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的组成》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的组成》教学设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的组成教学设计高三化学教案:有机物的组成教学设计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有机物的组成和分类 2.了解各类有机物的主要官能团及其作用 3.驾驭按官能团的不同对有机物进行分类,并能指出有机物的类别 4.驾驭有机物命名法规则 【基础学问梳理】 一、相识有机化合物 1.18世纪初,瑞典化学家 提出了有机化学概念,使有机化学渐渐发展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有机化合物定义:绝大多数含有 元素的化合物,简称为有机物,此外,通常还可能含有 等元素。 3.打破无机物和有机物界限的是德国化学家 。 4.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大多数溶、沸点 , 导电, 溶于水,但 溶于汽油、酒精、苯等有机溶
2、剂。 5.化学性质:绝大多数有机物受热 分解, 燃烧,有机反应比较困难,反应速率,一般须要加热和催化剂,常伴有。 6.利用,可以同时对碳、氢、氧、硫等多种元素进行分析。 7.1838年,李比希提出了“基”的定义,通过 理论初步归纳总结了一些有机反应机理。 8.现代化学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方法比较多,常常采纳的是 和 等方法。另外还有 和 。 9.反应机理又称反应历程,指反应物转变成生成物所经验的过程。 10. 法是科学家常常运用的探讨化学反应历程的手段之一。 二、有机化合物基本概念 1.烃: 。 烃的衍生物: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衍变成的有机物。 【留意】烃完全燃烧的产物
3、为二氧化碳和水,但完全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的有机物不都是烃。 烃的衍生物不肯定都是由烃取代或加成得到的。 2.基: 。 【留意】基不带电荷。基中必有未成对电子存在。基不稳定,不能单独存在。 【试一试】比较:Cl,Cl,Cl2,Cl OH,OHNO2,NO2,NO2 *必需驾驭的烃基包括:甲基(CH3)、亚甲基(CH2)、次甲基、乙基(C2H5)、正丙基(CH2CH2CH3)、异丙基(CH(CH3)2)、乙烯基(CH=CH2)、苯基( )等 3.官能团: 原子或原子团。 * 必需驾驭的官能团包括:碳碳双键(C=C 醛基(CHO)、羧基(COOH)、酯键 (COO)、氨基(NH2)、酰氨基(C
4、ONH2)、肽键(CONH)、 硝基(NO2)、磺酸基(SO3H)等。 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烃 分子组成通式 饱和链烃 (烷烃) 链烃 烯烃 不饱和链烃 二烯烃 脂肪烃 炔烃 烃 环烃 环烷烃 芳香烃 苯和苯的同系物 其它芳烃 2. 烃的衍生物 分类 饱和一元衍生物通式 卤代烃 烃 醇 的 酚 衍 醛 生 羧酸 物 酯 3.养分物质 4.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单糖 葡萄糖(C6H12O6) 塑料 糖类 二糖 蔗糖、麦芽糖(C12H22O11)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合成纤维 多糖 淀粉、纤维素(C6H10O5)n 合成橡胶等 油脂 氨基酸、肽、蛋白质 四、有机物的命名 1.系统命名法 无官能团
5、有官能团 类 别 烷烃 烯、炔、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 主链条件 碳链最长 同碳数支链最多 含官能团的最长碳链 编号原则 (小)取代基最近 官能团最近、兼顾取代基尽量近 名称写法 支位一支名母名;支名同,要合并;支名异,简在前 支位支名官位母名 符号运用 数字与数字间用“,” 数字与中文间用“一”,文字间不用任何符号 2.正、异、新命名法 3.间、对、均命名法 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 考点一 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1L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单位为: molL-1 2.表达式:cB=n/
6、V(n为溶质B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V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L) 例1(2022?黄冈中学)用1000g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浓度叫做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其单位是mol/kg。5mol/kg的硫酸的密度是1.2894g/cm3,则其物质的量浓度是( ) A.3.56mol/L B.5.23mol/L C.4.33mol/L D.5.00mol/L 解析设溶剂的质量为1kg,则硫酸的体积为(5mol98g?mol1+1000g)1.2894g/cm3103 L?mL11.155L,故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5mol/1.155L4.33mol/L 答案C 特殊提示: 1.理解物质的量
7、浓度的物理意义和相关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这里的溶质可以是单质、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或其他的特定组合,单位是mol;体积指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单位是L;因此,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 2.明确溶液中溶质的化学成分。 求物质的量浓度时,对一些特别状况下溶液的溶质要驾驭清晰,如NH3溶于水得NH3?H2O,但我们习惯上认为氨水的溶质为NH3;SO3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H2SO4;Na、Na2O、Na2O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NaOH;CuSO4?5H2O溶于水后所得溶液溶质为CuSO4 3.熟识表示
