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同伴依恋.docx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同伴依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同伴依恋.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同伴依恋 目的 探讨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化及网络成瘾的干预供应参考。方法 以北京市404名中学生为探讨对象(男生213名、女生191名),采纳同伴依恋量表、自我认同量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运用量表进行评价,数据分析采纳相关和回来分析方法。结果 同伴依恋的信任、沟通与网络成瘾相关不显著,疏离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290,P0.01),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r=-0.191,P0.01);疏离和自我认同完成能显著地预料网络成瘾,标准化回来系数分别为0.271和-0.163。结论 青少年的
2、同伴疏离、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相关显著,并能显著预料网络成瘾。 客体依恋;自我评价(心理学);因特网;行为,成瘾;青少年 R 395.6 G 479 A 1000-9817(2008)05-0454-02 互联网的运用已经给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网络成瘾(或称病理性互联网运用,PIU)就是一个突出问题。有探讨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个体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近行为不如以前那样惊慌和频繁,但象征性的沟通(电话、书信、互联网)在供应劝慰时却越来越有效1。平安的依恋关系有可能是青少年互联网运用的爱护性因素,而担心全依恋关系则可能使青少年过多地依靠互联网,更可能沉溺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
3、,出现网络成瘾等问题行为。依恋质量不高的青少年比依恋质量高的青少年有可能更多地依靠互联网来获得信息、消遣或进行社交,更可能过度卷入互联网,导致网络成瘾。另外,自我认同感的获得也是青少年阶段的一个重要发展任务。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是在与他人(尤其是同伴)的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同伴关系是自我认同得以建立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有更多的机会试验各种角色,互联网成为他们探究和发展自我认同的重要场所和空间。 该探讨将从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自我认同的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北京市2所中学初一至高二5个年级学生404名
4、为探讨对象,其中男生213名,女生191名。年龄在1219岁之间,平均为(14.731.58)岁。 1.2 探讨工具 1.2.1 同伴依恋量表 采纳Armsden等2编制的“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中的同伴依恋量表,包括3个重量表:信任、沟通和疏离。问卷共25题,每个项目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按5个等级评分。该探讨中同伴依恋量表的内部一样性系数Cronbach 为0.85。 1.2.2 自我认同量表 采纳Tan等3编制的简易量表,将自我认同看作是从自我认同扩散到自我认同完成的连续体。问卷共12
5、题,题目依据Erikson描述的自我认同的特征编写而成。每题由2个描述自我认同的句子构成,一句表示自我认同完成,一句表示自我认同扩散。采纳迫选法最大限度地削减社会期望效应的影响。每题被试选择表示自我认同完成的句子记1分,选择表示自我认同扩散的句子记0分。最大分值为12分。由此得到自我认同完成分数,分数越高,表示自我认同完成越好。被试的自我认同扩散分数可由总分12分减去自我认同完成分数而得到,分数越高,表示自我认同扩散程度越高,即自我认同完成水平越低。每位被试可以得到自我认同完成和自我认同扩散2个分数。表明自我认同完成和自我认同扩散是一种完全负相关的关系。因此,为行文简洁起见,下文均以自我认同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少年 同伴 依恋 自我 认同 网络 成瘾 关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