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北京市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卷高二语文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 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那么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 “美” “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家那么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 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 学上面,就都以“含
2、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 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拟简约;所谓 “指大” “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开展的时尚,如 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 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 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
3、 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 诗学的一大传统。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 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 一般,即“以少总多” “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相 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
4、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 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 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 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材料二“义者”形象。“愿无伐善,无施劳” 一句,说明颜回的“志”是“不为自己表功”,“只行善”而“不争名”,可以 说这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他的“志”从精神方面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重德重功不夸耀,可见其谦逊谨 慎,忠厚稳重的“仁者”形象。【1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思想内涵的理解能力。前者的译法侧
5、重于表现孔子“行仁德”的结果:身边的老人就会安逸,他的朋友就会信任他,受过他教育 的年轻人就会怀念他。表达了 “孔子”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出孔子对所有人的关爱,以及他所追求 的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但其“志”实际上并不特指自己,而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如此。后者的译法表达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恰恰表现出孔子的 “志”在于: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不但自己要注重修身,践行 “仁”,还要推己及人,让天下人都“施仁”,这也是孔子毕生的追求。后一种译法,使孔子之志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也更加高尚。参考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
6、:“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将我 的车马、轻软的衣裘和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 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得到安排,朋友间相互信 任,年较人得到关怀保护”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 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月旦心很难完全做到吧!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读杜诗陆游城南杜
7、五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多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室嗟咨。注释:【1】此诗作于陆游被罢官后闲居绍兴时,诗人已71岁。【2】杜五:指杜甫的祖父杜审言。【3】酣 法:作风。【4】挺之:严武父亲的名字。【5】生民清庙:均为诗经篇名。【6】马周:起初怀才 不遇,后受到唐太宗重用。13 .以下对诗句的理解,不更硬的一项为哪一项()“意轻”句,写少年杜审言狂放不羁,称大自然为“小儿”。A. “惜哉”句,写杜甫虽然有千万种本领,可惜却未能施展。B. “生民”句,写杜甫的诗境界宏远,
8、绝非一般唐诗可比。C. “后世”句,写后世人应把杜甫当作诗人的典范予以尊崇。14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氐碰的一项为哪一项()A.开头四句写杜氏祖孙的态度风貌,为塑造杜甫的非凡气度作铺垫。B.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对杜甫生前遭际和身后名望的惋惜。C.诗人用马周遇太宗的典故,意在说明与马周相比,杜甫更有才华。D.诗人借读杜诗来抒己怀,抒发了徒有壮志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感。15.本诗中的杜甫形象与你阅读杜甫诗歌后认识到的杜甫一致吗?请对照蜀相,结合读杜诗的具 体内容说明理由。【答案】13. D14. C15. 一致。在陆游的读杜诗中,诗人运用典故,将马周和杜甫二人相比照,点明了杜甫有着如马
