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简《诗论》与《诗》的早期形态.docx
《上博简《诗论》与《诗》的早期形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博简《诗论》与《诗》的早期形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博简?诗论?与?诗?的早期形态内容提要:本文在澄清上博简?孔子诗论?关于简序排列、篇名隶定等方面存在的 一些问题之后,通过比拟,着重讨论了?诗论?与?诗序?之间的异同关系。本文认为:? 诗序?是周代乐教的直接结果,?诗论?那么反映了乐教与乐语之教的交融一一是孔子按 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造士道路授徒讲学时继承诗教传统,又适应“赋诗 言志需要的产物。在先秦时代的诗学传统中,?诗论?表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关键词:?诗序?诗论?乐教乐语之教结合出土文献进展学术研究,这是近年来文史学界普遍认同的新方法和新趋向。 因此,上海博物馆最近整理的战国楚简诗论资料,甫一公布,便受到学者们广泛注 意。
2、可以意料,这批资料将积极地影响中国文学史研究,在许多争讼已久的问题上引 起重新考虑和讨论。例如,从诗经形成史的角度看,这批新资料及其初步整理成果, 便包含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整理者把这篇作品分成?诗序?、?讼?、?大夏?、?少夏?、?邦风?、?综论?等 六个局部,亦即在作品序列的编排上采用了?颂?、?大雅?、?小雅?、?风?的顺序。其 中?诗序?一类,辑录概论诗而不涉及详细作品的简文;其中?讼?、?大夏?、?少夏?、? 邦风?四类,分别辑录论及详细篇章的简文;而被归入?综论?类的,那么包括所论对象 分属于?邦风?、?大夏?、?少夏?的那局部简文。?上博书?的这种编排,意味着楚竹书 代表了不同于
3、今本?诗?的另一种构造。按?上博书?第二简云:“讼平德也,多言后。 其乐安而厚,其歌绅而逖,其思深而远,至矣。大夏盛德也,多言。 1整理者认 为,这里“可能存在着不同于?毛诗?的?国风?、?小雅?、?大雅?、?颂?的编列次 序。2也就是说,如何理解这篇简文的意义,如何恢复29支简书的原有顺序,这 将影响对?诗?的早期形态的认识。二、从内容上看,?诗论?是和今本?毛诗序?性质相近的一份文献。整理者认为, 在这份文献中“从未出现过像?小序?那样将诗的内容极端政治化的情况,因此判断 “小序并非是孔子所论的真传,而是“汉儒的臆测 3。这一观点能不能成立呢?这就有待于对以下两个问题一一楚简诗论的内容是否
4、与?诗序?相矛盾?其时代关系如猗嗟,刺鲁庄公也。齐人伤鲁庄公有威仪技艺,然而不能以礼防闲其母,失子之 道,人以为齐侯之子焉。蟋蟀蟋蟀智难(27)蟋蟀,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此晋 也而谓之唐,本其风俗,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有枕之杜折杜那么情喜其至也。(18)吾以折杜得雀口20)有枕之杜,刺晋武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贤以自辅焉。宛丘宛丘曰:匍又情,而亡望,吾善之(22)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隰有在楚隰又在楚得而悔之也(26)隰有在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尸鸟鸠鸠鸣曰:其义一氏,心女结也,吾信之(22
5、尸鸟鸠,刺不壹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壹也。鹿鸣鹿鸣以乐词而会,以道交见善而效,冬虐不猷人。(23)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熊,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 得尽其心矣。天保天保其得呆蔑疆矣。巽寡,德古也。(9)天保,下报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湛露湛露之聪也,其猷配与。(21湛露,天子燕诸侯也。菁菁者莪菁菁者莪,那么以人益也。(9)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那么天下喜乐之矣。祈父淬父之责亦又以也。19)祈父,刺宣王也。黄鸟黄鸟那么困而谷反其古也,多耻者其病之乎? 9黄鸟,刺宣王也。十月之交十月善言。(8)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雨无政节南山雨亡政、
6、即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8)雨无正,大夫刺幽王也。雨自上下者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节南山,家父刺幽王也。小旻少旻多疑,疑言不中志者也。(8)小旻,大夫刺幽王也。小宛少宛其言不亚,少又佞安。(8)小宛,大夫刺宣王也。小弁巧言少弁、考言,那么谗人之害也。(8)小弁,刺幽王也。大子之傅作焉。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谗,故作是诗也。何人斯可斯谓之矣。离其所爱,必日吾奚舍之,宾赠是也(27)何人斯,苏公刺暴公也。暴公为卿土而谓苏公焉。故苏公作是诗以绝之。谷风谷风背,26)谷风,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蓼莪蓼莪又孝志(26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无将大车将大车之嚣
7、也,那么以为不可女可也(21)无将大车,大夫悔将小人也。大田大田之卒章,知言而又亶(25大田,刺幽王也。言矜寡不能自存焉。文王文王曰:文王才上于邵于天,吾美之。22)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大明又命自天,命此文王,城命之也,信矣。孔二曰:此命也夫。文王隹谷也,得乎? 此命也大明,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皇矣裹尔明德害,城胃之也(7)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假设周,周世世修德,莫假设文王。生民后稷之见贵也,那么以文武之德也。(24)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蔼月易二少人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清庙清庙,王德也。至矣
8、。敬宗庙之亶,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业。(5)多 士,秉文之德,吾敬之6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烈文烈文曰:乍竞隹人,不显隹德。于乎前王不忘,吾敕之6烈文,成王即政,诸侯助祭也。昊天有成命昊天又城命,二后受之,贵且显矣(6)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分析上表所列?诗论?与?诗序?对这五十三首诗歌的评述,可以把其间的异同关系 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下,?诗论?与?诗序?的评述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与创造,表现了根 本一致的评判取向。属于这一类的作品最多,共有三十五首,它们是:?周南?的?关 雎?、?葛覃?、?兔置?,?召南?的?鹊巢?、?甘棠?、?蠡斯?, ?
