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农教面试小学语文教学点《山行》+《藏戏》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农教面试小学语文教学点《山行》+《藏戏》说课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农教面试小学语文教学点山行+藏戏说课稿山行说课稿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 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 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 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 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 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 义。能正确、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 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2)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的首诗教学打下 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运用文包诗的方法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3 .教学重、难点: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 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二、说教法、学法:1 .游戏激趣,营
3、造气氛。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得益于我校七色花 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在课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诵读学过的古诗,进 行对诗游戏,不仅到达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2 .掌握方法,主动学习。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 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 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 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品味想象,欣赏意境。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
4、。对人的精神领域的 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 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 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 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 了美的熏陶和教育。三、说教学程序: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二、 明确目标,尝试学习。三、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四、 指导诵读诗句。五、 课外拓展,兴趣延伸。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放古筝曲,让古筝曲萦绕课堂,创设意境。)我设计了这样 的开场白:在悠扬的琴声中,我们即将开启本节课堂的大门,孩
5、子们, 你们做好准备了吗?随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对诗游戏,背诵已学 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为后续学习营造气氛,激发学习的积极 性。2 .揭题,释题后,学生质疑,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快、更深地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描绘的 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我结合以前教学古诗的经验发现,就算你把 诗的每一个字的意思都告诉他,甚至写下来,然后你让他连贯地理解 和说出诗的意思,学生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或者一知半解,或者语言 支离破碎。我就想,既然学生说不出来,那我何不直接把诗意告诉学 生呢?但是,又不能太直接、机械、生硬。这时,我想到运用“文包 诗”这一形式,把古
6、诗变成一篇学生非常喜爱的故事来教学山行。 这样学生“悟诗意”花的时间少了,我就有更多地时间去引导学生“悟 诗情”。“悟诗情”后,学生的朗读水平跟着也就上了一个台阶。初读古诗后,我运用课件播放岳麓山风景图,创设情境,开始讲 述诗句中所包含的故事,通过文包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 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表达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先借着景色入手, 引导学生学会到“文”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第三步:由扶到放,品味想象,欣赏意境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 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1 .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借助图片,理解“远上”“石径斜”的
7、意思。再感受“寒山”之 寒,我是这样引导的: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红叶向诗人吹来。此时, 站在山坡上的杜牧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再 指导用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2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通过比拟法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生处”与“深处”的用 法比拟,学生体会“生”字的妙用的同时也提醒了学生这个词默诗时 不再出错。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山林人家晚炊图,感到深山中也充满生 机。教给学生带着想象读诗句的方法。3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 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
8、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重点引导学生 对“坐,字的理解和悟诗人热爱秋天的感情。“坐”字,解释为因为, 与现在的字义差异太大,学生很难找准,于是,只能告诉学生:这个 “坐”字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的“坐下”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这样学 生很快就找到了 “坐”的意思是“因为”。知识的自我生成能让学生 更好的理解诗意,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刻。在悟情方面我运用课件 播放了很多枫林美图,并与二月里美丽的春景图进行比照,通过反复 引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悟诗人热爱秋天之情。有了感情的铺垫, 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在本首诗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 导.“紧扣词句”。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
9、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 的画面?比方“生”字的体会.“想象漫游法”。教学中可以听到我引导学生想象的语句:透过“有人家”这三个 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 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通过看课件: 感受枫林的绚丽。读好后两行。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 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 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第四步:指导诵读诗句。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一般都能进 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 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
10、去引导学生:1 .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 怎样才能读得美呢?).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确定基调)(2)读出节奏感。(3)想象画面地读。2 .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一齐读一个别读一师生合作读一配乐读)第五步:课外拓展,兴趣延伸。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该趁着这股东风, 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 向学习。电脑出示: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让学生读读这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配乐朗读。四、说教学反思纵观本节课,自我反思,也有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1 .课堂内
11、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 到最正确的教学效果。我在3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想教得面面俱到, 容量上显得过大。2 .为了呈现教学中好的一面,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困 生,这是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注意的。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我将以 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 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藏戏说课稿一、说教材藏戏一文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随着作者脉络清楚、 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 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 民俗散文,颇具文
12、学色彩。二、说教学目标:1 .读读记记“旷野、赞叹不已、随心所欲”等词语。2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 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3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 达方法。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 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难点: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 达。四、说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根据这篇略读课文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环节:1 .课前布置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完成练习册的补充词语题。2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 .检查预习:课上四人小组进行检查,互相正
13、音;完成练习册的 补充词语题,课上二人小组边看大屏幕边检查。然后齐读加深影响, 到达积累的目的。单独拿出“不一而足”,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所在 段落,并在大屏幕上出示,学生齐读,联系上下文,从“丰富多彩, 不同”等词语体会其意思。4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课文内容。5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局部,静心默读,标注感受,然后集体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补充,总结。6 .总结写作方面的收获:开篇三个排比式三个反问句,先声夺人; 语言生动;过渡自然7 .布置练习:可以运用课上的步骤阅读有关戏曲的文章,也可以 仿照本文写一篇介绍某一剧种的文章。五、说教学反思:课上,几乎没有给学生大声朗读的机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删去两朗读的环节:一是理清顺序时,学生 会发现开头的前三段,每一段对应后面一局部内容,本来准备师生合 作朗读感受前后照应的写法,结果被删去;二是在交流深入学习后的 感受时,每一局部都要在交流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一遍,结果由于 时间预设不合理,被删减了。还有几个地方也应该朗读:感受开篇三个排比式反问句的表达效 果时过于仓促,也应该去朗读;感受语言的生动时,比喻、排比的句 子也应该通过朗读去进一步感受表达效果,还可以积累语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