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伊索寓言》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读伊索寓言学案汪曾祺:读边城 请许我先抄一点沈先生写给三姐张兆和(我的师母)的信。 三三,我因为天气太好了一点,故站在船后舱看了许久水,我心中突然似乎彻悟了一些,同时又似乎从这条河中得到了很多才智。三三,的的确确,得到了很多才智,不是学问。我轻轻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好像毫无什么渣滓,透亮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非常暖和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态,我皆异样感动且异样爱他们。三三,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的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
2、气,为所谓人生,说明得比任何人皆庄重些与透入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常似乎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季节我懦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三三,倘如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你瞧我眼睛湿到什么样子! 这是一封家书,是写给三三的专利读物,不是宣言,用不着装样子,作假,每一句话都是真诚的,可信的。 从这封信,可以理解沈先生为什么要写边城,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爱世界,爱人类。 从这里也可以得到对沈从文的全部作品的理解。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说明有点不着边际了吧。 边城激怒了一些理
3、论指责家,文学史家,因为沈从文没有根据他们的要求、他们规定的模式写作。 第一条罪名是边城没有写阶级斗争,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 是不是全部的作品都要写阶级斗争? 他们认为被掏空阶级属性的人物第一个也许是顺顺。他们主观先验地提高了顺顺的成分,说他是水上把头,是龙头大哥,是团总,恨不能把他划成恶霸地主才好。事实上顺顺只是一个水码头的管事。他有一点财产,财产只有大小四只船。他算个什么阶级?他的阶级属性表现在他有向上爬的思想,比如他想和王团总攀亲,不情愿儿子娶一个弄船的孙女,有点嫌贫爱富。但是他终归只是个水码头的管事,为人正直公允,德高望重,时常为人排忧解难,这样人很难把他写得穷凶极恶。 读 诗(节选
4、)|说“木叶” 诗,想观赏,要读;想作,更要读。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理说不错,只是夸大些,真去作,只是这一点资本还不够。还要什么资本?留到后面渐渐说;这里是假定还在门外,宜于先讲点有助入门的。那就由读谈起,因为这是由疏远变为亲近的唯一途径。 读,有目的,也可以分为三级,一是理解,二是深化,三是仿作。理解是初步,但也不简单,因为与文相比,诗表现的是意境,不像文的意义那样实,用的语言也有特点,常是以点代面,甚至以此彼。举例说,语句浅易的,如宋之问诗“北极怀明王”,孟浩然诗“青山郭外斜,”“北极”表示京城。“斜”表示立(凑六麻韵),都不宜于照字面解。深化是得确解之后,并
5、能进一步品评高下,体会甘苦。比如杜甫和李白的七言绝句都提及长江景色,杜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读仄声)东吴万里船,”李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读后应当知道杜不如李,因为杜甫有拼凑痕迹,李自然;尤其是意境,杜板滞,无味处味,李博大,情韵不尽。明显,这深化才是观赏和仿作的更重要的资本。 仿作的问题留到以后渐渐说,这里单说如何才能得确解和深化。我的阅历,跟学其他学科一样,也要用论语说的老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以多读为基础,在其上建筑自己的看法的宝塔。或说的再详细一些,要多读,包括读诗,读前人关于诗的看法,其间,尤其较后期,要多想想,辨别高下,并试图解答,高,为什么
6、,下,为什么,最终信自己的,短暂拿不准,存疑。 这难吗?也难也不难。难,缘由是,不只不能速战速决。还要思;思,思也要有本钱,本钱的一部分,或相当大的一部分,不能单单来于读诗。不难,因为只要锲而不舍,就会功到自然成。关于难,以后还会多处谈到,这里专说功到自然成。以游故宫为例,初游,比如忽而就走入养心殿,也看到建筑、陈设等,可是这些在故宫占什么地位,价值如何,说不清晰。游多次之后,比如兼通晓了明清宫苑的历史,再看养心殿,相识就不同了。读诗也是这样,初学,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不会想到还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式的语句。所以要多读。比方头脑是一间空房,诗人,诗作是货物,读是往里装
7、,日久天长,由此知彼并及彼(如由李商隐而知有西昆体,并找西昆酬唱集看看),很多诗人,诗作进来了,并渐渐排成合理的秩序。这是有了关于诗的“学问”。学问多了,加思(兼体会),就会产生“见识”,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有见识是深化,也只有了见识才能深化。深化有终点,或说有目的,是取得走入诗境的受用,即通常所谓观赏。理解与得受用或许没有明确的界限。但也可以牵强分开。理解是知;得受用要进一步,动情。理解之后可以在外,即不关切他人痛痒;得受用就必需入手其内,即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也可以举例说说,读“海上升明月,天际共此时”,知道这是希望日前后的黄昏时分,地多而时一,是理解,理解的同时感到别易会难,
8、因而惆怅,愁苦,甚至落泪,是得受用。理解主观成分少,得受用主观众成分多。仍以读这两句为例,傻大姐之流必是无所感;薛宝钗、林黛玉都会有所感,但必是薛浅而林深。浅深确定于性格和经验。不同的深还可以表现为质的变异,如也是读这两句,秦皇、汉武之流或许要感到书同文,车同轨吧?深化而至于有感,我们是更应当承认诗无达诂的。 兵车行自读指导兵车行自读指导一、学法指导兵车行属于歌行体,歌行体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本诗叙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频繁进攻失败后,为补充兵力而进行征兵的场面,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斗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的现实,这是全诗的基调。学习兵车行,必需把握住这
