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笔下劳动之美.docx
《画家笔下劳动之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家笔下劳动之美.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画家笔下劳动之美画家笔下的劳动之美 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油画草图)马佳伟 引来黄河水 陕北变江南(水粉画)任之玉 九州无事乐耕耘(中国画)徐悲鸿 驼铃响过毛乌素(油画)白亚林 选种(油画)常勇 粒粒皆辛苦(中国画)方增先 扬(油画)庞茂琨鼓足干劲(油画)董希文 劳动是创建财宝、推动发展的主要方式,勤于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众多艺术家以绘画的形式热忱颂扬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精神。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来观赏这些以劳动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以此向广阔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大建设时期的激情与张力 新中国成立后,广阔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子,一大批描绘劳动场景和
2、劳动者形象的绘画作品应运而生。 1950 年,中心人民政府在北京召开了表彰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以及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全国掀起了向劳模学习的热潮。同年,中心美术学院发起了为劳模画速写的运动,吴作人的油画特等劳动英雄李永像在此背景下诞生,并受到徐悲鸿等业内专家的赞许。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大批表现壮阔劳动场景的绘画被创作出来。如表现北大荒垦荒建设的詹建俊的起家和汪诚一的远方来信,表现十三陵水库建设的王式廓的十三陵水库、艾中信的十三陵雷雨,以及描绘妇女劳动者的王文彬的夯歌等。起家描绘了北大荒青年初到边疆安营扎寨的场面:满目的荒草,乌云密布,行李散放一地,一张用来支帐篷的白帆布迎风飞扬。恶劣
3、的环境更加衬托出青年拓荒者坚韧不拔的力气和战胜一切的斗志。而夯歌则刻画了一群勤劳的妇女边唱歌边打夯的火热场景。画面中山脊横向起伏的线条与主体人物辐射状的构图形成极具张力的视觉效果。阳光明媚,笑容绚丽,劳动者身上散发出刺眼的光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同样呈现劳动力气与激情的还有潘仕勋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王霞的海岛姑娘、刘文西的祖孙四代、朱乃正的金色的季节、陈衍宁的渔港新医、杨之光的矿山新兵、刘国枢的县委书记、魏传义的歇晌等等。作品县委书记中,人物手持烟杆,脚穿草鞋,披着衣服,在昏黄的油灯下凝神思索,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典型的作为一般劳动者的基层干部形象。据作者介绍,当时为创作此
4、画,他深化巴县、荣昌与几位县委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画中的主角便是几位县委书记的缩影。历史的深思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1977 年复原高考,一大批下乡学问青年回城参与高考并进入艺术院校。改革开放带来新的春风,同时也引发了画家们对历史和生活的深思。罗中立的父亲来源于除夕之夜一个守粪老人的形象:满脸沟壑,肤色乌黑,沁满汗珠,胡子拉碴。作者用巨大的尺幅、纪念碑式的雄伟构图塑造了一个饱经风霜的父亲一般的农夫形象,背后是金色的麦子,老人粗糙的手里拿着一口盛水的土碗,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除此之外,表现下乡知青和农村生活的还有王亥的春、王川的再见吧,小路以及何多苓的春风已经醒悟,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则描绘了藏族劳动人
5、民的淳朴与勤劳。 当然,改革的春风也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王大同的雨过天晴以清爽明快的色调描绘一个身着白衣的年轻姑娘倾斜着身体站在木凳上,擦拭雨后玻璃窗上斑驳的雨水。透过玻璃,是一片朦胧的湖光山色,寓意改革开放的万象复苏,激发了一代人萌动的心灵。 龙全的基石则是表现一个坐在条石上的青年采石工劳动休息的场面。作为背景的条石交织支撑充溢画面,健壮的青年和挑石用的竹棒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皮肤的质感已经融于满是粗糙石头的背景,坚实的力气之下不失情感的温度。 詹建俊的潮塑造了一个在涌动着绿潮的原野上的充溢信念的青年农夫形象。仰视的构图,迎风而立的劳动者,呈现着气吞山河的劳动魄力,这是 20 世纪 8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画家 笔下 劳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