9、那风?的?柏舟?、?绿 衣?、?燕燕?,?鄢风?的?墙有茨?,?卫风?的?木瓜?,?王风?的?兔爰?,?齐风?的?东 方未明?,?小雅?的?鹿鸣?、?天保?、?菁菁者莪?、?湛露?、?祈父?、?黄鸟?、?十月 之交?、?雨无正?、?节南山?、?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谷 风?、?蓼莪?、?无将大车?,?大雅?的?大明?、?皇矣?、?生民?、?荡?,?周颂?的?清 庙?。第二种情况是?诗论?的评述与?诗序?不发生在同一个层次上,其间不存在可比 性。?诗论?采用了流行于春秋时代的“断章取义之法一一仅针对诗篇中某几句话发 表评说,或在引诗之后用简单判语说明主体态度,如“吾
10、美之、“吾信之、“吾 喜之、“吾善之之类。这种断章取义的评述以及感情性判断是不应该被当成篇章 之义而与?诗序?进展比拟的。属于这一类因此可以排除不予讨论的作品有?猗嗟?、?宛 丘?、?鸣鸠?、?大田?、?文王?、?烈文?、?昊天有成命?等。第三种情况是,?诗论?的评说与?诗序?不合,二者表现了完全不同的评判取向。? 诗论?立足于歌辞本身进展评说,而?诗序?那么按“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的方式, 把诗歌与伦理政治联络起来。属于这一类的作品共有十一首:?周南?的?卷耳?、?梭 木?、?汉广?,?那风?的?北风?,?王风?的?扬之水?、?采葛?,?郑风?的?将仲子?、? 褰裳?,?唐风?的?蟋蟀?、?
11、有秋之杜?,?桧风?的?隰有要楚?。上述分析结果显示,?诗论?与?诗序?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与创造的情况占有压倒 多数的明显优势。这说明它们应是同一系统的诗说。那么,对于后一种情况中不相吻 合的现象又应作如何理解呢?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十一首诗歌全部出自?国风?。这一现象是令人感到奇怪的。 为什么?诗论?与?诗序?不相吻合的情况会如此集中的出现于?国风?当中呢?要讨论这 一问题,就要讨论?国风?作品的采集目的以及先秦时代人们诗歌观念的演变。转贴于 论文联盟.11.三、关于“采诗观风在秦汉时代的史籍中,出现过许多关于“采诗观风、“献诗讽谏的记载。 “献诗之制由于?国语?、?左传?的记录而得到了学者们
12、的肯定,但是出现于?礼 记?、?汉书?等史籍中的“采诗观风之说,却由于缺少先秦信史的记载而一直是争论 和疑心的对象。直到今天,在?上博书?公布的这批资料中,终于可以找到支持“采诗 观风之说的证据了。?诗论?第三简云: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俗焉,大敛材焉。这支简文明确说了至!)?邦风? “纳物、“溥观人俗以及“大敛材的特点。这 也就是?汉书艺文志?所云“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之义。除此之外,在第十 六、二十、二十四简又曾三次出现过“民性固然这句话。由此可以确认,诚如传世 文籍所记载,除了献诗讽谏的制度之外,“采诗观风亦是圣王之制的重要内容。一旦确认了 “采诗观风这一先秦古制,我们便可以进一步讨论作
13、为中国政教文 学理论核心内容的美刺之说了。所谓美刺理论,本质上是关于献诗、采诗的理论;或 者说,是对献诗、采诗指导思想的理论化与系统化:总之是献诗、采诗制度的直接衍 生物。其核心本质,那么通过“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的序诗方式表现出来。换言 之,诗之美与刺,是序诗者根据诗歌创作或采集时代执政者德行之上下以及当时社会 的实际状况,对诗歌作品性质及意义作出的带有浓重主观色彩的规定与评说。假假设 一代之主并非有德之君,产生于这一时代的作品,无论其本身的内容如何,都会因这 “一人之无德而被纳入“刺诗的行列。通过研究?诗经?作品的创作与编辑时代可 以知道,几乎所有的“刺诗,其被编辑的时代都晚于被创作的时代
