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秀洲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秀洲区生态环境保护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管任务,牵头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立工作,推动社会组织和 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深化区域联防联治。携手江苏吴江同治一江水,建 立省际“五位一体”水环境联防联治机制,即联合河长机制、 水质联合监测机制、水环境联合治理机制、水环境联合执法 机制、水环境联合保洁机制,打造长三角区域治水一体化基层 样板。秀洲嘉善两地签订秀洲嘉善交界区域大气环境联保共 建工作框架协议,两地环保领域的区域治气联防联治联盟成 立,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共护一片蓝天,实现从“物理对接” 向“化学融合”迈进。4 .指标完成情况秀洲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设置约束性和预期 性共18项指标,
2、全部到达目标要求,达标率为100%。(1)约束性指标2020年市控及以上断面到达m类水的比例100%,细颗 粒物(PM2.5)浓度28微克/立方米,城市日空气质量达标(优 良)天数比例87.2%,各环境质量指标均优于2020年目标值;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减排指标均于 2019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5类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按 期完成上级下达任务。(2)预期性指标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集中式饮用水 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市 控重点废气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达标率、市控重点废水污染源 监督性监测达标率、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农村生活污水治 理
3、行政村覆盖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危险废 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污染防治类指标均按期完成2020年目 标值;生态建设中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20%以上,到达规划 目标要求。表1-1秀洲区“十三五”期间重点指标完成情况指标性质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十三五”末目标值“十三五”末完成值约束性指标环境质量1地表水市控及以上断面到达III类水的比例(%)701002细颗粒物(PMij)浓度(微克/立方米)41283城市日空气质量达标(优良无数比例()80 (AQI)87.2污染减排4化学需氧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2019年已超额完成5氨氮完成上级下达任务2019年已超额完成6二氧化硫完成上级下达任务201
4、9年已超额完成7氮氧化物完成上级下达任务2019年已超额完成重金属减排85类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已完成预期性指标污染防治9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良好及以上优秀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标10()11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73已完成12市控重点废气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达标率(%)95以上100指标性质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十三五”末目标值“十三五”末完成值13市控重点废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达标率()95以上9514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95以上已完成1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10010016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17工业危险废物
5、无害化利用处置率(%)100100生态建设18林木覆盖率()稳定保持2()以上稳定保持20以上(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人 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谋全球环境治理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 共识和行动。秀洲区将迈入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 启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秀洲的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机遇和有利因素表达在:一是“重要窗口”“生态文明 建设要先行示范”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重要政治机遇。秀洲 区要努力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奋力打造“重要窗 口”最精彩板块中的“秀美新区”。二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 体化开展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新动力。秀洲区作为长
6、三角生 态绿色一体化开展示范区协调区,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的重要空间组成,肩负着城乡融合层面先行践行的未来使 命。三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 让低碳开展成为新共识。秀洲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力争提前 达峰的目标要求,对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生产和生活方式 转型、引导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开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四是 以数字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生态环境保护 提供新动能。长三角优秀的科技人才、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雄 厚的产业基础,为秀洲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智慧化提 供重要支撑。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传播给经 济社会开展带来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生态环
7、境也 面临新要求新挑战。二是肩负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协调区重 要角色,生态绿色开展需要先行,新开展理念需要更多践行。 三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 展格局加速形成,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新要求。经过“十 三五”时期的努力,秀洲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蓝天、 碧水、净土、清废保卫战成效显著,但基础并不稳固,绿色 开展指数仍需持续提升,治理体系及监管能力尚存短板,生 态环境改善程度与人民群众期盼仍有差距。综合判断,“十四五”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秀洲区生态 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机遇与挑战交织、动力与困难并存的局 面,全面推进生