8、溶液组成的其他物理量。 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除物质的量浓度外,还有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它们之间有区分也有肯定的联系,如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为c=g?mL-11000mL?L-1/Mg?mol-1。 考点二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1)计算:如溶质为固体时,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如溶液是液体时,则计算所需液体的体积。 (2)称量:用天平称出所需固体的质量或用量筒量出所需液体的体积。 (3)溶解:把称量出的溶质放在烧杯中加少量的水溶解,边加水边震荡。 (4)转移:把所得的溶解液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容量瓶中。 (5)洗涤:用少量的
9、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棒2-3次,把每次的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中。 (6)定容:向容量瓶中缓缓注入蒸馏水至离容量瓶刻度线1-2cm处,再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反复上下颠倒摇匀,然后将所配的溶液倒入指定试剂瓶并贴好标签。 2.误差分析: 依据c=n/V =m/MV来推断,看m、V是变大还是变小,然后确定c的改变。 例2(2022?广州七区联考)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配制100mL 3.6mol/L的稀硫酸。 (1)若采纳18mol/L的浓硫酸配制溶液,须要用到浓硫酸的体积为 。 (2)甲学生:量取浓硫酸,当心地倒入盛
10、有少量水的烧杯中,搅拌匀称,待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100 mL 容量瓶中,用少量的水将烧杯等仪器洗涤23次,每次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当心地向容量瓶加入水至刻度线定容,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正确操作是 。 洗涤操作中,将洗涤烧杯后的洗液也注入容量瓶,其目的是_ _。 定容的正确操作是 。 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当心液面超过了刻度,处理的方法是_(填序号)。 A.吸出多余液体,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B.当心加热容量瓶,经蒸发后,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C.经计算加入肯定量的浓盐酸 D.重新配制 (3)乙学生:用100 mL 量筒量取浓硫酸,并向其中当心地加
11、入少量水,搅拌匀称,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水至100 mL 刻度线,再搅拌匀称。你认为此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指出其中错误之处 。 解析(1)假设取用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依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有: V18mol/L = 100mL 3.6mol/L V=20.0mL (2)见答案,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如不慎损失了溶质或最终定容时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都是无法补救的,得重新配制。 (3)见答案。 答案(1)20.0mL (2)将玻璃棒插入容量瓶刻度线以下,使溶液沿玻璃棒渐渐地倒入容量瓶中;使溶质完全转移到容量瓶中; 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液面与刻
12、度线相切; D; (3)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不能将水加入到浓硫酸中。 特殊提示:在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按操作依次来讲,需留意以下几点: 1.计算所用溶质的多少时,以下问题要弄清晰: 溶质为固体时,分两种状况:溶质是无水固体时,干脆用cB=n(mol)/V(L)=m(g)/ M(g?mol1)/V(L)公式算m;溶质是含结晶水的固体时,则还需将无水固体的质量转化为结晶水合物的质量。 溶质为浓溶液时,也分两种状况:假如给定的是浓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依据公式c(浓)V(浓)=c(稀)V(稀)来求V(稀);假如给定的是浓溶液的密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则依据c=g?mL-1V(mL)/Mg
13、?mol-1/V(mL)来求V(mL)。 所配溶液的体积与容量瓶的量程不符时:算溶质时则取与实际体积最接近的量程数据做溶液的体积来求溶质的多少,不能用实际量。如:试验室需配制480mL1moL?L-1的NaOH溶液,需取固体NaOH的质量应为20.0g,而不是19.2g;因为容量瓶只能配制其规定量程体积的溶液,要配制符合要求的溶液时,选取的容量瓶只能是500 mL量程的容量瓶。故只能先配制500 mL溶液,然后再取出480mL。 2.称、量溶质时,一要留意所测数据的有效性(即精度)。二要选择恰当的量器,称量易潮解的物质如NaOH时,应用带盖的称量瓶(或小烧杯)快速称量;量取液体时,量器的量程与
