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保阴存津法论治烦躁 伤寒论中三阳三阴.docx
《《伤寒论》保阴存津法论治烦躁 伤寒论中三阳三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保阴存津法论治烦躁 伤寒论中三阳三阴.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伤寒论保阴存津法论治烦躁 伤寒论中三阳三阴 摘要:烦躁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对疾病转归和预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伤寒论中涉及烦躁的条文共80余条,约占全篇20%。纵观伤寒论,笔者认为烦躁出现多因阴津耗伤所致,书中创立的保阴存津法对烦躁进行了论治。本文将其归纳为清热保阴除烦、扶阳益阴除烦、回阳救阴除烦、存阴和胃除烦、养营护阴除烦、育阴泻火除烦、滋阴润补除烦、顾阴利水除烦8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伤寒论;烦躁;阴津;阴虚;保阴存津 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652-02 伤寒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理、法、方、药俱全的中医经典著作,
2、对征象与治则的论述共397条。其中提到烦、“烦躁”、“心烦”、“微烦”、“暴烦”、“小烦”等涉及“烦躁”的条文共80余条,约占全篇20%。原文中有48条干脆提到了相关方药共33个,六经均有涉及,其内容广泛,蕴意深远。伤寒论论述烦躁之详,几乎贯穿全篇,而且多作为辨证之眼目,以示病情传变,对推断病症转归和预后具有指导作用。如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所云:“呜呼,烦躁为常有之疾,复有诸不治之证,临病者之侧,又当熟审焉。”因此,探寻“烦躁”的证治,对临床应用颇具意义。 保阴存津法是中医学治疗阴虚证的重要法则之一,其理论基础源于内经,开拓发展于仲景。伤寒论全书虽重扶阳,但始终贯穿保存阴液的基本思想,其救阳与
3、保阴所奉行的原则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伤寒论在论述寒化病时,以救助阳气为主;津伤化燥时,以爱护阴津为要。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保阴存津方法的运用已比较完备,且与后世养阴法相比独具特色,不仅有干脆将补阴药物投于阴损津伤之证的,也有顿挫病邪以爱护阴液的,故陈修园云:“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以存阴津三字为主”,可谓一语中的1。烦躁的病因病机繁杂多端,遍及六经,涉及五脏六腑,但纵观伤寒论却不难看出烦躁病症的出现多因热伤津液,汗、吐、下过度或误用汗、吐、下法损伤阴液导致。而阴津又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生命之根本,津伤必生烦躁,故烦躁的出现是阴津耗伤的主要见症之一。因此,本文就伤寒论保阴存津思想对烦躁的证
4、治试述如下。 1清热保阴除烦 本法适用于邪入阳明,里热炽盛,气阴两伤之证。伤寒论第26条:“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174条:“大渴,舌上干而烦”。此言大汗伤津,阳明燥热,热扰胸膈之心烦,渴饮并见。第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两条原文均以“口燥,大渴,舌上干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说明口渴之甚,乃因阳明里热炽盛,耗伤津液所致。 后世温病学家吴鞠通有“阳盛则阴衰,泻阳则阴得安其位。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
5、阴之不足”2之论,深刻阐明白清热祛邪即能保津护液的道理。本证之烦为阳明热盛伤津耗气,热邪循经上传,扰乱心神而致。治宜清热保阴,益气除烦,故投以白虎加人参汤。方中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知母养阴润燥。因汗、吐、下后津亡气弱,借人参以益气生津,止渴护正,共奏清热养阴之功,使阳明经热邪得清,已虚之津气得补,热邪待清则心神自宁,烦躁自除。 2扶阳益阴除烦 本法适用于汗下后阴阳俱虚之证。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此为阴阳两虚之人感受外邪,未考虑正气之虚,单投桂枝汤解肌风所致,而犯虚虚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伤寒论保阴存津法论治烦躁 伤寒论中三阳三阴 保阴存津法论治 烦躁 中三阳三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