9、个基调,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诗人反对“开边”斗争的立场和“穷年叹黎元”的赤诚情怀。二、阅读导航(一)整体感知1、“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明确: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从边庭转移到广袤的内地,千村万落,沃野千里,变成田园荒芜,满目凋敝。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见闻,联想到全国的景象,由一点推及到普遍,既扩大了诗的容量,又加深了表现的广度。2、结尾写古战场有什么含义?明确: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凄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震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剧烈的对比,有天怒人怨之意。“君不闻”与“君不见”相照应,这些都是“开边意未已”所导致的恶果。
10、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3、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明确: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似乎很难结合。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特别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精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详细陈述“点行频”,以示状况的真实牢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二)疑点探究1、试分析“走”“牵”“顿”“拦”“哭”这些动词中所蕴涵的感情明确:一个家庭的支柱被抓走了,这不
11、啻一个家庭的塌天大祸,剩下的老弱幼妇怎不奔跑相送呢?亲人突然被抓兵,又急促出征,眷属们奔跑呼号去作一刹那的生离死别,何等仓促悲愤。这几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无望的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给读者以骇人动目的感觉。2、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本诗的警策句是哪句?明确:“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斗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的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人民的志气,应视为诗中警策。3、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明确:假如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
12、”。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样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假如都是生女儿的话,纵然“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凄惨的命运。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心灵受伤之深,同时也有力地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政策的愤激和控诉。三、实力生成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兵车行(xng)声啾(ji)啾边庭(tng)B、车辚(ln)辚生荆杞(q)戍(sh)边C、干(gn)云霄生男恶(w)村落(lu)D、马萧(xio)萧急索(su)租陇(l
13、ng)亩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B、耶娘妻子走相送C、尘埃不见咸阳桥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3、对下列诗句用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人弓箭各在腰“弓箭”不专指弓箭,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武器。B、尘埃不见咸阳桥车马扬起的灰尘,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用了夸张的手法。C、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原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玄宗。D、被驱不异犬与鸡“犬与鸡”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役夫。4、对下列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人但云行频”,“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语道破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