14、实际体积数据相差不能过大,否则易产生较大误差。 3.容量瓶运用前要用蒸馏水洗涤23次;溶解或稀释溶质后要冷却溶液至室温;定容、摇匀时,不能用手掌贴住瓶体,以免引起体积的改变;摇匀后,假如液面降到刻度线下,不能向容量瓶中再加蒸馏水了,因为瓶塞、瓶口是磨口的,有少量溶液残留。 4.定容时假如液面超过了刻度线或摇匀时洒出少量溶液,均须重新配制。 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题目: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复习教案 第一讲 物质的量 气体摩尔体积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与气体摩尔体积指的是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以及相关的计算,其核心
15、是物质的量的概念与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质量的单位,化学中的7个运算公式。本节课是堂复习课,所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完成自主复习得出学生对这一讲的一些印象,通过主要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的学问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依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有关计算。 2.目标解析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就是指这里出现的几
16、个物理量,以及它们的相关公式也就是他们间的相互联系。 (2).依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有关计算。就是指微粒数、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公式的敏捷运用,产生这一问题的缘由是学生对有些思索难度的问题就不去理解它,也就不知道如何思索。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记住公式的基础上再去更多的训练运用这些公式,其中关键是通过做一些典型的例题与变式练习来让学生形成对这类问题的解题方式。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预习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1)
17、符号:n。 (2)单位:摩尔,简称摩,用mol表示。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概念: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 mol,6.021023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2)符号:NA。 (3)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微粒数(N)间的关系为:n=NNA。 3.摩尔质量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符号:M。 (3)单位:g?mol-1或kg?mol-1。 (4)当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5)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和摩尔质量间的关系为:n=mM。 二、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
18、1.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2)符号:Vm (3)单位:L?mol-1或m3?mol-1 (4)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要点 物质的聚集状态必需是气态,不适用于固体、液体。 物质的量必需为1_mol。 必需指明气体所处的外界条件,即温度、压强。 2.气体摩尔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确定气体摩尔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强。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剖析: (1)四条件温度:273 K压强:1.01105 Pa基准:1 mol物质对象:气体(任何一种单一组分的气, 体或不相互反应的混合气体) (2)结论:约22.4_L?mol
19、-1。 (3)单位:L?mol-1。 3.阿伏加德罗定律 当温度和压强肯定时,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肯定,肯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肯定。所以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就是阿伏加德罗定律。 三、网络构建 问题1、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 留意:突出物质的量这一核心,它是其他物理量之间换算的纽带和桥梁,通常模式是:一个物理量物质的量另一个物理量。 留意换算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单位要对应精确。 n、Vm、V(g)之间换算时,气体摩尔体积务必明确是何种状况下的,不行一律取22.4 L?mol-1(除非标准状况)。 不同状况下,相同物质,状态可能不同。 【例1】设NA为阿伏加
20、德罗常数的值,假如a g某气态双原子分子的分子数为p,则b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L)是() A.22.4apbNA B.22.4abpNA C.22.4NAbbNA D.22.4pbaNA 解析a g该气态双原子分子的分子数为p,则b g该气态双原子分子的分子数为bpa,b g该气态双原子分子的物质的量为bpaNA(mol),则b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pbaNA(L)。 答案D 点评本类计算题往往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绽开,而且一般涉及到两个或三个基本公式联合应用才能解答出来,故肯定要熟知n=NNA=mM=cV,并能够娴熟运用其变式。 变式1下列选项中所涉及的两个量肯定相等
