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优秀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优秀教案九年级下册语文月夜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课堂类型 语用型+跳板型 教学目标 1.比较三首诗歌言语形式和抒发情感的异同,进而深化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学会运用想象抒发情感。 3.感受唐诗的博大与力气,进而品读更多的唐诗。 教学思路 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朗读诗歌、感知异同比异求同、学用手法感受情怀,迁移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中唱道:月亮代表我的心。古往今来,浩瀚夜空中或圆或缺的月亮,引发了人们无限的情思。诗人经常望月咏怀,神驰万里。今日我们来学习三位大名鼎鼎的唐代诗人的咏月诗作李白的月下独酌、杜
2、甫的月夜、王维的竹里馆。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选择你最有感觉的一首,试着读出味道来。 朗读展示、评价。 3.男女生分读三首诗。想一想:同样是写月亮的唐代诗歌,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可以从语言形式、抒写内容、表达情感等方面来说。 预设: 相同之处:都是五言诗;都有“独”字,都和孤独孤独有关;都是借月亮抒发诗人的独特感悟、感受、情感。 不同之处: 体裁不同。月下独酌是古体诗,月夜是律诗,竹里馆是绝句;内容不同。月下独酌写诗人与月亮、影子共饮同欢,月夜写诗人在月夜思念妻子,竹里馆写诗人在月下弹琴长啸; 情感不同。月下独酌侧重抒发孤独孤独之情,
3、月夜更多是抒写对妻子家人的思念,竹里馆表现的是满意自适、自得其乐之感。 4.“月下独酌”这个标题,有形象有事务。请给月夜竹里馆拟写类似的标题。 示例:月夜独看;望月思亲;月夜邀思 月下独坐;长啸月林;明月照我心;一轮明月驻我心 三、再读诗歌,体悟手法 1.这三首诗都有“独”字,都抒发了孤寂之情,你觉得谁最孤独呢?为什么?结合详细诗句说一说。 预设:李白最孤独。他要邀请月亮和影子来对饮同乐,可见他没有可以沟通的挚友。“无相亲”干脆抒发孤独之情。“暂伴”可以看出和月亮影子的相伴也是短暂的,可见其孤独。 杜甫最孤独。从课下注释可以看到,杜甫身处安史之乱,在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囚禁在长安。这时候
4、他的妻儿都在鄜州。李白是没有挚友的孤独,杜甫是遭受战乱、远离家人的孤独。骨肉分别的孤独更孤独。从首联可以看出诗人与家人的空间间隔,而且因为战乱不知道何时能团聚。从颈联可以看到诗人“独看”时间之长,从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独看”之凄苦、对团聚之渴盼。月夜通篇运用想象,从思念的对方写起,采纳的是独特的对写手法。 王维最孤独。杜甫笔下都是静态的画面,而王维诗中有动作描写,诗人用弹琴、长啸来排遣孤独,可见其孤独之深。“幽篁”“人不知”等词句更写出了孤独。但从诗中也可以读出诗人挺享受这种宁静和孤独。 2.为了抒发感情,三位诗人都运用了想象这种写作手法。孙绍振先生说, (屏显) 文学想象就是让客观对象的形
5、态、性质、功能等发生变异,使之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异,有了这种变异,感情就渗透进去了。 请你结合三首诗歌,说一说月亮在诗人笔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异,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你学过的诗歌还有哪些诗句运用了此类想象? 预设:月下独酌中,李白通过想象,给予月亮、影子以人的情感和形态,来表现自己的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诗人笔下,月亮的性质发生了变异,不再是客观的没有生命的事物,而成为有情感的生命。这样写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也运用了此类想象。 月夜中,杜甫在长安独自望月,却想象出妻子望月思念自己的画
6、面。想象让时空不再有阻隔,亲人如在眼前。这样写更能凸显诗人的思念之深、离乱之痛。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也有此类想象。 竹里馆中,王维笔下的明月发生了功能上的变异,不仅是照亮黑暗的天体,而具有了辉映人格品性的功能。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中有“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以明澈如镜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想象奇妙贴切。 (屏显) 想象,化无情为有情 想象,跨越时空距离 想象,融物我于一体 记叙因想象而传神;描写因想象而精彩;抒情因想象而生动假如我们把对生活的感受比作金子,不管生活多么美,假如没有想象,也只不过是一座沉睡的金矿,而这想象就是奇妙的点金术,让我们把对生
7、活的感受幻化成文学艺术。 3.改写竹里馆,让诗中的想象更具画面感。 (屏显) 明月_, _来相照。 预设:明月心清澈,脉脉来相照; 明月澄如镜,彼此相辉照。 四、悟读诗歌,亲近唐诗 共读对唐诗的鉴赏评价: (屏显) 唐诗给我们最大的感觉就是空间和时间的扩大。在唐诗中,每一个生命都是在最大的孤独里面实现了自我完成。-蒋勋 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气充足得很,精神豪迈得很;唐诗里有一种有天有地、贯穿宇宙的元气之美。-胡晓明 诗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叶嘉莹 结语: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绚烂的明珠。在唐诗的世界里,诗人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古今,与天地精神独往来。让我们走近唐诗,为生活注入
8、更多的美与力气吧。举荐阅读:蒋勋说唐诗经典诗歌里的生命情怀 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快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肯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原委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1相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
9、番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头,最混乱的年头,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特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 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记,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记。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明确:霜风
10、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溢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洁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摆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毅性格和奋斗精神
11、。 主旨:在寒冷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学问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究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月夜精品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快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肯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原委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 1相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
12、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番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头,最混乱的年头,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特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记,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记。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
13、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溢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洁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摆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毅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寒冷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学问 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究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