8、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必须锚定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在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 程中争当模范,落实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 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充分把握新机遇新条件,妥 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努力开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为 高水平推进美丽秀洲建设夯实生态环境基础。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 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 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忠实 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工作主线,深刻 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突出 秀洲区
9、地方特色,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为导向,以服务 高质量开展为主题,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维 护生态平安为重点,以强化源头管控为基础,以全面深化改 革为动力,加快建设新长征红船初心践行示范区、高质量全 面开展模范新秀水,努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中的“秀美新区”、均衡 富庶开展的最正确典范,奋力在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走在前列。(二)基本导向低碳引领,绿色开展。以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引 领,把生态环境保护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开展全过程,科学合 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 系、能源体系和综合交通体系,有效控制重点领
10、域温室气体 排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精准施策,系统保护。运用科技手段,从源头治理、基 础支撑、生态修复、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精准施策。以山水 林田湖草为有机整体,统筹水陆、城乡、河湖,统筹产业布 局、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全要素协同治理水平, 系统科学推进生态环境大保护。深化改革,制度创新。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持续,落实 “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深化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制度优势、把 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着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创新驱 动,争创治理优势,形成开展新胜势。全民行动,共治共享。加强环境信息公开,以公开推动 监督,以监督推动落
11、实。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环境决 策、环境治理和环境监督,实现环境改善成果全民共享,让 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存在感、参与感、获得感。(三)目标指标1 .总体目标展望二。三五年,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 化,绿色低碳循环开展促生经济增长新动能,优美生态环境 全面呈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全面建成,生态环境监管服务品质大幅提升,让更高水平更 高层次的“绿色”成为高质量全面开展新秀水的靓丽底色, 打造秀水泱泱生态大花园。锚定二。三五年愿景目标,对标美丽中国和美丽浙江建 设新部署新目标,坚持高质量开展、高水平保护和高标准
12、治理,提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到 2025年,绿色低碳开展水平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持续改 善,生态环境平安得到有力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 立、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 开展优势,在生态绿色上争当示范标杆。绿色低碳循环开展格局不断优化。落实“三线一单”管 控,开展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生态 保护空间,构建系统结构完整、生态功能互补的生态平安格 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循环开展的经济体系基本 建立,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 耗持续下降;资源能源集
13、约利用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上级下达指任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得到全面倡导,全民生态自觉稳步提升。水碧天蓝优美生态环境基本呈现。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 固提升持久战。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比率到达93%以上,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稳定控制在 27微克/立方米以内;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市控及以上断 面到达或优于III类水比例稳定在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 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完成污染地块平安利用率上级下 达任务;持续提高固废处理能力和效率,巩固提升“五废共 治”成效。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 系统监管、社会信用和公众
14、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 立,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数据系统 化、监管智能化、决策科学化的智能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 本建成,数字赋能带动整体智治,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 升。生态环境空间平安得到有力保障。通过水系、绿地、林 草、湿地修复等方式,提升自然系统净化和修复能力。山水 林田湖草一体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 定性全面提升,生物平安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生态平安得到 有效维护,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有力,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本 满足公众需求。2 .主要指标“十四五”期间秀洲区共设置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15 项,内容涵盖环境质量、污染减排、风险防控、生态建设、 绿色
15、开展五大领域。具体如下:表2-1秀洲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主要指标目录指标 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20 年2025 年目标指标性质环境 质量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7.293以上约束性2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微克/立方 米)2827以下约束性3地表水到达或优于m类水体比例(市控及 以上断面)100100约束性4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达标率(%)100100约束性标别 指类序号指标名称2020 年2025 年目标指标性质5地下水质量V类水比例()-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预期性污染 减排6化学需氧量五年削减比例()-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约束性氨氮五年削减比例()-完成上级 下
