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海市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市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积累应用.默写。(1),蝉蜕于浊秽。1 2) ,并吞八荒之心。(3)信而见疑,,能无怨乎?(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 ”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 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答案】.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囊括四海之意.忠而被谤.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疏、濯淖、囊、谤、邪。2.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的选项。(1)以下选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昨天的东京奥运男子百米短跑半决赛中,苏炳添以急如星火的速度冲线,创造了
2、该工程新的亚洲纪录, 昂首挺进决赛。B.今天的座谈会可说是群贤毕至,语言学界有名望的老先生全来了。 C.有些传统产业真是到了日薄西山的景况,很难维持下去。 D.在这陌生的城市中,突然遇到一个老相识,对于形影相吊的我来说,确实是一个令人欣慰的事。 (2)将以下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为哪一项(), , , o因此,价值论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 去,目的在于让其他国家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拒斥一种文化就是拒斥它的价值观念所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实质上是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交往而理解和接纳一种文化关键也就在于理解和接纳它的价值观念A.B.C.D.【答案
3、】(1) A(2) B应选D。【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 “初春”错,结合“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可知应为“暮春”;“喜爱之情”错,莺声“碎”花影“乱”形容自己内心的愁绪;B. “与恋人不得相见的伤感”错,不一定是“恋人”,也可能是政治上的同伴。应选Do【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全词以“春”贯穿全篇,“今春”和“昔春”,“盛春”到“暮春”,以时间的跨度,将不同的时空和昔 盛今衰等感受融合为一,创造出完整的意境。该词也将今与昔,政治上的不快和爱情上的失意交织在一起, 或谈政治理想破灭,或说个人容颜衰老,反复咏叹,缠绵凄恻,最
4、终落脚点在一无边无际的“愁”上,感 情极其忧伤,催人泪下。结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春去了,落花千点万点,飘飞着残败的衰颓,牵起一怀愁绪,如海, 潮涌潮推。“春”字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是自然之春,又是人生之春,“春去也”慨叹春逝,既有伤春之愁,又有年 华已逝的悲愁;“飞红”是借代的手法,以颜色借代花;“万点”是夸张手法,“飞红万点”是春归的自然写照,写出了 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愁如海”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海喻愁,新奇绝妙,强化了愁绪的深广,无边无际。这两句由眼前想到今后。既是惜春春去,又有对前途的无望、人生失意的愁苦。阅读下面内容,完成以下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 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 首;狼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铺,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 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 自假设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
6、楼棘矜,非铺于钩戟长钱 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 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那么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靖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鬼,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5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1)奋六世之余烈(2)因河为池 16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为哪一项()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B,那么不可同年而语矣 C.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D.然秦以区区之地 17.对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选项是()
7、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吞二周而亡诸侯 却匈奴七百余里 追亡逐北 天下云集 响应 赢粮而景从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序八州而朝同列 A./B./C./D./18 .以下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局部文字记叙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和巩固政权时采取的种种措施。B.这局部文字所表达的秦始皇所施行的政策,说明他“仁义不施”,为秦朝灭亡埋下了隐患。C.作者用铺陈的手法表达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D.从这局部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19 .翻译文中划线句。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慎名城,杀豪杰;收天下
8、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镐,铸以 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20 .比照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本文比照手法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答案】15. (1)发扬(2)依据 16.C17. C 18. D.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燃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 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 对抗力量。19 .陈涉和山东诸国比照(四选一:领导者地位高下、武器的精良与否、士兵的寡众强弱、智慧的高低), 凸出双方力量的悬殊,突出秦国不施仁义的惨痛结果(最后指向秦)。【解析】【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
9、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奋六世之余烈:奋,发扬。句意:发扬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2)因河为池:因,依据。句意:依据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1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天下:普天之下。古今同义。句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B.同年:古义,同一种方法;今义,同一年。句意:就不能放在一起评论了。C.成败:成功和失败。古今同义。句意: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D.区区:小或少。古义同义。句意: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应选C。【1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口外:名词作状语,对外。句意:
10、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亡:使动,使亡。句意: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个诸侯国。却:使动,使退却。句意: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北:动词作名词,败北的人。句意:追赶逃走的败兵。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句意: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句意: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句意: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朝:使动,使朝拜。句意: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名词作状语/使动/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应选Co【1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错误,“自以为”,并没有开创了万世之业。应
11、选D。【1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黔首”,对百姓的蔑称;“塘”,毁坏;“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弱”,使弱,削弱。【2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选择关键句“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椎棘矜,非括于钩戟 长钱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把陈涉与当初的 九国比照,可见陈涉力量之弱,然而强大的九国未能打败秦国,却败于弱小的秦国之手,自然令人考虑到 这不是军事力量强弱的问题。而是秦国政策失去人心的问题。参考译文:到始皇的时候,开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