21、的是() A.11.2 L Cl2与4.25 g NH3所含有的原子数 B.18.0 g重水(D2O)与20 g Ne所含有的电子数 C.标准状况下36 g H2O与1.2041024个O2分子所占的体积 D.等物质的量的Al分别与足量的盐酸、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 解析:A项中11.2 L Cl2是什么条件下的体积并未说明,所以无法确定Cl2的物质的量;B项中D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18.0 g D2O的物质的量为18.0 g20.0 g?mol-1=0.9 mol,所含电子数为0.910NA=9NA,而20 g Ne中所含电子数为10NA;C项中两物质的物质的量虽然相等,但在标准
22、状况下状态不同。 答案:D 问题2、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阿伏加德罗定律 同温同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留意:对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理解要明确三点:运用范围:气体;三个“同”条件下,才能分子数相同;气体摩尔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特例。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重要推论 依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气态方程,限定不同的条件,便可得到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多种形式,娴熟驾驭它们,在解答有关问题时,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数与其体积成正比:T、p相同,n1n2=V1V2。 (2)温度、体积相同的气体,压强与其分子数成正比:T、V相同,p1p2=n1n2。 (3)同温同压
23、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T、p相同,12=M1M2。 【例2】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依次是() A.p(Ne)p(H2)p(O2) B.p(O2)p(Ne)p(H2) C.p(H2)p(O2)p(Ne) D.p(H2)p(Ne)p(O2) 解析解法一:依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可知,当气体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气体的压强和摩尔质量成反比,因摩尔质量M(H2)p(Ne)p(O2)。 解法二:依据气体定律pV=nRT=mRT/M,变形为pM=RT。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压强(p)与摩尔质量成反
24、比。已知Ne、H2、O2的摩尔质量依次是20 g/mol、2 g/mol、32 g/mol,故压强(p)从大到小的依次是p(H2)p(Ne)p(O2)。 答案D 点评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可由气体状态方程和相关概念推导,不必死记。 变式2(2022?江苏口岸中学月考)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B.甲的摩尔体积比乙的摩尔体积小 C.甲的分子数比乙的分子数少 D.甲中所含的原子数比乙中所含的原子数少 答案:C 备选习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硫酸
25、的摩尔质量是98 g B.1 mol水的质量是18 g?mol-1 C.氯化氢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D.22 g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0.5 mol 解析: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质量的单位是g,故选项A、B都是错误的;氯化氢的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才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选项C也是错误的。 答案:D 2.(2022?江西师大附中)如图所示,两个连通容器用活塞分开,左右两室(体积相同)各充入肯定量NO和O2,且恰好使两容器内气体密度相同。打开活塞,使NO与O2充分反应。下列推断正确的是(不考虑NO2转化为N2O4)() A.起先时左右两室分子数相同
26、 B.反应前后NO室压强相同 C.最终容器内密度与原来相同 D.最终容器内无O2存在 解析:由左右两室体积相同,两容器内气体密度相同可知,两容器中气体的质量肯定相等,而NO和O2的摩尔质量不相等,故其物质的量不相等,起先时左右两室分子数不相同,故A错误。由于反应前后NO室的气体物质的量要减小,故压强要减小,B错误。由于NO与O2反应,O2过量,故最终容器内有O2存在,D错误。 答案:C 3.(2022?长春市调研)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Na2O2与水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的数目为NA B.标准状况下,22.4 L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数目为NA C.将0.1
27、 mol FeCl3水解制成胶体,所得胶体粒子数为0.1NA D.1 L 0.1 mol?L-1乙酸中H+数为0.1 NA 解析:1 mol Na2O2与水完全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NA,A对;标准状况下水为液体,22.4 L水的物质的量不为1 mol,B错;由0.1 mol FeCl3制得的胶体所含胶体粒子数小于0.1NA,C错;乙酸为弱电解质,只能部分电离,1 L 0.1 mol/L乙酸中H+数小于0.1NA,D错。 答案:A 4.1 g N2中含有x个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A.x/28 mol-1 B.x/14 mol-1 C.14x mol-1 D.28x mol-1 解析:N2
