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思维 如何让空间思维贯穿高等经济地理学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思维 如何让空间思维贯穿高等经济地理学教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济地理学思维 如何让空间思维贯穿高等经济地理学教学20世纪90年头以来,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地理学家都起先重新谛视经济发展中的空间问题。虽然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差别和争辩,但都引起了人们对于经济地理学这门学科的关注。与此相应,在一些高校,除了地理专业,经济学、金融、物流等专业也起先开设经济地理学课程。应当说这些专业学生具有肯定的经济学基础,但是教学中发觉,地理空间是一个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甚至经济地理学被认为是讲那里有什么的课程,并没有相识到它是一门学科,有独特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经济问题。在此背景下,实行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得学生理解地理空间及其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地理学教学中须要解决的问题
2、。一、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视角差异:空间感知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对经济过程分析有本质性差异,通过这种差异的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空间对经济过程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空间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1、经济学的假设:空间是光滑的占主流的正统经济学理论通过一系列假设把经济世界均质化了,没有把空间因素考虑到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经济运行是有序的、合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动是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些行动汇合起来,宏观上就表现出肯定的基本规律,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供求定律,在市场自发调整下,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得到他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会使供应者削减商品的供应量,最终买卖双方之间实现平衡。尤为重要的是这些过
3、程在全部地理情境之下都将以同样的方式运行,不存在空间差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异。其次,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是自由的,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其他维度之外。经济过程自有其独立的运行逻辑,文化过程、社会关系、政治过程、环境过程虽然与经济相联系,但仅仅是经济过程的外部插件,而不是基本的内部机制。通过这些假设,经济过程就成为一个机械装置,只要把价格、供求、投资等内部关系处理好了,经济就健康增长,与其他的外部世界无关,与空间无关。2、经济地理学:空间具有粘性空间不是光滑的,是带有粘性的。这种粘性就来自于地方的特性,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基于此,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过程不是一个自由之物,经济和自认、文化、政治
4、之间的界限是特别模糊的,要理解经济过程必需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情境之中,将其视为广泛情境的一部分,而不是无视外部世界而独立运行的机械装置。首先,经济过程总是和特定的地方联系在一起,具有空间差异性。在考虑详细空间时,我们会发觉一些依据经济定律预料的经济过程总是不肯定发生。可以让学生们思索这些问题:价格上升是否能引起供应增加?投资肯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吗?增长能解决贫困问题吗?很明显,根据经济学理论,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确定的。但是假如考虑到这些机制发展的详细空间,就会发觉答案是不确定的。以粮食需求与供应关系为例。根据市场供求机制,一般来讲,粮食需求增加促使价格上升,这样农夫或者农场主会增加播种面积,雇佣
5、更多的工人或者购买设备,增加商品的供应量。很明显,这个过程要完成,一些前提条件须要满意诸如土地、工人、设备的可获得性。假如不具备这些条件,农夫或者农场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粮食价格上升而无能为力。那么现实是什么?现实是这些资源、设备的可获得性往往与地理空间相关。我们看到不同的国家、地区农夫面临的市场是不一样的。如中国的农夫在经营农业时候,面临土地的约束,不能刚好扩大种植面积。同样,投资要有肯定的投资环境才变得可行并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合理的安排制度共同起作用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其次,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往往被非经济理性的因素多影响,并不全是基于效用或者利益最大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消
6、费选择在肯定程度上基于产品的象征性或文化价值。如消费者对汽车品牌和型号的选择,是基于价格、运用成本、品牌价值甚至是社会地位展示等多种因素考虑的结果,是一个文化过程。又如劳动力市场上,有些工作高度男性化或者女性化了,经济与社会特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现实中,经济与政治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机构,就不行能建立起大规模经济联系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如货币、法律、交通、教化、卫生等。国家参加经济,不仅仅要考虑效率和经济增长问题,还要考虑国际关系、国家平安、区域平衡、收入差距等非经济因素。通过结合现实,通过对经济学和地理学视角的对比,让学生理解任何经济活动和过程都在肯定的地理空间中进行,比如一个国家
7、、一个诸如欧盟的国家联盟,以及一个流域等。经济过程是与这些地理空间中的政治、文化、环境等要素联系在一起的,受到这些要素的调整和规制。因此,经济地理学是要理解为什么在特定地方发生特定的经济活动,它要分析探讨的对象不是抽象的,而是经济过程真实、鲜活的实地体验。二、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空间思维经济地理学注意对经济活动特定空间过程的识别和说明。在此过程中,应当有基本的概念和分析框架,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从而让学生形成空间思维习惯。这样一个分析框架由地点、区位和尺度基本概念构成。1、地点地点是和一个详细地域相联系的,可以指任何地方,如一个工业区、地区、国家,甚至是超国家空间。地点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8、和环境等一系列要素的独特组合,而经济地理学首先强调以经济为中心对这种独特组合所形成的特定情境进行综合考察和说明。传统经济地理学主要从物质层面考察这种情境,如考察资源、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同等社会条件,以及区位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而新近的经济地理学探讨则更强调地方人文特征对经济活动的粘性,认为经济过程深深根治于地方制度结构之中。以贫困问题为例来说明经济地理学的地点概念。根据经济学观点,大规模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的有效手段。但经济地理学在说明贫困问题时候要从地点的特征起先,贫困发生在哪里?贫困在人口的不同年龄、性别、社会身份等群体中是如何分布