12、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 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 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 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 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燃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 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 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对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 深不可测
13、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 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 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靖山和函 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 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 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 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
14、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 小的地方,开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 为家业,用靖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 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阅读下面内容,完成以下小题。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 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入主以为去己疏远,不假设起居饮食
15、、前后左 右之亲可恃也。( )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入主之势日益孤。势孤,那么惧祸之心日 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间,那么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那么养祸而益深,急之那么挟入主以为质。虽有圣智, 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那么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 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入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 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
16、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 己。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21 .填入第段括号里的汉字,最恰当的是()A.故B.而C.盖D.夫22 .根据文章内容第段,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宦官善于揣摩人主的心意,使得人主必然信赖亲近他们。23 如果人君被宦官把持日益牢固,国家的安危就取决于宦官的喜怒。C.在人君心中,忠臣比不上侍奉饮食起居陪伴左右的宦官可亲可信。D. 一旦人君的势力孤单,宦官就害怕有一天失去倚仗,大祸降临。23.关于第段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皇帝想要和大臣关系恢复亲密,无论行动缓急都不合适。8 .作者一步步推断,最终很可能两败俱伤,
17、大的话会让国家灭亡,小的话也会让皇帝丧命。C.最终英雄会替之前的人主诛杀宦官,大快人心。D.史书中记载,由宦官引发的祸患不仅影响一代君王,还会延及后面几世的君王。24 .对第段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唐昭宗之事有力地直接论证了中心论点“深于女祸者”。B.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而是国内形势突然发生变化才不 得已为之。C.文章的结尾,又重提女蜗之祸害,再一次与宦者之害作对照,以强调宦者之祸“深于女祸”的论点,并 与开篇相呼应。D.从文章可以推论,唐昭宗成功平定了宦官之乱,且唐昭宗不近女色。25 .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答案】21. A22. D 23. B
18、24. C25.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接着描述了宦官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以及危害;最后再次强调宦者之祸深于女祸,并进一步论述了 “宦者之祸深于女祸”的原因。【解析】2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依据前文“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可知谈论 是宦官利用自己职务的便利,使人君信任、亲近他们;再依据后文“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 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可知谈论的是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 士们那么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失势单力孤。这是前文造成的结果,
19、所以前后是因果关系,括号里应该 填入表因果关系的词“故”。应选Ao【2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宦官就害怕有一天失去倚仗,大祸降临理解错误。根据第二段中“而人主之势H益孤。势孤,那么惧 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可知“势孤,那么惧祸之心日益切”的主语是“人主”,这句话是说“君 主便会日益变失势单力孤。势单力孤,那么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 加牢固”,所以不是宦官就害怕有一天失去倚仗,大祸降临,而是君主。应选Do【2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皇帝想要和大臣关系恢复亲密”错误。根据原文“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
20、,意思是“想要和平 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左右的亲随”;“最终英雄会替之前的人主诛杀宦官,大快人心”错误。第三段中“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 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们以此为借口乘机而起,把宦官与 其同党尽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算完”,所以诛杀宦官,大快人心的是“奸豪”,也就是奸雄们, 而不是英雄;C. “还会延及后面几世的君王”错误。根据原文“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意思是: 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原文说的是“非一世也”,并没有说还会延及后面 几世的君王,属于无中生有。应选B。【2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
21、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直接论证了中心论点深于女祸者”错误。依据原文“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 唐昭宗之事是己”,文中只是用唐昭宗之事来论证“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并不 是直接论证中心论点“深于女祸者”;“突然发生变化”错误。依据原文“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可知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开展而成的,并不 是突然发生变化的;D. “唐昭宗成功平定了宦官之乱,且唐昭宗不近女色”错误。依据原文“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 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己”可知唐昭宗没有成功平定宦官之乱,同时“唐昭宗不近女色”无中生有。应选Co【2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
22、能力。文章第一段是第一个层次,开宗明义提出“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这个观点;第二、三段是第二层次,具体描述了宦官的习性和通过小善、小信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分析了帝王纵养、 积重难返的后果;最后一段是第三层次,作者再从人主角度宕开一笔,引入深层思考宦者之祸深于女祸的原因,通过比拟与 女色之祸的不同特点,得出结论:“故曰深于女祸。”全文首尾照应,分析细密,逻辑严谨,有较强的说 服力。参考译文: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女人,只不过是使君主沉溺于美色罢了,而 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条。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的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
23、们 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小忠小信获得君主的信任,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 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 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 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那么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失势单力孤。势单力孤,那么惧怕 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 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当觉察祸患已深的时候,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理工大学 附属 中学 2021 2022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