9、周一样 的才能,但是却没有遇到明主。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这首诗中杜甫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在蜀相中,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 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 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解析】【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D. 后世句,写后世人应把杜甫当作诗人 典范予以尊崇理解错误。作者写的是后世人只把杜甫看 成诗人,却忽略了杜甫也是有治国之才、胸怀抱负的爱国志士,使得作者“空嗟咨”。应选D。【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10、的能力。C. “意在说明与马周相比,杜甫更有才华”说法错误。诗人用典故,“马周遇合非公谁”,意在说明与马 周相比,杜甫虽有才华,却没有遇到如唐太宗样的明主,使得杜甫生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应选c。【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形象的能力。首先应明确指出观点:是不一致的。然后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读杜诗中,通过由对杜甫的祖父“少不羁”的赞美,进而赞美杜氏家风”一门酣法到孙子”,从而称 赞杜甫有才华、有抱负;再由唐太宗与马周的君臣相知,感叹杜甫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令诗人“抚几 空嗟咨”。所以,陆诗中杜甫的形象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令人痛惜的。蜀相中,作者在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
11、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 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 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 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也借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的命运,暗含对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所以两首诗所描绘的杜甫形象是一致的。16.在横线上写出原句。(1),夕揽洲之宿莽。(离骚)(2)黄河之飞尚不得过,。(蜀道难)(3)飞湍瀑流争喧鹿,。(蜀道难)(4)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5)羌管弄晴,, , (望海潮)
12、(6) , ,难赋深情。(扬州慢)(7)心非木石岂无感? 。(拟行路难),樽酒家贫只旧酷。(客至)(8) ,青眼聊因美酒横。(登快阁)(10)矮纸斜行闲作草,。(临安春雨初霁)【答案】 .朝搴毗之木兰兮 .猿猱欲度愁攀援 .碌崖转石万壑雷 .三顾频烦天下 计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吞声廓躅不敢言 .盘殖市远无兼味 朱弦已为佳人绝 晴窗细乳戏分茶【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搴毗” “猱磕” “烦” “蔻”“跳躅” “飨”。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西洲何处夏磊在我喜欢的古代诗词
13、里,西洲曲算是背得比拟早的。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南京八卦洲,头 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每次念到这两句,就会想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 时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后来,又读到温庭筠的“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1】醉后春。”这才知道,原来古代真的有一 座城池叫西州。西州城建于东晋,因为宰相谢安病重时途经西州门,他死后,羊昙不再出入西州门。有一 天醉酒后不觉来到西州门,禁不住伏鞍痛哭。虽然诗里的西州城早已无从找寻,但这个名字却是再也忘不 了了,并且它也像西洲曲里的西洲一样,虽然相隔不远,却只能在心里梦想着此岸。我其实也清楚,西洲曲里的西洲和温庭筠
14、诗里的西州不是指的一个地方,但是我却情愿把它们拉 近,我甚至相信渡口那边就是那个诗意的世界。那年的三月,我们举家迁往江西,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乡的江北, 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模糊在了江雾之中,眼泪在这时已经淌进了脖领。我知道,我要去寻找我生 命中的另一个西洲,“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那里有乌格,也有花千树吗?人的一生就是从一个渡口到另一个渡口,从一个此岸到另一个此岸。渐渐地,我也过了总是在脑子里 幻想西洲的年龄,生命中路过了几个渡口,也到达了几个此岸,可我还是没能忘记从前的那点儿梦想。我 不想放弃每一个此岸,有谁来渡我过去呢?我此刻没有徘徊在自己的渡口,我
15、想去其他的渡口看看。那一次,我从武汉到长沙,走的路线大体上和屈原涉江里写的差不多。自从屈原“行吟泽畔”来 到湘江岸边,后世文人在水边的喟叹抒怀就显得很小家子气了,没有谁可以直视“屈原问渡”的背影,也 没有谁可以对他视而不见。那天屈原来到湘江边时,已是再次被流放了,“面色憔悴” “形容枯槁”,他 在水边号理,实际是到了思想和生命的一个渡口。飘然而至的渔父是一位高人隐士,也是一个“摆渡 人”。只是屈原终于没有听渔父的话,没有到对岸去看看。他往故国方向走了一段,传来了亡国消息,遂 万念俱灰,选择了投江,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屈原投江以后的一百多年,贾谊也遭贬来到了长沙的这个渡
16、口,他在水边写了篇赋,投到江水之中。 在这篇赋里,贾谊用许多比喻来称颂屈原。然而又取了一条折中的路子,他一时感叹“呜呼哀哉,逢时不 祥”,一时又说“何必怀此都也”,总之是说,对岸还是要去的,方法总归是有的。任何对屈原的评论都是多余的。他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他只是诗人,诗人眼前的路没有阡陌没有 迂回,除了往前还是往前,渔父的道家处世方略是说服不了他的。屈原追随先贤彭成【2】而去,他没有 渡到什么地方,却走到了天下人的心里。我没有遇见生命中的“渔父”。我在早些年曾屡次投宿在富春江边上的桐庐,在“鱼梁渡头”停留过。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还