16、达任务约束性氮氧化物五年削减比例()-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约束性挥发性有机物削减比例()-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约束性风险 防控7受污染耕地平安利用率()92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约束性8污染地块平安利用率()100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约束性生态 建设9生态质量指数(新EI)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预期性10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不降低约束性11森林覆盖率()-10以上约束性绿色 开展1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约束性1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约束性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 降率()(较2020年)-24.5预期性15
17、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约束性三、重点任务(一)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绿色嬷变坚持绿色开展导向,全方位全过程推动高质量开展,优 化调整生态空间结构、工业结构、能源结构,推进农业绿色 开展,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L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全力构建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 系,强化“三线一单”在环境准入、园区管理、环境执法等方 面的应用,构建聚焦主业、错位竞争、分布集中的产业开展 格局。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 不改变”的总体要求,以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整合优化为 基础,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 护地体系。开展
18、秀洲区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工作并建立矢量 数据库,推进自然保护地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加 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和检查,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地监督检 查专项行动,建立秀洲区自然保护地评估和考核机制。2 .优化调整工业结构严格投资工程准入,完善工业投资工程准入评估机制, 按照秀洲区工业开展指导目录引进企业,提高工业投资工程 质量。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高效率推进资源要素市场 化配置。全面落实秀洲全面深化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评 价实施意见,加强工业企业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推开工业 企业、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全覆盖,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 级、提质增效,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着力推 动秀洲区传
19、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 术、工艺、设备在纺织、印染、化纤等行业的应用,提高单 位资源能源产出绩效。3 .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全面落实能源“双控”目标,优化能源结构,制定实施能 效提升计划,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清洁能源低碳安 全高效利用,推进能效“领跑者”活动、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 行动,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严格控制煤炭总量,有 序实施燃煤总量控制和新增工程燃煤减量替代制度,降低煤 炭消费比重。重点能耗企业应制定节能降耗方案,加快推广 余热余压利用成熟技术,提升工业领域余热余压利用水平。 重点布局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及组件、储能和光伏控制设备 等核心领域,围绕可再生能
20、源发电、储能消纳、电网管理等 能源管理环节,前瞻布局氢能产业等新能源未来领域,打造 全国光伏产业技术新高地、新能源技术应用开发领先地。4 .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种养业空间布局,积极推广粮经轮作、间作套 种、林下经济、渔菜共生、藏粮于地等新型生态农作制度, 不断提高生态循环农业开展水平。大力开展稻渔综合种养产 业,打造集苗种供给、生态种养、精深加工和品牌销售于一 体的稻渔全产业链条,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全面推行农作物 秸秆、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全面回收处置田间农药 废弃包装物和废旧农膜。以秀洲区现代农业创业创新中心为 引领,积极推进麟农智慧产业园工程的落地,实现农业经济 开发核心区、三产
21、融合示范区、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三区统 筹,加快未来农业园、生态稻鳖园等十园示范建设。(二)坚持控排降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以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 和愿景为牵引,以协同增效为着力点,研究制定二氧化碳排 放达峰行动方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重点行业率先达 到碳排放峰值,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撑。L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围绕国家、省、市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研究制定秀洲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行动方案,明确二氧化碳排 放达峰行动,力争实现率先到达碳排放峰值。探索碳排放权 交易制度,积极配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做好生态系统 保护和修复规划,提升自然空间碳汇能
22、力。探索建立碳排放 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对重点行业探索建立平均先进碳 排放对标机制,探索建立协同减排管理机制。5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构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温室气体监测体系,提升大气 二氧化碳、甲烷等主要温室气体监测、污染源温室气体排放 量核算、燃料元素分析等能力。建立健全气候防灾减灾体系, 完善气候灾害应急预案和响应工作机制,加强气候灾害的检 测评估和预测预警。加快气候治理数字化转型,根据省级统 一部署,推进低碳开展综合管理系统、企业碳账户系统等低 碳数字化工程,深化数据分析挖掘,加快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在线管理。6 .打造碳达峰碳中和试点体系引导有条件的城镇、
23、工业园区和社区及商务区积极申报 创立近零碳排放示范区,探索建立“零碳”试点示范体系。建 设“零碳”政府机关和低碳工业园区。深化未来社区低碳场景 设计,鼓励在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智慧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化管理体系等领域实施探索。鼓励探索开 展碳普惠工作,激发小微企业、家庭和个人低碳行为和绿色 消赛理念。积极实践碳中和,规范碳中和机制,探索建设碳 中和示范区,实施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建设,鼓励推广应“碳 标签”。推进传统行业绿色化技改提升,打造一批绿色转型 升级示范标杆企业,积极创立纺织、印染和化工产业的循环 化园区改造试点。7 .推进重点行业践行低碳行动系统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
24、、农业、居民生活等 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走出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开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现代化。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确保完成能源“双 控”目标,构建多元协同开展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加快构 建低碳工业体系,推动节能减碳技术改造,加快绿色制造体 系建设。全面提升建筑领域绿色低碳水平,推进绿色建造行 动,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面深化交通绿色低碳转型, 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加快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动农业 减排增汇,充分挖掘农业减排潜力,有效提升农业碳汇能力。 全面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扩大绿色产品服务新供给,创立绿 色低碳新城乡。(三)推进协同治理,建