14、。这意味着,所 谓采诗观风,一方面表现为采诗之乐官通过歌诗向君王呈现与作品相联络的民俗土 风,另一方面那么表现为乐官通过这些诗篇向当朝君王呈现前朝的社会风貌,提供历 史鉴戒,以到达“知得失,自考正的目的。与仪式配乐一样,出于讽谏目的采诗观 风也是周代乐教的重要内容,而“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的序诗方式,那么是造成 用诗之义与歌辞本义疏离的重要原因。?国风?中大量抒写男女欢爱的情歌被?诗序?当 成“刺时之作,皆缘此。尽管?毛诗序?云“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但 是,这种序诗方式并非?国风?的专利,它也同样也出现于?小雅?当中。?小雅?中与时 政无关的“刺幽王之诗,亦因此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说,
15、?诗序?是周代乐教的直接 成果。周代社会的教育制度,除了以瞽朦为对象、效劳于礼仪的乐教之外,还有以国子 为对象、培养政治人才的乐语之教。周代乐教的重要内容是“风、赋、比、兴、雅、 颂,而乐语之教的中心那么是“兴、道、讽、诵、言、语。前者实际上是瞽目蒙传 诗时弦歌讽诵的六种方法,而后者最重视的,那么是立足于歌辞的“诗言与“诗 义之教。8萌芽于西周中期的引诗、赋诗,正是施行乐语之教的成果与表现。乐语 之教使乐歌的文辞受到了很大的重视。春秋中期以后,随着引诗、赋诗之风的逐渐盛 行,当人们赋引的对象由?雅?、?颂?而延及?国风?之时,根据采诗观风的思想对诗义 的解读所造成的与诗辞本义之间的矛盾逐渐凸现
16、出来。适应当时社会“赋诗言志的 现实需要,调整?诗序?与作品歌辞本义的矛盾,立足于歌辞对之重新阐释,遂成为施 行乐语之教的当务之急。换句话说,一旦“赋诗言志”成为诸侯聘问的重要外交手 段,那么,立足于文辞本身的引申与阐发必然成为各国诗教的重要内容。这应是?诗论?赖以产生的文化土壤,也是?诗论?对?卷耳?、?汉广?、?采葛?诸诗的评述与?诗序?发 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从汉四家诗说之异同看诗序的时代?9一文中,笔者曾对?毛诗?和齐、 鲁、韩三家说诗特点作过分析,认为:“在?毛诗?一系传承旧说并作进一步申诉的同 时,儒家后学亦有人开始从诗本身出发去理解诗义,由此出现了打破传统说法的诗学 流派,开展
17、到汉代,形成了齐、鲁、韩三家之说。史籍记载今文三家或出自战国末年 的荀子,这种说法在时代上是可信的。在分析了?诗论?中相关的内容之后,我们知 道,汉代今文三家从诗歌内容出发理解诗义的作法,实际上应该萌芽于孔子时代之 前,而在孔子以?诗?立教的授诗理论中,也已经有了立足于歌辞阐发诗义的先例。这 就是说,原先被认为出自荀子的今文诗说,本质上仍然是孔子传诗系统的支流。而这 些支流的存在,那么进一步证明?诗序?(准确说是?毛诗?首序)的产生时代,必然在 孔子之前。10作为周代乐教的成果,?诗序?的产生与诗文本的形成过程相始终,它的解诗习惯 的转变一一由早期重视仪式功能转变为后期专注美刺,本质上反映了周
18、代礼乐文化由 重视礼仪之教向重视德义之教的转变。到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官学失守,乐人散在 民间,原来由大师执掌的乐教与由大司乐执掌的乐语之教,开始在孔子恢复周道的理 论中走向交融。当他按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造土道路授徒讲学时,交融 乐教与乐语之教为一体的?诗论?也就产生了。因此可以说,?诗论?是在?诗序?的诗说 传统面临挑战之时,与当前需要相结合的产物。作为?诗序?向汉四家诗说传承开展的 中介环节,它表现出了一种承上启下的意义:上承?诗序?建立的诗说传统,下启儒家 后学据诗立说之先河。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各派所传,自成一系,至汉代出现的四 家诗,便是孔子所建立的诗教系统中最有影响的几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论 上博简 早期 形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