载体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技术标准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它不应只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与探究,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认识与开掘,重视对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创造;应当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等。通过作
24、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要领、技术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还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开展设计、评价以及作品交流等活动。1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标1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和技术实践,丰富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与此同时,培养认真负责、遵章守纪、团结互助、保护公物以及爱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2注重生活中的技术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一些生活必备的技术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3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一些根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认识日常生
25、活和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根本的工具;通过简单的工艺品或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实践,了解设计、制作及评价的一般过程和简单方法;或者了解作物生长和农副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一般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种植或饲养的一般方法。4激发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简单技术活动和进行简单的技术探究的根本能力关注身边的技术问题,形成亲近技术的情感,具有初步的技术意识;能够平安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与他人进行技术方面合作与交流的态度与能力;通过体验和探究,学会进行简单的技术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及技术创新的意识,具有初步的技术探究能力;初步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平安意识、伦
26、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关心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5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认识关心日常生活中成人的职业角色,初步了解社会的职业分工;知道职业与技术、与社会、与人的开展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职业意识和创业意识。2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范围及主要活动形式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可以在以下范围组织:1劳动实践活动包括校园内的自我效劳劳动、公益劳动;在社区进行的社区公益劳动;在当地厂矿企业或在农村的农田、林场、牧场、渔场等场所进行的简单生产劳动等。2技能练习活动主要有常见的工具使用、常见材料加工、常规构件或部件的连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的使用、简易维护与保养;具有一定技术特征的生活技能,如日常烹饪
27、、衣物缝制、常见洗涤等方面的技能学习,以及一些简单的、通用的工农业生产的根本技能练习等。3工艺制作活动主要指表达技术特征、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活动,以及纸塑、泥塑、编织、印染、雕刻、刺绣、电子等工程作品的制作等。4简易设计活动包括对一个简要技术作品的需求调查、方案构思、草图绘制、模型制作、调配装试、交流评价等活动。5技术试验活动主要指技术实践、技术探究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些简单的技术小试验,如种植、养殖中的农业小试验,常见材料的性能试验,技术设计作品的功能试验等。6创造创造活动主要指从现实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出发,以人类未曾出现的技术产品或技术手段为对象,采用一定的创造技法、系列化的步骤,努
28、力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成果的活动。7职业体验活动主要是指学生结合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一定的职业理解、体验为目标,在一定的职业岗位上实地扮演职业角色、进行职业实践的活动,如在商店里进行营业员职业的体验、在工厂的零件装配车间进行装配员的职业体验等。以上主要内容及活动形式,既有一定区别,也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可以工程为根本单位。其工程涉及到技术根底、家政和职业引导等方面。其中,技术初步主要是通过包括材料认识、工具使用及简单的技术设计、制作、评价等在内的工程活动进行技术的启蒙,使学生初步了解技术世界,形成初步的技术素养,具体工程有纸塑、泥塑
29、、编织、刺绣、传统工艺品制作等工艺制作工程,有木质、金属、电子等材料的作品制作、农作物栽培、花卉栽培、摄影、养殖、树木种植等根本技术工程;家政局部那么以生活中的技术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生活适应能力为目标,具体工程有简单菜肴制作、物品洗涤、简单的家用电器使用等。家政方面的技术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不可或缺的。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可根据当地条件和学校实际,选取技术初步中的2个以上工程和家政中的1个以上工程作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职业指导那么应渗透其中。四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开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
30、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根本学习领域之一。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学习、探究活动乃至终生学习奠定良好根底;可以从小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1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小学信
31、息技术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搜集、处理信息的操作与方法;形成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奥秘的求知欲;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和讨论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适当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2内容的设置和选择原那么1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强化信息技术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淡化学科体系,防止脱离实践的命令罗列。2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
32、:应注意从各学科学习任务中设计活动主题,引导学生以学科学习任务为载体探究和掌握信息技术;同时,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价值的理解,推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解决研究性学习问题,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3适应地区差异、表达地域特色:在到达根本要求的根底上,各地在内容选择及其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要表达各地经济社会开展的需要,表达地域特色,鼓励多样而合理的选题。4表达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学习内容应丰富多样,要求要分水平,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开展需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讨论确定适宜的活动方式,活动空间要打破教室和书
33、本的局限,鼓励更自主的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3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根底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根底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根底,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开展。4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1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根本能力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根本
34、构成,认识不同部件的根本功能。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根本操作,熟练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能在实际操作的根底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根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2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初步形成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
35、道德判断能力;能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讨论人类创造创造信息技术的根本历程,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志愿。观察和列举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能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带来的利弊。能讨论应用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描述不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初步养成
36、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的习惯,初步形成尊重他人的信息成果和信息产品的知识产权意识;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平安的意识,学会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如设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护方法。3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与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能根据学科学习和其他活动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类型,讨论确定适宜的信息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学会从不同信息来源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调查、访谈等。对信息搜集过程进行一定的规划,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识和习惯。学会利用常用设备如数码相机、探测器、扫描仪、录音机等获取第一手的数字化信息,或利用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对传统介