25、设清新空气示范区坚持综合治理和重点突破,开展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深 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治理,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 减”,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实 现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优化。L完善大气环境综合管理体系以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推进“清新空气示范 区”建设。强化污染管控,完善污染天气应对机制,落实源 头替代、低效设施整治、工业炉窑整治、产业集群综合整治 行动计划,建立健全臭氧污染综合防控体系,进一步强化臭 氧生成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协 同减排,有效控制臭氧污染。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 监管,强化季节性减排调控力度,在夏秋季和冬
26、季,分别针 对臭氧污染和PM”污染研究提出强化减排要求,引导企业 合理安排生产工期,推动城市PM2.5和臭氧浓度稳中有降。 深化王江泾镇、油车港镇工业集中区废气整治,全面完成挥 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企业深度治理。到2025年,市区细颗 粒物浓度到达27微克/立方米以下,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2 .加强固定源污染综合治理持续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加快高污染燃料锅炉超低 排放改造。推进工业炉窑深度治理,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 别排放限值。以化工、工业涂装纺织印染、橡胶和塑料制品、 玻璃等行业为重点,全面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工业废气 清洁排放改造。全面推进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以氮氧化 物减排为着力点,
27、深入推进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 造,增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同时采用纯氧燃烧、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或其它低氮技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强 化涂装、化纤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企业监管,废气 排放必须到达国家排放标准,在线监控数据与生态环境分局 联网。3 .推进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完善“天地车人”一体化的机动车 排放监控体系,积极推进低碳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分步骤推 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加快完善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 系,推进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淘汰 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推广使用到达国六排放标准的燃 气车辆。加强机动车排放监管,实施区域柴油货车
28、污染协同 治理行动方案,落实国六车用油品供应要求,停止销售低于 国六标准的汽柴油,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局部船舶用 油“三油并轨,加强船舶环保监管,禁止使用渣油、重油等含硫量不符的燃料,积极推广液化天然气、纯电动等清洁能 源或新能源船舶。4 .强化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施工工地扬尘管控责任,构建过程全覆盖、管 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建筑施工扬尘治理体系,全面落实 七个“100%”,提高建筑施工标准化水平。推广使用自动冲 洗、雾炮等扬尘防控新技术,全面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 浆,积极创立绿色工地,实施施工工地封闭管理,建立施工 扬尘管理清单,落实扬尘防治要求。提高秸秆燃烧监控水平, 建立健全
29、区、乡镇(街道)和村三级监管机制,落实网格化 监管制度。依法严禁农作物秸秆违规露天燃烧,全面推广秸 秆还田、秸秆制肥、秸秆饲料化、桔秆能源化利用等综合利 用措施。控制农业源氨排放控制,加强清洁养殖工艺和粪污 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及配套设施建设,畜禽养殖废 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四)深化碧水行动,谱写人水和谐篇章坚持“平安、清洁、健康”方针,控源、扩容两手发力, 以“美丽河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为载体,统筹水生态修复、 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和饮用水平安维护,深化“五水共治” 碧水行动,推动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健康逐步恢复。1 .持续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按照“碧水绕城、碧水绕
30、镇、碧水绕村”行动方案,因 地制宜种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在重点水域实施生态河道 建设,高品质推进水下森林建设。全域推进生态缓冲带建设, 充分利用河岸带、景观斑块用地、池塘、断头浜等,建设多 种形式的生态缓冲带,打造碧水河道生态岸线,实现透明度 到达0.8米以上的碧水目标,加快构建健康水生态环境。完 成秀洲片的水系连通、湖荡整治、堤岸生态化改造等综合治 理工程,保障重点河流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 生态基流,进一步提升重要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开展 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摸清水生态家底,系统开展江河、 湖泊、湿地等水体水生植被恢复,重建生物群落。恢复和保 护水生生物和地方特有珍稀水
31、生物种及其栖息地、产卵场。 科学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结合水域生态需求,开展不同 种类生物放流,加强增殖放流活动的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 禁止向天然开放水域投放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 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2 ,扎实推进水污染减排行动持续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全域创立,加大城镇生活污水 收集入网量,提升收集质量和效率,积极争取污水外排泵站 协议输送量由目前15万吨/天提高到20万吨/天,完成王江 泾一座5万吨/天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及厂外配套管网建设和 泵站改造工程。喷水织机行业入河排水水质提标至城镇污 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 实施中水回用工
32、程,持续减少织机工业污染。到2021年底, 通过提标改造和中水回用,全区保存15个入河排污口,提 高喷水织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再生水回用率。进一步开 展印染行业整治提升和淘汰,化工企业基本清零,行业绿色 开展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实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加强农村 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的运维,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农村生活污 水入网率,提高污水排放执行标准,提升污水处理终端处理 效率,到2025年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全 覆盖。3 .严格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实施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评 估,抓好工业、城镇和农业节水,围绕节水促
