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历史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远古社会和传闻时代 高三历史:1.1远古社会和传闻时代复习教案(旧人教版)一、我国早期的人类1、元谋人:在云南发觉,距今约170万年,是我们已知的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2、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是在陕西出土的最早人类。3、北京人:(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2)时间:70-20万年前(3)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一样、头部:残留猿类特征、双手和上肢:由于劳动,发展最快。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确定性的作用。(4)生产和生活:、制造和运用打制石器(旧石器)-能够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分。、运用自然火、由于生产力低下(根本缘由)和自然条件恶
2、劣,为了生存(干脆目标),他们过着群居生活(实质是早期人类社会)、运用简洁语言二、氏族公社时期1、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的起先:(1)时间:18000前(2)地点:龙骨山山顶洞窟(3)模样:同现代人大体一样(4)生产和生活:起先采纳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制造骨针,缝制兽皮衣服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氏族公社按亲属世系关系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2、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母系氏族公社旺盛时期(1)半坡氏族:、地点:西安半坡村、时间:五六千年前工具:普遍运用磨制石器(称新石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原始农业:种植粟(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栗的国家)、蔬菜和麻饲养家畜和家禽原始手工业
3、:用麻线织布;制造陶器,代表作彩陶定居生活:建立房屋,居住区、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墓地和窑场组成村落原始文字:半坡陶钵口沿上有符号二三十种2地位:是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2)河姆渡氏族、地点:浙江佘姚河姆渡、时间:6000年工具:运用骨器、木器、石器、陶器c生产和生活原始农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饲养猪、狗、水牛建木结构房屋过定居生活(前提:原始农业发展)C、地位:长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3)母系氏族公社结束:大汶口文化早期(4)母系氏族公社共同特征: 妇女起主导作用(因为妇女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按母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没有贵践、贫富、阶级生产和生活资料归氏
4、族公社全部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根本缘由:生产力低下)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1)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向父系过渡实质是亲属关系的的改变,转变的根本缘由是生产力的提高)(2)晚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根本缘由),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出现,发生贫富分化(随葬品的多少是推断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阶级。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闻1、黄帝和华夏族:约四千年前,黄河流域部落首领黄帝战胜南方的部落和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黄炎部落结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实质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次民族大融合)4、尧舜禹的禅让:(1)称谓:三人都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名的部落联盟首
5、领(2)禅让:实质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传闻尧年老后召开部落盟会议(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并传位给有才德的舜,舜年老后也以同样方法传位给治水(黄河)有功的禹(胜利关键:疏导法符合实情)(2)尧舜禹时期特征:我国原始社会正向奴隶社会过渡(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远古社会和传闻时代 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远古社会和传闻时代 课堂练习 1、2022上海,我国境内原始人分布非常广袤,其中活动范围最为接近的是 A元谋人,蓝田人B元谋人,北京人C北京人,山顶洞人D蓝田人,山顶洞人 2、2022全国,传闻中的尧舜时期大致处于 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
6、铜时代D铁器时代 3、2022春季,与半坡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历史进步表现在 A定居生活B按血缘关系组成社会集团C从事农业生产D出现贫富分化 4.2000全国,下列关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居住地区不同体制特征不同取火方式不同社会组织形式不同 ABCD 5、2000年春季高考,促使原始定居的主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B驾驭建立房屋与制陶的技术C饲养家畜家禽D营造公共墓地 6、2000年春季高考,下列各项,不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是 A群居生活B制造和运用简洁的劳动工具C人工取火D运用简洁的语言 7、2000年上海,据考古报道,安徽发觉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这
7、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向前推动了 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20万年 8、8.1999年全国,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民食瓜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相当于 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 9、1999上海,在下列各项中,生活在不同石器时代的人是 A元谋人与山顶洞人B蓝田人与北京人C北京人与山顶洞人D山顶洞人与半坡人 10、1998全国,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共同点是 A普遍运用打制石器B制造陶器C种植粟,水稻D饲养猪,水牛 11、1998上海,确立中国人种自生说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A传闻,记载和遗址B遗物,遗
8、址和传闻C遗址,遗物和记载D化石,遗址和遗物 12.(02上海历史1)我国境内原始人分布非常广袤,其中活动范围最为接近的是 A元谋人、蓝田人B元谋人、北京人 C北京人、山顶洞人D蓝田人、山顶洞人 作业为什么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参考答案 1-5.CBDCA6-10.CADDB11-12,DC 原始社会无阶级、无压迫,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人与人相互同等,而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没有丝毫的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过着极为凄惨的生活。那为什么还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呢?我们知道,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只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出现财产私有,贫富分化
9、,产生了对立的阶级。因此,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势。众所周知,推断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原委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最主要的标记是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奴隶制在它确立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基本上适合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而不是倒退,详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奴隶制出现以后,人们一般不再杀掉俘虏,而是把他们作为奴隶保留下来。这就保存了生产力的一个基本要素即劳动力。(2)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就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洁的劳动协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尤其是运用国
10、家政权的力气组织原始社会时期不行能实施的大工程。(3)奴隶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生产进一步发展,如西周手工业号称“百工”。其中更重要的是奴隶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为脑力、体力劳动的分工创建了条件,使一部分人得以特地从事脑力劳动,成为学问分子,为文化事业的发展供应了基础。这一分工是社会的进步。(4)在奴隶社会中,金属工具广泛运用,冶金技术有了显著提高,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因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纳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当然,这一进步是以广阔奴隶及平民的辛苦劳动及凄惨命运为代价取得的。因此,它是一种“野蛮的进步”。 高考资源网 高一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教案 高
11、一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教案课标要求1.学问与实力目标概述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面貌,了解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通过学习商业、城市经济在各个时期的演化,提高学生梳理、分析历史发展线索的实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教材的图表、问题探究以及插图,归纳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等的演化特点。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总的来看违反了历史潮流,是造成农耕社会发展迟滞和漫长的主要因素。教学过程一.商业的发展1.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是我国商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商朝的商业活动发展水
12、平较高,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商人和货币。(3)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4)春秋战国:商业有了重大突破。一是很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经营商业,私商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二是各国纷纷铸造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黄金和白银也起先用为货币;三是着名都会形成。2.发展和高峰(1)隋唐:商业旺盛表现为大都会的出现,如长安、洛阳、扬州;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如西域商人、阿拉伯商人的活动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等。缘由: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输河,商业快速旺盛。(2)宋元:商业发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表现为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13、缘由: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加上水陆交通便利,海运、河运发达。(3)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大量农产品投入市场;农作物商品化;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如徽商、晋商等。缘由: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达,租佃关系普及,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1.想一想,商业产生的根源何在?它与农业、手工业关系如何?提示: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商业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2.依据中国古代