28、的摩尔质量为28 g/mol,1 g N2的物质的量为n(N2)=1 g28 g/mol=1/28 mol,N的物质的量为:n(N)=2n(N2)=2128 mol=1/14 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N(N)n(N)=x114 mol=14x mol-1。 答案:C 5.只给出下列甲中和乙中对应的量,可以组成一个求物质的量的公式的是() 甲 物质粒 子数 标准状况下气 体摩尔体积 固体 体积 非标准状况下 物质的质量 溶质质 量分数 乙 阿伏加德 罗常数 标准状况下 气体体积 固体 密度 物质的摩 尔质量 溶液 体积 A. B. C. D. 解析:中n=NNA正确;n=VVm也正确;中
29、由固体的和V只能求得固体的质量;中n=mM正确;由w和V(aq)无法求n,因为n=cV(aq)。 答案:C 6.(1)0.3 mol NH3分子中所含氢原子数与_个H2O分子中所含氢原子数相等。 (2)含0.4 mol Al3+的Al2(SO4)3中所含的SO2-4的物质的量是_。 (3)已知16 g A和20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04 mol C和31.76 g D,则C的摩尔质量为_。 (4)2.3 g Na中含_mol e-,在跟足量水反应中失去_mol e-。 (5)假如a g某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_。 解析:(1)
30、0.3 mol NH3含氢原子0.9 mol,与0.45 mol H2O分子所含氢原子数相同,其个数为0.456.021023=2.7091023。(2)含0.4 mol Al3+的Al2(SO4)3的物质的量为0.2 mol,含SO2-4 0.6 mol。(3)0.04 mol C的质量为16 g+20 g-31.76 g=4.24 g,故C的摩尔质量为4.24 g0.04 mol=106 g/mol。(4)2.3 g Na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含1.1 mol e-,与足量水反应失去0.1 mol e-。 (5)a g气体所占的体积为bNA22.4 L,则c g该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
31、.4bcaNAL。 答案:(1)2.7091023(2)0.6 mol(3)106 g/mol(4)1.10.1(5)22.4bcaNAL 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教学设计 本文题目: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肯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洁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高频考点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样题1】下列各组原子中,彼此化学性质肯定相像
32、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的Y原子 B.原子核外M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N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Y原子 C.2p轨道上有一个空轨道的X原子与3p轨道上只有一个空轨道的Y原子 D.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的X、Y原子 【解题指导】A中1s2结构的He,1s22s2结构为Be,两者性质不相像。B项X原子为Mg,Y原子N层上有2个电子的有多种元素,如第四周期中Ca、Fe等都符合,化学性质不肯定相像。C项为同主族的元素,化学性质肯定相像。D项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可能是第A族元素,过渡元素中也有许多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故性质不肯定相像。 【答案
33、】C 【命题解读】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中学化学原子结构的重点内容,也是元素周期律的基础。原子轨能级是确定核外电子排布和构型的重要因素,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是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改变,而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的周期性改变又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改变,元素性质周期性改变的规律称元素周期律,反映元素周期律的元素排布称元素周期表。 考点2 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1.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依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说明其物理性质。 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键和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洁分子的某些性质。 3.了解简洁协作物的成键状况。 4.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
