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docx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docx(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默写(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默写(鲁教版) 1、报君黄金台上意,_。_,_。2、_,游子不顾返。3、知汝远来应有意,_。4、_,_。_,对影成三人。5、_,行乐须及春。6、永结无情游,_。7、驱鸡上树木,_。8、手中各有携,_。“_,_。_,儿童尽东征。”9、登楼颔联:_,_。颈联:_,_。尾联:_,_。10、_,一川碎石大如斗,_。11、将军金甲夜不脱,_,_。12、马毛带雪汗气蒸,_,_。13、_,料知短兵不敢接,_。1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颔联:_,_。弃捐勿复道,_。颈联:_,_15、16、时难年荒世业空,_。17、望月有感
2、颔联:_,_。18、望月有感中运用比方表达诗人离散之情的句子:_,_。19、黑云压城城欲摧,_。20、角声满天秋色里,_。21、半卷红旗临易水,_。22、行行重行行中表达依恋故土的句子: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一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一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2.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驾驭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3.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4.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5.凋:此处
3、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6.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简析】: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忱。诗人并不干脆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惊慌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务绽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高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重。 第四句“铁
4、骑绕龙城”,明显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斗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起先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动身:大雪充满,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动身:狂风咆哮,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绘声绘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毅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终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干脆抒发从
5、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加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酷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安静。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艳羡百夫长冲锋陷阵,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赏析: 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化,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评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从军、出塞之作
6、,表现学问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旺盛和成熟,有肯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与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辞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状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实行了跳动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动式地发
7、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动是非常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动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勇往直前的气概,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剧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扬。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则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洁。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
8、,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概,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珍贵的。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1.陶渊明杂诗: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2.独酌:酌,饮酒。指独自饮酒。 3.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4对:朝着 5不解饮:不会喝酒6徒:徒然,白白地。7.将:和。 8行乐须及春:意谓趁着春天好时间刚好行乐。及春:趁着阳光明媚之时 9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进。 10无情游:
9、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意。指忘却世情的交游 11相期:相约会。12邈(mio):遥远。13云汉:银河。 诗文说明(1) 我打算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即不会喝酒?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和影,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刚好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吟诗,在九天徘徊不进,影随我舞剑,在地上蹦跳翻滚。 醒悟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忘却世情的交游,约定在天上会面。 诗文说明(2)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
10、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静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短暂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刚好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载歌载舞,影子便随我蹁跹。醒悟时我与你一同共享快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情,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诗词赏析】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时李白在长安。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异,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傅庚生中国文学观赏举隅: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
11、,虽徒随身,亦得相将。刚好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题解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困难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争论,点出“行乐及春
12、”的题意。最终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明珠暗投的孤独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好像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赏析一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李白有理想,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挚友。所以他经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行遏制的力气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
13、出“独”字。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爱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情愿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共享风景的美丽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静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原委是好的,
14、“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刚好地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愿离去。“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则的舞姿。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来说:“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挚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终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净的最真诚的。他在人间找不
15、到这种友情,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恒久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会面。“云汉”,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应当说是含有深刻的主动意义的。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李白从小就喜爱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他经常借明月寄予自己的志向,热切地追求她。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行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16、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憧憬。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净,所以才对明月寄予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闻,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经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家乡。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肯定会送
17、你到长安的;最终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闻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密切的挚友。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始终走到边远的地方。
18、当我们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简单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予那样深厚的情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净的,经常使李白思念起家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宏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挚友。 赏析二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孤独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孤独的环境渲染得非常喧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孤独的旷达不羁的特性和情感。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
19、可是背面却充溢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行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恒久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赏析三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特别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这首月下独酌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孤独心灵的追求与憧憬。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自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
20、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起先,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特别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
21、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缘由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共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建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自若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由,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恒久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
22、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相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异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八 年级 下册 语文 古诗词 赏析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