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四上:20《古诗两首》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课标版四上:20《古诗两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版四上:20《古诗两首》教案.docx(8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课标版四上:20古诗两首教案人教课标版四上: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依据须要搜集信息,扩大学问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爱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爱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课时支配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 2、熟读古诗; 3、了解诗句大意; 4、感悟诗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着苏轼一起巡游了漂亮的庐山
2、,哪位同学给我们来背诵一下? 学生背诵。 师:背诵的真好。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二首这节课的另外一首古诗,是宋朝闻名诗人 陆游的游山西村。 板书:游山西村 二、初读诗,学习生字 1、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动画,让学生听朗读,并画诞生字。 2、自由读,老师指导检查读诗状况。 3、个别读。 4、老师指导生字。 例:豚 留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5、将学生分组,组内读诗,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生字的。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晰详细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 老师将各组问题归类,统一解答。 三、再读诗,感语沟通 1、细致读诗,试着用自己的
3、话或自己喜爱的方式沟通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 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1、实行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2、检查背诵状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3、检查生字识记状况。 五、作业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诗句意思 2、感悟诗的情感 3、能用自己的话或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诗的
4、独到理解。 一、背诵导入 提名学生背诵游山西村 二、探究学习 学生分组合作,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探讨: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 (1)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忱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2)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
5、学生依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师: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 表现什么? 客人是谁? 提示: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富的饭食。 农家的热忱和朴实。 诗人;或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子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巡游无关,须读到最终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富。 3、师: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 提示: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觉了美妙的去处。 师: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 提示: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验,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 师:这个村子美不美? 提示:美得很,它
6、在重山复水的爱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延长拓展。 1、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相识,组内口头沟通自己收集的资料。 例:生卒年头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闻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2、班内沟通提升对诗的相识。 (1)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2)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实力。 (3)老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敬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四、作业 1、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预习下一课 人教课标版二上:4古诗两首 课文标题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
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妙。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妙。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今日,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第一首是赠刘景文,其次首是山行)。这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漂亮。 二、学习赠刘景文 1、老师朗读或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相识的生字作标记。 3、
8、作者用了几种事物、几种颜色来表现秋天,请把它们划出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番读。 (2)学生拼读,相互订正。 (3)老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3、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相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如:赠、擎、菊、残、橙、橘 (2)学生书写重点驾驭的字,老师巡察。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四、课文讲解 1、学生自读全诗,并思索: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学生答,老师补充并板书:秋天 师
9、:秋天的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 (提示:荷尽、菊残 霜枝荷叶一般是夏天开放,秋天花都谢了。菊花一般是秋天开放,所以,有秋菊的说法。菊花都凋谢了,说明已是深秋。文中说菊残犹有傲霜枝,留意,霜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是天气很冷,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才有,霜一般是深秋季节才有,所以有秋霜的说法。霜降是我国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霜降一般是在每年10月23日,它表示天气更冷了,就要进入冬天了。) 学生答,老师补充并板书:深秋 荷尽 菊残 霜枝 师:这首古诗是写深秋的景色,作者以荷败、菊残,写出了深秋季节的特征。 学生朗读其次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师:这里要留意两个字的书写,一个是橙字,一个
10、是橘字。(学生书写) 师:到了深秋季节,花谢了,叶子也败了,可是,作者说这是一年的好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提示:橙黄 橘绿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调显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此外,作者在第一诗里也作了说明:菊残犹有傲霜枝,大家留意这个傲字,傲是傲岸,不屈服的意思。傲霜枝说明菊花虽然凋谢了,但它的枝干还在,天气很冷,但是它怎么样了?它不怕,毫不屈服。说明它很坚毅。作者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学生答,老师补充并板书:好景 橙黄 橘绿 傲霜枝 3、内容分析 师:作者通过写了哪些事物来表现秋天? 学生答,老师补充并板
11、书:荷、菊、橙、橘 师:这首诗里,作者写到了秋天的哪几种颜色? 学生答,老师补充并板书:橙黄 橘绿 师: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秋天的景致丰富多彩,在凋敝中又富有朝气。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含义? (提示:荷花已谢,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凋谢了,还残留着花枝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季节。) 4、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这首诗描写了荷、菊、橙、橘的姿态与颜色,呈现了秋天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宠爱之情。 其次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苏轼是北宋闻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四川
12、眉山人。他写了许多诗。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读。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牧的山行。山行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这首诗和赠刘景文一样,也是写秋天的景致。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牧的状况? (提示:杜牧是唐代闻名的诗人、书法家,字牧之,陕西西安人。他是晚唐时的诗人。也写了许多诗,大家课后找来读读。) 二、学习山行 1、老师朗读或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 (留意:课件中的第一句诗第四个字上字应为山字。) 2、学生将不相识的生字作标记。 3、作者用了几种事物、几种颜色来表现秋天,请把它们划出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3、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番读。 (2)学生拼读,相互订正。 (3)老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3、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相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如:寒、径、斜、枫、于 (2)学生书写重点驾驭的字,老师巡察。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四、课文讲解 1、学生自读全诗,并思索:这首诗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的? (提示:深秋 寒山 霜叶红。寒山说明天气很冷。作者路过一片枫林,说它红于二月花,枫叶是什么时候变红?枫叶一般是十月底十一月初变红,是深秋季节变红。) 学生答,老师补充并板书:深秋 寒
14、山 霜叶红 师:这首古诗也是写深秋的景色,作者通过描写寒山和红红的枫叶,写出了深秋季节的特征。 2、学生朗读全诗。 3、说明重要词语。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倾斜、曲曲折折。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4、内容分析 师:作者通过写了哪些事物来表现秋天? 学生答,老师补充并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师: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秋天的枫叶在寒山与白云的衬托下,特别夺目。这
15、首诗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被广为传诵。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枫叶会变红? (提示:枫叶变红是因为叶片中含有大量花青素。我们知道,叶子含有叶绿素,叶子还含有让叶片呈现黄色的叶黄素、类胡萝卜素,使叶子呈现红色的花青素。春夏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所以呈现鲜亮的绿色。叶黄素进行光合作用,随着气温的下降和白昼时间变短,叶绿素被大量分解掉,其他色素也就显现出来。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削减,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子便呈现红色。)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含义? (提示:深秋季节,有一条石板路,曲曲折折地伸向远方。白云飘浮,隐隐隐约地看得见有人家居住。我因为宠爱这傍晚的枫林,停下车子不
16、走。被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要红艳。) 师:学习这首诗,我们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先写远处的风景,再写近处的风景,由远而近地描写景物。大家说说远景写了什么?近景又写了什么? 学生答,老师补充并板书: 远景: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5、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呈现了秋天的漂亮,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宠爱之情。 五、学生自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文 5 古诗两首|人教课标教材 课文5古诗两首|人教课标教材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视察的地点和角
17、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沟通。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驾驭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打算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日,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会一下那奇妙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
18、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日,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沟通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
19、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索,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沟通,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起伏;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凹凸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改变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视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看到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
20、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宠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视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妙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秀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美丽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宠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两首 教课 标版四上 20 古诗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