33、减排,加快推 进传统行业改造提升和重点用水行业节能节水改造。实行水 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因地 制宜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以高耗水工业技术改造、工 业绿色开展、清洁生产为重点,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 用。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加快推进污水处理 厂尾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工业再生水利用,逐年提高非常 规水利用比例。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巩固节水型社会 创立成果,实行用水定额管理,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至2025年,节水制度体系、市场机制基本完善,技术支撑 能力不断增强,用水效率指标持续向好,全社会形成良好节 水风气,全区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水平走在全省前
34、列。4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加强新藤塘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定期开展集中式“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 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 关键期,也是浙江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关键时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 把生态文明现代化先行作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 重要内容之一,赋予生态环境保护全新的历史使命。“十四五”时期作为秀洲区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高水平推进美丽秀洲建设的第一个五年,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 新的任务和挑战,必须抓住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三 角一体化、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等开展机
35、遇,高质量推进经济社 会绿色转型,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品质提供优质生 态产品,高效能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全区生态环境质量 持续优化提升,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中的“秀美 新区”,让更多“秀洲风景”在“重要窗口”中靓丽呈现。为推进“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有关规划计划,制定本规划。本 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指导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 件,是编制各级各类相关规划和制订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对 指导专项规划编制和实施,全面推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实现生态文明现代化先行具有重要意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建立
36、新藤塘饮用水水源地平安 保障年度评估制度,强化汛期强降雨期水质监测力度,对新 藤塘饮用水水源地实施加密监测,全面掌握水体水质质量, 保障秀洲区饮用水平安。加强对道路、水路危险化学品运输 平安管理,落实水源保护区及周边沿线公路等必要的隔离和 防护设施建设,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及时有效地处置饮 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减轻事故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 生命平安,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应急物资储藏建设、应急队 伍建设、风险防范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应急机制, 实现预警体系与应急能力的全面提升。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智 慧化管控,结合全省饮用水水源地矢量数据库,利用无人机 等技术手段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巡查
37、,进行饮用水水源 地有机污染物全指标分析,摸清污染来源及风险点位精准管 控,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预警监测系统,逐步实现水 质变化趋势预测和蓝藻等生态环境灾害风险预警。(五)实施分类防治,打造安心净土家园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 进农用地土壤分类精细化管理,加强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 理修复,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确保土壤环境平安。L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耕地土壤环境污染溯源排查整治,2023年底前基本 建立污染源全口径清单。建立控源(断源)销号闭环工作机 制,坚持“边查边治、应控尽控“,对各类污染源制订控源(断源)工作计划。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 耕地土壤
38、污染成因排查和分析,提出针对性断源措施并优先 实施,加强建设用地污染源头防治。强化污染地块开发利用 联动监管,加强涉及污染地块的用地规划条件、收储、出让、 建设工程环评等环节的审查把关。2021年底前,土壤污染重 点监管单位全部纳入排污许可证统一监管,催促重点企业全 面落实污染隐患排查、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报告、撤除活动污 染防治等法定义务。2 .推进农用地分类精准管理实施农用地分类保护与治理,建立优先保护、平安利用、 严格管控的农用地平安利用模式。将优先保护类耕地纳入基 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区域内污染企业限期迁出,禁止新 建工业企业,实现污染零排放,确保该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不 退化、不降级,守住
39、优先保护类农用地土壤平安底线。对安 全利用类耕地,全面实施以“水肥调控、阻隔剂施用、低累 积作物培育”为主要模式的平安利用措施,建立使用农产种 植准入制度,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提升农田质 量,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并积极开展治理修复,守住农用 地的平安利用底线。3 .强化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建立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联动监管制度,推动建设用地土 壤环境监管与国土空间规划监管有效衔接。整合疑似污染地 块、污染地块和用途变更为敏感用途地块,统一纳入建设用 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 要求纳入用地规划和供地管理,加强城乡规划、土地收储和 供应、工程选址等环节审查把关,实现建设
40、用地开发利用“负 面清单”管理。持续推动完成27块疑似污染地块中剩余4 块的场地调查工作,全面完成疑似污染地块的调查。催促落 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防治土壤污染责任,监督区内土壤 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内的7家企业每年开展土壤环境 自行监测并将监测报告进行公开。4 .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2021年底前完成第一轮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定。根据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结 果,明确地下水污染防治的保护区、防控区和治理区范围, 并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土壤与 地下水污染协同治理。建立地下水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单, 并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持续开展重点行
