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三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
《小学语文第三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三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5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语文第三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苏教二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夫劳动的辛苦,要敬重农夫,疼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同等的社会现实。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教学具打算及协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主要板书安排20古诗两首锄禾悯农日当午汗滴春一粒盘中餐辛苦秋万颗饿死作业设计支配: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课外:背诵课文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小挚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2、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说明“古诗”的
2、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3、先学锄禾二、初读指导1、板书:锄禾,领读。说明字意。2、老师范读、领读全诗。3、自读课文,圈诞生字词。老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2)指名认读,提示学生前鼻音的字。(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沟通。4、指导朗读,留意重音和停顿。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三、精读训练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2、当众沟通。3、老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4、讲解。5、比照板书练习背诵。四、作业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2、读拼音,写汉字。3、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5、背诵背诵。其次课时一、复习检查1、朗读锄禾。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二、初读指导1、板书课题,领读。农夫什么地方值得人们怜悯呢?2、老师范读,领读。(1)自读课文,圈诞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2)指导朗读,留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三、精读训练1、老师介绍粟。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订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4、检查试讲状况,指名讲解。5、视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6、为
4、什么丰收农夫还要饿死呢?7、比照板书练习背诵。四、作业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2、说明。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5、背诵悯农。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1、朗读课文。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3、背诵锄禾、悯农。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二、写字指导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留意点,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3、按笔顺描红。三、作业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5、。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春晓给我们呈现的是雨后早晨的春景图。村居则是另一种情调,千里莺啼。春风杨柳,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放飞希望。意境悠远。学习本课重点是识字和古诗的朗读背诵。 一、教学目标 1相识“落、少、扬、烟、童”等11个生字。 2会写“少、处、忙、村、放、春、学”7个字。 3学习“竖心旁”“反文”两个部首。 4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准11个会认字。按正确笔顺书写7个会写字,并留意支配好字的间架结构。相识并正确书写2个部首。 2.了解两首古诗所
6、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打算 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建议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们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今日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认读“古、诗、首” 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首诗,不相识的字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解决(拼音节、结合上下文猜字、问同学、问老师等。) 1检查读音状况: (1)抽读卡片指名、开火车认读:夜、落、少、知、处。 (2)探讨认准这些字的方法:春 (三)再读诗文:检查读音。 1自由读。 2同桌相互读。 3指名读。 4.沟通识字方法,记忆生
7、字 (四)识字、理解、感悟、朗读: 学生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详细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学习“春”。理解“晓”。 A学习“春”时可以实行猜字谜的形式:“三个人看落日”。既而理解“春”的意思,指名进行组次练习。 B读题目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C结合“日字旁”理解字义与太阳有关。指早晨。 D再读课题,导入:这首诗表现的是春天早晨怎样的景象呢? (2)分别朗读每一个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 A:春眠不觉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并读出春天的早晨沉睡后舒适的感觉。引导朗读:春眠/不觉晓。 B:到处闻啼鸟:通过课件演示,理解“到处”。(分别在不同的方位出现小鸟及叫声,使学生如临
8、其境。)引导朗读:到处/闻啼鸟。 学习“处”:分析字形:半包围结构,先外后内。与“外”、“夜”对比记忆。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被春雨打落的花瓣,使学生感受诗人对落花的怜惜之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 D:学习“知”:分析结构,相识“失字旁”。重点指导第四笔不出头、第五笔是点。 E:学习“少”:引导学生视察这个字简单错的地方,与小对比。其次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区分这个多音字。 F:整体感悟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熟读成诵:实行多种形式进行背诵,如自由练习、指名背诵、师生相互提示合作背诵等 (五)写字: 少:独体字,留意笔画间的间架结构,位置支配。(自己
9、描、写。互评。) 处:正方形,外边三笔老师带写,留意撇短捺长、找准斜度。 知:左右对比,可以用画线法比较: 左高右低、左长右短,特殊是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视察描摹。 春:学生小组学习,探讨。老师指导(横与横之间的距离、长短。) 针对不同的字,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指导,调动学生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供应合作时间与空间。重点突破难点。 (六)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古诗、抄写生字。 2选做: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村居 步骤: (一)谈话导入、解题、学习“村”。 1、上节课我们学习学习了春晓,谁情愿给大家背一背? 2、学生背诵春晓 3、激趣:下面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春
10、天的古诗村居。 4、齐读课题,学习“村”: 问:关于这个字你都知道什么?(音?义?写?部首及形声特点等,) (二)激发爱好、整体感知。 1、带入情景:诗中描写的就是在乡村居住是看到的一种春天的景象。(出示课件你们想看吗? 2、整体感受: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什么想法?激励学生个*展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3、导入识字:诗中有一些我们不相识的字,你能试着认会吗?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激励合作互助。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四)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
11、么意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探讨:读懂的内容、探讨不懂的词句。 3、老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重点指导词义: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举荐读得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听。 师生共赏。 老师要适时适度地通过看图、课件演示及结合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在师生评议、竞赛探究过程中,老师随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六)熟读成诵。 自由背诵
12、、同桌检查。 (七)指导写字。 1同桌探讨,重点指导: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留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村:左右同高同长,留意“木字旁”和“村”中两点的位置关系。 放:板书四笔反文的书写方法。可实行笔画拼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感受。 (八)布置作业: 必做:抄写、听写字词、背诵。 选做:到户外去放风筝,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
13、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支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相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老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精彩。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挚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特别兴奋,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
14、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示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诞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老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相互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老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
15、: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悟诗情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诗句,比照插图细细品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 (1)荷尽 探讨: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 (2)菊残 沟通:秋风中,虽然菊花凋谢了,可菊枝仍精神饱满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做填空练习:秋天的景象真美呀,秋天还是一个_的季节! 4、难怪
16、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板书:好景、君须记) 四、诵诗句,写生字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尝试背诵,并沟通自己的背诵方法。 3、出示要写的字:首、枝、记、刘,学生认读。 4、学生视察字形,沟通怎样识记,怎样写正确,写美观。 5、老师示范,学生练习。 6、小组展示,观赏评价。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老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次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激
17、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曲曲折折)、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
18、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假如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或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不由自主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昕,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
19、晚。霜叶红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会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很多诗人都喜爱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很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两首 小学语文 第三 古诗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