34、质的关系。 5.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说明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6.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想常见的简洁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 高频考点1 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 【样题1】在乙烯分子中有5个键和1个键,它们分别是 () A.sp2杂化轨道形成键,末杂化的2p轨道形成键 B.sp2杂化轨道形成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键 C.CH之间是sp2杂化轨道形成键,CC之间是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键 D.CC之间是sp2杂化轨道形成键,CH之间是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键 【解题指导】选A。在乙烯分子中,每个碳
35、原子的2s轨道与2个2p轨道杂化形成3个sp2杂化轨道,其中2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2个氢原子的1s轨道“头碰头”重叠形成CH 键,另外1个sp2杂化轨道形成CC 键。2个碳原子未杂化的2p轨道“肩并肩”重叠形成1个键。 【命题解读】高考考纲明确要求: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想常见的简洁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高考中对杂化轨道理论学问的考查也在不断加强,对元素原子杂化轨道及空间构型的推断主要实行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和归纳记忆法。 考点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1.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分。
36、2.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3.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分。 高频考点1 化学键与晶体类型 【样题1】 下列各组物质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 A.SiO2和SO2 B.CO2和H2O C.NaCl和HCl D.CCl4和KCl 【解题指导】选B。SiO2是共价键形成的原子晶体,SO2是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晶体,A错;CO2和H2O均为共价键,而且是分子晶体,B对;NaCl是离子键形成的离子晶体,HCl是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晶体,C错;CCl4是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晶体,KCl是离子键形成的离子晶体,D错
37、。 【命题解读】高考考纲明确要求: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分。高考命题主要考查了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同时隐含着考查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区分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与化学键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基本学问的驾驭状况及基础学问的运用实力的考查。 高频考点2 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应用 【样题1】金属镍及其化合物在合金材料以及催化剂等方面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Ni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 (2)NiO、FeO的晶体结构类型均与氯化钠的相同,Ni2+和Fe2+的离子半径分别为69 pm和78 pm,则熔点NiO _ FeO(填“”); (3
38、)NiO晶胞中Ni和O的配位数分别为_、_; (4)金属镍与镧(La)形成的合金是一种良好的储氢材料,其晶胞结构示意图如左下图所示。该合金的化学式为_; (5)丁二酮肟常用于检验Ni2+:在稀氨水介质中,丁二酮肟与Ni2+反应可生成鲜红色沉淀,其结构如右上图所示。 该结构中,碳碳之间的共价键类型是 键,碳氮之间的共价键类型是_,氮镍之间形成的化学键是_; 该结构中,氧氢之间除共价键外还可存在_; 该结构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有_。 【试题解析】(1)利用能量最低原理等可知28Ni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84s2。(2)利用Ni2+与Fe2+的离子半径大小关系可知
39、NiO的晶格能大于FeO的,故熔点:NiOFeO。(3)利用信息知可类比NaCl的配位数可知NiO晶胞中Ni与O的配位数均为6。(4)由“均摊法”知每个晶胞中含有:一个La(81/8)、五个Ni(1+81/2),故该合金的化学式为:LaNi5。(5)在该结构中,碳氮双键中其中一个是键、一个是键;氮镍之间的键是由N原子供应孤对电子,Ni供应空轨道形成的配位键。由于氧的电负性强,因此该结构中,氧氢之间除形成共价键外,还可以形成氢键。该结构中-CH3中的碳原子是sp3杂化、用于形成C=N的碳原子是sp2杂化。 【答案】(1) 1s22s22p63s23p63d84s2 (2) (3)6 6 (4) LaNi5 (5) 一个键、一个键;配位键;氢键; sp2、sp3 【命题解读】“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为中学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选修模块,侧重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探究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探讨物质构成的奇妙,相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第27页 共27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第 27 页 共 27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