41、业在产企业 地下水污染排查,全面掌握全区地下水污染分布和状况。逐 步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排查试点,催促高风险企业采取必要 污染治理措施。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动态调整机制,结 合地下水水文地质调查、污染调查和环境监测结果,到2025 年前,完成一轮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调整。(六)强化全程管控,创新固废闭环消纳以“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治理能力匹配化” 为核心,推进各类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全过程管理与协同治 理,推进一般工业固废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促进主要农 业废弃物全量利用,提升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水平,确保危险废物全面平安管控,创立全域无废城市。1 .推进固废源头减量化研究
42、制定行业整治、工程准入、源头减量等相关政策措 施,依法将工业固体废物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强化新建工程 固废源头管理,细化建设工程固体废物属性鉴别和污染防治 措施可行性及合理性分析。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工艺 装备落后、处置出路难的建设工程要从严把关审批,严格控 制产生需填埋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的建设工程,实现固废产生 强度年度负增长。全面加强企业工艺技术改造,持续推进清 洁生产,夯实产废者的主体责任,延长产废者的责任追究链 条。从源头控制生活垃圾总量,实现全区生活垃圾总量零增 长。加强废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 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开展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 性塑料制品专项
43、整治行动,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绿色 包装制品。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明确农作物化肥 定额施用标准和最高限量,推行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 肥增施等土壤培肥技术。减少畜禽源头污染,严格新建规模 化养殖场的准入,持续推进固态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2 .加强固废分类收集管理落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类处置,建立健全“五化”(精 准化源头分类、专业化二次分拣、智能化高效清运、最大化 资源利用、集中化统一处置)工作模式。严格危险废物规范 化管理考核要求,全面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建立 健全生活垃圾分类信息监管平台,实施垃圾收集、运输和处 置全过程动态监管,实现全区生活垃圾“一张网”监管。建
44、 立健全废旧农膜“主体归集、政府支持、专业机构处置、市 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回收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废旧农膜回收 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完善医疗废物收运体系建设,依托乡镇 (街道)医疗卫生机制,持续推广“小箱进大箱”,建立“大 箱”单位收储凭证登记体系,对医疗废物交接、转运登记情 况进行及时跟踪,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网络体系全覆盖。 开展建筑垃圾分类,其中可回收利用局部由第三方企业分类 回收利用,不可利用局部由区建筑材料资源再生利用处置中 心回收处置。探索渣土分类机制,以资源化利用为导向,形 成与城市开展需求相匹配的工程渣土综合利用体系。3 .拓宽固废资源化利用渠道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规模
45、化、高值化、 集约化开展,加强一般工业固废管理,促进一般工业固废的 协同处置。加快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优化各类危险 废物利用处置能力配置。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整合 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 城乡环卫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推广生活垃圾 可回收物利用、燃烧发电、餐厨垃圾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 方式。持续提升秸秆和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 平,加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长效运维。实施建筑垃圾专项整 治行动,推进建筑垃圾精细化资源化利用工程建设,建立健 全城市建筑垃圾生产、消纳及运输监管信息平台。到2025 年,基本形成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能力富余、竞
46、争充分的 全种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体系。4 健全固废全过程监管体系全面使用全省固废治理数字化应用系统,催促所有涉危 废企业全面上线注册,并及时填报产处信息。建立规范化收 集、运输系统,对产废单位、运输单位和处置单位进行上报 管理,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平台互联 互通,实现对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严厉打击固体废物跨 区域非法转移和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执法长效机制, 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动形成固体废物违法案件 快速发现体系。优化现有固废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固体废 物监管“大系统、大平台、大数据“平台,通过平台开展处 置过程日常管理,实现监管工作与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
47、技 术的融合开展,创新监管方式,服务改革开展。全面提升固 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 设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位、固体废物无倾倒、 废水无直排、废气无臭味”目标,全域建设“无废城市” O(七)加强风险防控,筑牢生态平安底线坚持主动防控和系统管理,加强生态环境风险源头防 控,推进危险废物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控、持久性有机 污染物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 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L强化生态环境风险源头防控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体系,落实生态环境准 入清单要求。加强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开展重点区域、重 点行业和产业布局的规划环评,强化区域开发和工程建设的 环境风险评价,对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危险废物、重金属 和持久性污染物的工程,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把关。加强环 境平安隐患排查和整治,建立完善重大环境风险名录,完善 隐患问题录入、督办、销号的全过程管理。加强对重金属、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等相关行业的全过程风险监 管,做好印染、化工行业企业环境风险防控和预警试点示范, 推进重大环境风险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5 .落实生态环境问题联动机制建立环境问题发现、整改联动的全过程管理机制,严格 落实基层问题发现和整改责任,使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