17、 有就是我那时的工作压力很大,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野决经营,正是需要释放压力、探索出路的时候。郁达夫是在上海“接到了警告,仓皇离去”,回到老家富阳而来到了这个渡口的。在一位洗米少妇的 指点下寻到这夜渡,高喊两三声,船就来了。到了对岸,黑或殴的桐君观却呈现了极好的景致,尤其是这 里的秀和静,使得他想就在这里结庐读书,孥乔木生。像严子陵【3】一样,管他什么高官厚禄、浮名虚 誉。但他终于还是回到上海,加入了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来又参加了文化界爱国救亡活动。于是我 们少了一个隐者,却多了一个战士。就是这样的能吟出“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江南名 土,在去新加坡做抗战宣传时,写下了 “抗战
18、到底,一定胜利”这样的壮语。江对面的严子陵不知道那天晚上这里发生了什么,他还在安享范仲淹送给他的“先生之风,上高水 长”。而我们知道了郁达夫的选择,也无须太多的评价。郁飞先生说过,他父亲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个 文人。但是我想,我们也可以把“出的空f”送给郁达夫。他就是一个作家,他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忠于自己的选择。他本可以效仿严子陵,在江边寻一处钓台“姑庐读书,颐养天年”,而他最终成为了 一名烈士。富春江边的那个渡口没有留住他,一江春水在送走他的同时,永远记住了他。站在富春江边看江水东去,我忽然想,渡口其实就在人的心里。追随自己的内心就无所谓此岸此岸。 于是,还是禁不住想起我的西洲了。我
19、喜欢西洲曲,在我看来,不管是“整楼扶瑶琴”,还是“采莲南塘秋”,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 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 此岸。(取材于更磊同名散文) 注释:【1】羊昙:东晋名士,谢安的外甥,擅长唱乐,谢安十分欣赏他。【2】彭咸:商朝末年贤大夫,因 为向纣王进谏不被采纳而投江。【3】严子陵:东汉高土,拒征召而归隐富春江衅,耕钓以终。17.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他在水边哪尊跳躅:意为徘徊不前的样子B.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修港经营 惨淡:形容做某件事煞费苦心C.结庐读书,颐养天年 颐养天年:慎言养性,免祸全生
20、D.我们也可以把“小高7卜馋”送给郁达夫山高水长:指路途遥远,多有阻隔18.以下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巧碘的一项为哪一项()A.温庭筠笔下西州城美丽的景色和羊昙醉酒的故事丰富了作者的想象。B.贾谊同情屈原的遭遇,但他认为尽管环境恶劣,也应顽强地活下去。C. “只是一个文人”,意为郁达夫应该过结庐读书,颐养天年的日子。D.作者在文中屡次引用诗句,这些诗句优美并且缢含作者的人生体验。19 .本文题目是“西洲何处”,请结合全文,分条说明作者心中的“西洲”在哪里。20 .请结合全文,简述“屈原问渡投江”“郁达夫抗战救亡”两个材料的作用。【答案】17.D18. C. (1)年少时,在南京八卦洲以外的世界
21、,寄托着作者的向往。(2)迁居后,在家乡,寄托着作者的思 念。(3)陷入困境时,在梦想世界,寄托现实困境完全得到解决的愿望。(4)在作者心中的每一个可以寄托 思念、梦想和爱的对象上。19 .两那么材料主要写了屈原、郁达夫在遭遇人生困境的抉择,他们经人指点,本可以寻到退路,但屈原选择 投江,郁达夫投身爱国救亡运动。他们的选择都缘于他们对祖国最深沉真挚的爱。这样写丰富了 “西洲”的 内涵,突破作者个人的感受,上升到对于家国的情感,他们的选择让作者对此岸的认识产生了超越,只要追 随内心,无所谓此岸此岸。突出了凭爱摆脱困境,到达此岸的主题。引导读者选择用爱来突破人生困境的方 式。【解析】【17题详解】
2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运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D. “山高水长”比喻人品高洁,垂范久远。应选D。【1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本的能力。C. “意为郁达夫应该过结庐读书,颐养天年的H子”错误,这句话是郁飞先生对父亲的评价,可以理解为 一种谦虚的说法,但是作者认为“他就是一个作家,他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忠于自己的选择。他本 可以效仿严子陵,在江边寻一处钓台结庐读书,颐养天年,而他最终成为了一名烈士”。应选C。【1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本的能力。由“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南京八卦洲,头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每次 念到这两句,就会想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
23、时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 可知,年少时,作者的西洲再渡LI以外的世界,是作者对外界的向往。由“那年的三月,我们举家迁往江西,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乡的江北, 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模糊在了江雾之中,眼泪在这时己经淌进了脖领”“我在早些年曾屡次投宿 在富春江边上的桐庐,在鱼梁渡头停留过。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 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可知,迁居后,作者的西洲在家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 念。由“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还 有就是我那时的工作压力
24、很大,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惨淡经营,正是需要释放压力、探索出路的时候”可 知,作者此时身处逆境,渴望困难得以解决,此时作者的西洲是梦想中的世界。由“我喜欢西洲曲,在我看来,不管是登楼扶瑶琴,还是采莲南塘秋,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 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 此岸”可知,西洲在作者心中的每一个可以寄托思念、梦想和爱的对象上。【2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作答此题需要首先分析“屈原问渡投江”“郁达夫抗战救亡”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最后结合文本主旨分析。“飘然而至的渔父是一位高人隐士,也是一个摆渡人。只是屈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2021 2022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