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网友来稿)-教学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网友来稿)-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网友来稿)-教学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网友来稿)教学教案郭旺焕 1、感受诗歌的深厚感情,领悟诗歌主旨。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通过探讨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索。赏析诗歌,体会感情。理解寓意,把握主旨。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爱好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1课时 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经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起先,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严凛凛,
2、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剧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索: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四、赏析诗歌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起先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 写什么?(写景)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宏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
3、山。“赴”本是一个一般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化之姿。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引出歌咏对象昭君。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宏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宏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震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
4、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白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毅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芜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好像更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咏怀古迹其三 2022 咏怀 古迹 教案设计 网友 来稿 教学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