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登鹤雀楼、寻隐者不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古诗二首:登鹤雀楼、寻隐者不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二首:登鹤雀楼、寻隐者不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x(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二首:登鹤雀楼、寻隐者不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相识5个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打算: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找寻,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索。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
2、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相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状况。留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老师先
3、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悲观)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终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4、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其次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相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知他师父采药,接着告知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 寻隐者不遇教学
5、反思 教学寻隐者不遇,还是和原先一样,先预习,再以学生自学、沟通自学成果为主。 一、预习 还是要求孩子们尽量自己自学,根据提出的要求一步步完成,古诗预习以理解字词和诗句为主,可参考各种资料,有不能完成的可以作个记号,待全部预习完,可回过头来再思索。提出“尽量自己解决”这样的要求,主要是希望孩子们养成自己思索、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合作学习 课堂中应当有孩子们的思索、沟通、合作、探究的火花。我们首先沟通预习状况:字词意思、诗句意思、生字笔顺、生字组词。有不明白的我进行引导、说明。最终给孩子们腾出一些时间,让他们对字词意思和串联起来的诗句意思进行消化。 沟通过程中,我相机介绍了贾岛的生平,理解
6、贾岛严谨的创作看法,并结合大小练上的有关题目,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让学生们耳目一新,接受起来也很快。隐者是何许人也,也让学生非常新奇,通过我的介绍,再从“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字里行间,学生悟出了隐者的“学问高深、神奇莫测、飘忽不定”。松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正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受益匪浅。 总的说来学生的课堂学习比较顺当。但是少数孩子对古诗字词的理解还不够敏捷,还不会瞻前顾后进行理解。 灰雀(老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 学习目标 1相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漫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恳的表现。 课前打算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沟通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沟通后,老师小结简介列宁。今日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宏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
8、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状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n)步、 胸(xing)脯(p)、白桦(hu)树。留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相互提提看法、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详细写列宁找寻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详细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知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宛转、来回跳动、惹人宠爱。 3老师引读列宁宠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奇妙结尾、设置悬
9、念:其次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围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视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示: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留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伸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其次课时 贴图导入,激发爱好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动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宠爱。列宁每天漫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觉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
10、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细致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沟通。哪句话特殊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知大家。 b.列宁的焦急、担忧、惋惜、关切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慧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究竟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肯定会飞回来的!老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
11、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宠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宠爱有什么不同?小组探讨、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烘托高潮,深化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沟通、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探讨,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老师参加探讨、引导学生深化体会,列宁敬重孩子
12、,理解孩子,他可不愿损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肯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兴奋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终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觉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竞赛。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鉴赏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鉴赏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1.寻:寻访。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4.处:地方。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古诗鉴赏诗
13、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登记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见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常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非常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其次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赐予明确的回答,是热忱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充满,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宛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找。本诗以问答的形式,
14、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非常清楚地呈现出来了。 古诗两首:咏柳(老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相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会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别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3 咏柳
15、)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状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精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16、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方得多好呀。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其次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
17、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建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相互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18、 六、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七、讲评 讲评学生写的关于柳树的句子(课前收好,批改) l选出优秀的到台上读。 2指出不足之处。(留意字要写正确,句子要通顺) 八、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视察探讨:哪些字好记好写。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的笔顺要多次书空,让学生记牢、写的时候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字留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分:一捺改成了一点。 剪字下面是个刀不要写成了力。 3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诗歌内容简洁,读音、意思上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在指导学生读通古诗,读出古诗的
19、韵味后,我让学生结合插图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同桌之间热情的探讨起先了,看着他们兴致勃勃地交谈着,我知道才智的火花正在迸发。短暂的探讨结束了,一双双小手举过了头顶,孩子们都争着想要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我分别请了好、中、差三类的学生代表发言,果真,孩子们的理解都差不多,有的只是语言表达上的差别。他们都能以问答的形式把贾岛和童子的对话表达出来。看来,时机成熟了,我让每一对同桌都分角色表演,等我把要求说完,孩子们爱好盎然地大胆表演起来。在进行全班表演共享时,学生的兴奋度未减,连平常很胆小、不情愿回答问题的几个女同学也高高地举起了手。表演很精彩,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古诗的内涵,更熬
20、炼了学生的胆识。 练习与测试中有一个补充材料“明白如话,并非平淡无奇”(再读寻隐者不遇),这篇文章对寻隐者不遇这首简洁的诗作了深刻的阐述,而且,作者告知我们:读诗,关键在于揣摩和体会。这句话给了学生很深的启发。是的,读诗不是光读文字,而是要从文字间读出画面,读出诗人的心境。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其次课。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二首:登鹤雀楼、寻隐者不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 登鹤雀楼 隐者 不遇 教师 中心 教案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