9、的?实行大规模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经济增长的方法对贫困群体是否有帮助?他们更须要什么?全部这些问题都首先须要从地点内部的结构中找寻答案。2、区位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的联系。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必需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也离不开与其它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二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系。经济地理学在不同空间层面上贯彻区位分析思想,微观方面考察企业区位,古典区位理论考察市场、原料、劳动力分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中观层面上考察一个地点、地方与经济中心等空间经济体的邻近关系对其发展的影响。如在谈到区域优势时一方面会强调
10、该区域的在自然、社会方面的禀赋,同时也会考察与经济中心的时间、空间距离是否足够短。在宏观层面上,经济地理学会考察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地缘政治格局的位置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二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原,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分别以美国、原苏联为核心的两大阵营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有很大关系。3、尺度犹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地点还是区位的分析,都可以在不同空间范围的地理空间上发生,并且不同地理尺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尺度一方面是指经济地理学探讨空间单元的粒度。经济空间格局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大粒度探讨,可以较好地展示了区域经济大格局的改变,有利于宏观过程和规律的发觉。如基于省级单元的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
11、探讨,可以揭示中国经济的地带性差异。而小粒度探讨有利于探讨的精细化,甚至可以说明宏观过程。基于省份数据的探讨,虽然较好地展示了区域经济大格局的改变,却忽视了省内区域经济的非均质性,尤其是一些跨越省级的经济地域特征,很难呈现出来。而基于县域尺度的探讨,却发觉经济增长较快的县域自一些增长中心向外扩延,逐步形成沿海岸带、京广线和长江沿岸三大经济增长轴,而这些增长轴的形成是跨省级行政区的,因此只有在小尺度探讨才能视察到这一经济地理过程。经济地理学尺度转向的另一缘由是经济活动、过程受到多个空间尺度的调整和规制,因此对经济地理现象的说明须要从不同尺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如浙江温州被称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
12、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较快。可以从不同尺度来说明温州现象,从温州层面上,较差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商文化是发展的内力,从国家层面,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地理区位使得温州称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国际层面上,中国与国际经济联系的亲密、基于成本和资源的出口优势、跨国公司投资等是温州发展的国际因素。三、不均衡:经济地理探讨主题1、经济地理的动态不均衡关注经济的空间格局,而空间格局更多的表现为不平衡。因此,经济地理学一方面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更加技术、制度改变对经济格局的影响。假如我们放眼全球尺度,会视察到地方之间始终处于贫困与旺盛,增长与衰退此起披伏的改
13、变过程中。集聚扩散再集聚再扩散过程犹如波浪一样在空间不断的绽开,永不停留,使经济空间处于动态的不均衡状态(图1)。在世界范围内,新航路开拓后,人类平行发展的历史起先大范围相互交融,世界经济地理格局演进更替,500年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9个国家相继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中心。在一国范围内,经济呈现出区域经济的增长与旺盛,如在不同的国内内部出现的铁锈地带,从前工业繁盛如今已衰落的地域,美国五大湖地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德国鲁尔区、伦敦工业区等。与之相应的是新兴地区的出现,美国南部阳光地带、中国东南沿海、德国南部的新兴工业区、英国苏格兰地区等。2、不平衡的动力
14、:技术与制度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不断使人们克服空间的限制,人员、信息和货物在全球范围内便利刚好的流淌,人们用地球村来形象的刻画空间被压缩的程度。空间压缩技术促使经济活动的不同环节分别,分别分布在最佳区位,如公司总部、研发、品牌、设计集中在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而生产等低附加值环节分散到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不同尺度上的经济地理格局不断改变,全球分工与合作成为其主要特征。同样,新的生产技术不断出现和采纳,敏捷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小企业获得较快发展,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导致了集群的出现,与大型企业主导时代的经济景观和格局有所不同。地方或者区域在全球经济格局的地位,不仅取决于技术状况,也取决于调整和规制经济
15、活动的各项制度。简洁来讲,制度就是经济活动中涉及得到各类行为主体(包括企业、政府、个体以及其他组织)所结成的各种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规则,详细包括在全球尺度上以及特定地区实行的各种规则、政策和措施,如贸易政策、税收政策、平安和环境法规、劳动保障等。制度确定了哪些地方可以获得资源、技术,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价值的权力和实力。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家性金融组织,构建了全球金融和贸易关系的嬉戏规则。虽然这些国际组织旨在促进发展中地区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往往通过附加一些条件使得救济地区融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国家经济体系而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肯定程度上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不平衡格局得到加强,而不是减弱。当然,制度对经济活动的调整作用具有空间尺度性,空间尺度不同,发挥重要作用的制度不同,如前面提到的温州的发展。经济地理学通过一系列空间概念和独特的探讨主题为我们供应了考察经济活动的新视角,把经济活动置于更为宽泛的空间情境中,力图还原经济活动的本面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为此一方面要通过经济地理学的空间概念的课堂讲解和案例说明,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课外形成用空间思维视察现实的习惯。如视察一种经济活动或现象,要思索它在哪里?它和四周事物有什么关系?它和更远的地方有什么联系?是什么因素让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些因素来自于哪里?有什么尺度差别吗?等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