14、,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B、“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句中,“汉家”是影射唐朝,“山东”即现在的山东省。C、“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句是说壮丁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句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照旧逼索租税。四、拓展练习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古风其三十四李白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
15、戚,一使有苗平!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务,也表达了诗人怜悯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斗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揭露现实的广度深度和表现技巧两个方面将二者作一下比较。参考答案实力生成:1、B2、C3、D4、B拓展练习:(1)杜甫的诗通过征夫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斗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了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李诗。(2)李白擅长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特性色调,例如以群鸟夜鸣来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方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非常看重现实生活中的细微环节,他写
16、人民的疾苦都很详细。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滕王阁读序 远走南昌,我是肯定要看看滕王阁的,那里是王勃喜闻乐见、流传千古的骈体文名篇滕王阁序孕育、产生的地方,滕王阁序的整个篇什和它的意深境远、凝炼非凡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精彩佳句,莫不为世人由衷称颂。我想在那里领会江南古代文化的一重气息,沉淀一番对这份奇丽文化遗产的粗浅感知。 原以为滕王阁是唐代的原貌建筑,亲临观瞻,才知是当地政府于1988年重新修建。史料记载,滕王阁自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创建,迄今1300余年,缘于自然旧败和水火兵燹,迭废迭兴达28次之多。从1926年反动军阀肆意火焚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第29次重建,也已时隔62年。
17、现今的滕王阁,址在赣江与抚河交汇处的新洲尾,背依两河茫茫水域,面对南昌繁华街市,是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参照宋代腾王阁彩画,重新设计建立的大型仿宋式建筑。赣江之滨,阁体巍然耸峙于象征古城的高台上,在四重叠楼和飞檐之间,朱丹廊柱与琉璃碧顶显明辉映,雕梁画栋同飞檐翘脊凌空呼应,昂然当空傲立,气概颇为壮丽。 步上基台前的回折台阶,我首先从阁内的电梯直达顶层东眺:洋洋水域,连天接地,洲渚横波,芳草萋萋,江面舟帆艇舸争流,彼岸楼树山田如漂,云天空远,沙鸥翱翔,好一派宽阔的壮丽!这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地方啊,这就是王勃状摹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的境界啊。凭栏俯视,水国风物尽收眼底,回望
18、楼阁,画檐彩廊倚空巍峙,这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胸阔意远!体会顶层门联依旧极浦遥山惦念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遥想当年王勃在此吸取诗情画意,凝聚美句华章,我不禁兴怀感慨,神思联翩。 滕王阁以滕王冠名,标示的不过是建阁的最初因由,与当年的滕王其实并没有多少关联。作为一座非凡的历史性建筑,它的意义不仅是临观山河的一处胜景,而且是古代绚丽文化的一座载体。而王勃的名序则是这座文化载体中的轴心之作。 滕王阁以王序传名,滕王阁的文化蕴存大体上都与王序相关。韩愈称自己作新修滕王阁记词列王序之后,苏东坡、董其昌恭写王序全文,甚至康熙帝临摹董其昌笔意,御写王序,遂有御书亭石刻;诸多历史名人如白居易、王安
19、石、文天祥、汤显祖、辛弃疾等,都写过滕王阁的诗词赋联,其中的很多佳句词涉王序。现今的滕王阁,占地47000平方米,高拔57.5米,构建规模当居历史之首,而各楼的内容布设,自然以王勃的名序贯穿-一楼有依据冯梦龙醒世恒言中马当清风夜送王勃赴滕王阁作序传奇故事创作的大型壁画,二楼有描画王序人杰一语的江西历代80位各类名人的巨幅长卷,三楼有绘制汤显祖在滕王阁演出牡丹亭盛事的临川梦,四楼有演绎王序地灵一词寓意江西胜山名湖风光的地灵图,而五楼的整壁书法则是苏东坡书写王序全文的秀美镌刻。诚如滕王阁一幅名联所谓:高楼人文之最,雄奇壮美,唐代文章巨子除王郎韩愈更谁侧显其间;杰阁得公论之先,瑰伟特绝,江南闻名景观
20、数黄鹤岳阳而此独为第一。滕王阁与王勃序襟袂相谐,融而难分。 王勃作序,佳话动人-洪都闫都督拟求大才为滕王阁撰序,筵座皆江左名儒,惟王勃最幼。众皆怯辞,而王勃欣然受纸,分毫不让。闫公原本借滕王阁重修竣工的盛宴,让女婿吴子章显才,光耀门庭。不料王勃心中有数,勇当此任,闫公只好诺命,令吏人在王勃下笔时,逐句禀报。起先数句,闫公傲然小视;接下几联,稍有心动;当落霞、秋水句落纸,竟不禁拍案赞美:此子运笔如有神助,真乃天才,当垂不朽啊!便更衣出庭,邀王勃上座。王勃才名,从今远播,王勃序作,天下传诵。这段佳话,无不激发后世学人。滕王阁也因此更富有文化蕴含。? 史载:王勃自幼聪慧过人,6岁能作文章,9岁即有指
21、暇,10岁精通六经,14岁应举及弟。他才思灵敏,下笔则成,人生仅28岁,就有文集30卷;所撰周易发挥、大唐千岁历及宸游东岳岭颂、乾元殿颂等,史有记载。王勃的祖父王通曾是隋朝官员,弃官后专事著书讲学,有纪元书元经、类似孔子家语的书中说,为当时所称。王勃受祖父启蒙、教育,当在理中。王勃怎样治学,尚无史录,但他博览融会,志专精学,绝然不行或缺。 滕王阁序赋事意谐境切,用典推陈出新,历史地理底蕴深厚,人情风物境况通晓。这一切,融而成文,又谋篇老到,用辞精凝,极为到位。仅此一序,便可识王勃学养。我因此认为,名序名阁相互辉映传世,自有其深湛之道。 (郝贵平) 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