14、商业发展的状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提示:商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国家分裂动荡、自然经济影响加大,商业就会萧条;国家统一安定,商业就会旺盛。因此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等。3.想一想,北宋时期为什么能够产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提示:纸币产生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中国北宋时期,商业发达、经济旺盛,而当时运用的金属货币质重而值微,无法满意商业发展对货币的要求,急需一种既能大量复制,又携带便利、便于流通的货币;北宋时期的印刷工艺、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恰能满意携带便利而又能大量复制这一要求。纸币便应运而生。二.城市的旺盛1.城市发
15、展的阶段特征(1)从周至唐: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干脆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2)宋代: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乡村也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加。2.城市发展概况(1)汉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拓,推动了沿途城镇的兴起,敦煌、楼兰、于阗、莎车、龟兹、疏勒等就是代表。(2)唐宋时期:由于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城市的兴起,如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3)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旺盛,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
16、产性、商业性增加,对政治中心的依靠性减弱。想一想:中国古代城市经济演化有何规律?提示: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渐渐减小,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但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根本变更。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着亲密联系。$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布局成相应改变。三.重农抑商1.产生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崛起。商鞅变法中就有很多重农抑商的政策措施。如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盐铁官营,管制粮食买卖;对商业征收重税。2.发展汉代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对商人征收重税,私营工商业者受到了沉
17、重的打击;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些许的松动,政府激励对外贸易的政策使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3.强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接着固守农本思想,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重征商税,严厉限制民间对外贸易。1.想一想: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兴起缘由是什么?提示: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时期,小农经济是封建制度的基础。而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淌性,与农耕经济和政治集权的须要相冲突,发展商业也会削减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等。因此,封建统治者从一起先就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事实上是出于爱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须要。2.想一想,应当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提示:重农抑商
18、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主动作用,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实行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严峻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后面。 高三历史教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设计 【考点清单】 1、了解俄国国内斗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
19、势,相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相识其在实践中的阅历教训。 3、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相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困难性、艰难性和曲折性。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苏联的改革相对是高考的冷点。驾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驾驭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和评价;对苏联的改革相识其背景、了解过程及结果,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 【学问梳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 (2
20、)国内斗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 (3)商贸:禁止商贸;配给必需品 (4)安排: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1)它是在斗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实行的特别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为扞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很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须要的限度,超过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限度,给经济带来严峻负面影响。 二、新经济政策 1、实行缘由 (1)连年斗争破坏,苏俄经济面临
21、破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2)斗争结束后,共产主义政策不但不能调动工农的生产主动性,发展生产力,还使他们产生了剧烈的不满心情,农夫暴动频繁发生,国家也没有实力干脆领导和组织全部企业的生产。 2、主要内容 (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夫自己支配。 (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短暂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复原私人小企业。 (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 3、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 径。 4、成效:生产逐步复原,巩固了工农联盟,
22、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三、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体制确立的过程 (1)工业化 (2)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 (3)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安排 2、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表现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全部制和集体全部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安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主动: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能够根据安排调配和运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其次位,仅次于美国。 (2)局限:斯大林体制
23、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夫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夫的生产主动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安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严峻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四、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2)措施: 农业 a允许集体农庄拥有肯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b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c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d将拖
24、拉机卖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 a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b赐予企业调整工资权力 c推动物质利益原则 影响:肯定程度冲破了传统观念只在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不切实际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工业-推行新体制,运用价值律,扩大企业自主权 农业-扩大农庄自主权,降低收购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副业限制 (2)结果:军备竞赛加剧,消耗人力物力,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苏联陷入危机边缘 (2)方针: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3)内容: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生产者;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 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4)结果:1991
25、年苏联解体 【要点透析】 1、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相识 (1)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成功;后者则是解决国内严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限制社会的运转,进而干脆进入共产主义;而后者则是在国家驾驭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肯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复原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经济效果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使国民经济快速复原,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两种政策的实行,除了当时形势的须要外,还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关系亲密。 (5)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苏维埃政权能够依据国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