37、质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数字化转换,学会利用计算机输入和存储资料;能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功能对文件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并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通过比拟和实际体验,感受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存储和管理的优势,认识到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能熟练有效地运用远程通讯工具和在线资源如:E-mail、因特网等,浏览、查找、下载和保存远程信息,以支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其他问题解决需要。能根据任务需要评价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适切性和可能存在的偏差,甄别和选用有价值的信息。4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运用写作、绘画、表格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能根据内容的特点,思考表达意
38、图和作品风格,初步学会选择适宜的文字、图表、图像、声音等素材,对作品进行设计和规划。学会运用适宜的技术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和集成,制作简单的电子文稿、数据图表、多媒体演示文稿等电脑作品。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适宜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电脑作品进行评议,并在评议的根底上对电脑作品进行必要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比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脑作品与传统制作过程和传统作品的异同。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5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
39、会交往学会使用电子邮件与他人共享信息、获取支持、表达观点或开展合作。学会使用在线讨论工具或已有学习网站,讨论课程相关问题或开展持续深入的主题研讨。学会使用网页制作软件,规划、设计、制作、发布简单的网站,通过网站共享信息、发表看法、发布成果、交流思想,支持合作探究或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能观察和讨论网络交往中产生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在使用网络与人交往时,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礼仪;能结合实例,讨论网络应用对个人信息资料与身心平安的潜在威胁,形成网络交往中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不恰当的网络应用和网络交往可能产生的后果。*6学会设计和制作简易机器人,体验 “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控制动作的根
40、本过程能识别简易机器人的根本构造;说出各类传感器如声音、光敏、红外、温度、触摸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功能的模拟。能描述机器人各局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过传感器搜集信息、通过程序来判断处理信息、控制外部动作等。研究和了解现代机器人的开展趋势,讨论机器人与人类在解决相关问题上的优缺点,例如,机器人对复杂情况的反响;机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等。学会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设计、动手制作或组装简单的实物机器人如:机器人导盲,机器人迎宾,机器人灭火,机器人踢足球,机器人走迷宫等,将编制好的控制程序使用流程图方式导出到实物机器人,运行机器人并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程序做出必要的调试和修改。在不具备实
41、物机器人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机器人仿真环境来模拟机器人的运动和调试使用流程图编制的简单的控制程序;初步感受利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5实施建议1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活动要求学生能将获得的操作技能迁移到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并能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形成适当的技术应用方案。因此,信息技术的学习要注意创设高度真实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针对实际需要、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注意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反复理解概念,在难度不同的活动中练习技能,帮助学生在前后的概念之间建立联系,提高操作技能的灵活性。要防止采用脱离实际应用情境的
42、“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或强迫小学生进行枯燥的软件命令学习和机械操练,更要防止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信息技术知识。对相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准那么和行为标准;同时,要加强“行为指导,确保学生的相关认识和责任感能落实到具体行为中,并引导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2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支持,积累操作经验、探究科技奥秘信息技术的学习既需要学生通过信息处理、设计制作作品等技术活动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和认知活动结果,也需要学生探究、理解信息技术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探究和理解等认知活动是有效技术操作的前提,也是技术操作的提升与经验总
43、结,更是小学生探究科技奥秘的开端;而技术操作那么是认知活动结果的外在表达与实践检验。信息技术教育要注意“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和讨论的根底上,创造性地应用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原理、总结方法、积累经验。在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的互动中提高技术实践能力,培育科技探究兴趣。防止脱离思考的机械操作与缺乏探究的简单模仿,或者脱离技术实践的“纸上谈兵式的信息技术教学。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信息技术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探究和建构,更需要表达交流、讨论合作。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有力的探究和学习工具,还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计算机网络更是提供了跨时
44、空互动交流的环境,使随时、随地、随需的合作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信息技术教育要引导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根底上,逐步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分享资料、合作交流,通过讨论深化理解,通过合作促进社会建构;引导学生学会在合作过程中逐步学会积极共享自己的信息,合理表述个人观点,恰当地引用他人观点,培养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交流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4活动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活动的选题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开发富有童趣的活动主题,保护和激发学生探究未知技术领域的好奇心;还要注意活动设计应具有适度的挑战性,以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必要的比拟、分类、综合等深度加工,并通过理解、分析、推理
45、等高水平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防止活动要求过于简单,导致学生通过简单的信息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任务,以免学生形成通过机械复现甚至抄袭他人成果的不良习惯,以及不求甚解的思维惰性。5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时机,鼓励个性开展和技术创新各地信息技术设备、师资差异较大,应根据本地实际设立合理的学习起点,开发恰当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保证各地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得到应有的开展,帮助所有学生做好适应信息社会的准备;根底和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地区那么可将信息技术教育向低年级延伸,适当延长教育时间,开发更为多样的教育内容和更为丰富的活动形式。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和兴趣分化很
46、快。教师要通过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立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一方面为水平高、开展快的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探索实践的空间;另一方面,对于根底差、开展慢的学生,可采用异质分组、学生互助等方法,变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习资源,帮助其逐步适应学习进度,减少挫败感,确保所有学生都得到适度的开展。尽量保证学生有时机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内容,防止“根底差的学生跟不上,根底好的学生吃不饱。信息技术创新的关键期明显早于其他领域,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即开始在信息技术方面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和较高的创造性。应通过必修与选修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的方式,创造条件开展学生兴
47、趣,挖掘学生潜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少些对主题的统一要求;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少些机械模仿;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操作方式或问题解决方法,要多些接受和认可,少些打击和漠视。6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评价建议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适中选择和灵活运用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以学生在操作或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记录和评价学生在信息素养、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实际表现,防止采取一次测验或考试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局面;评价以诊断学习、鼓励进步为主,弱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拟和分数排名。除成长记录之外,信息技术活动的评价主要以典型作品评价和工程型实践活动评价为主。典型作品评价主要是通过作品,分析学生的作品设计思路、制作过程以及技术应用的合理性,而不能只评价作品本身的优劣;工程型实践活动评价主要观察、记录并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加工处理信息的深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包括信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个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实际表现。2实时观察、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社会责任感、有关价值观念和使用习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