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源流考(古代、中世纪部分).docx
《“本体论”源流考(古代、中世纪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体论”源流考(古代、中世纪部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体论源流考(古代、中世纪局部)“本体 Inta)和“本体论 (ntlgy),是哲学理论中使用最广泛而又歧义最 大的概念。在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框架中,它们有着不同的理论内涵和历史的规定 性。而且,单是术语本身就颇有争议。“本体论这一术语到底能否成立?假设可以 成立,在它的名下要讨论的是些什么问题?怎样讨论?讨论的意义何在?这些,在当 代哲学中已经成为异见迭出和备受困扰的领域。考虑到文艺界对这一术语的使用频率 丝毫不亚于哲学界,并且语义更加复杂,本文将首先对“本体论 一词的含义进展一 番语源学和语用学的考释。这不仅对澄清混乱有益,而且直接关涉到本文讨论范围确 实定。我们发现,哲学史上并不存在一
2、个连续的一以贯之的“本体和”本体论概 念。不同哲学家或哲学流派操使着不同的概念范畴来论涉所谓的本体论内容,有的哲 学家或哲学流派的本体理论甚至反对使用“本体或“本体论这两个语词;本体论 的真实涵义也并非直接地彰显在哲学史中,或者说,本体论的真实涵义并非始终是哲 学家所能自觉地意识到的。考虑到这些情况,本文暂拟舍弃本体论的“本真意义或 “真实意蕴之类似是而非的说法,而在比拟广泛又大体可以通约的意义上使用“本 体论 一词。我将严格把讨论限定在哲学范围内,而不旁涉其他。但是,由于哲学与 文学和艺术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讨论对于文艺研究的意义是自不待言的。同 时,本文的题旨既然仅在于考察“本体论问题
3、的历史源流,也就暂不拟评论它在当 代所引起的复杂争议。这是一个远为困难而又诱人的课题,笔者将于日后继续而为。从词源来看,英文的ntlgy,以及德文的ntlgie,法文的ntlgie,最早均来自拉 丁文ntlgia一词,而拉丁文又源自希腊文。就希腊文的字面意思说,它是指关于n的 lgsl研究存在的学问。ntlgy在汉语中出现了不同的译名,如“物性学、“万有学、“万有论、“凡有论、“存有论、“是论以及“本体论和 “存在论等。据有的学者考证,最初把它译为“本体论的是日本学者。从上世纪 末到本世纪上半叶,日本哲学界普遍采用“本体论这个译名,这影响到我国并延续 到今天。但是在3 0年代以后,日本学者逐渐
4、采用“存在论 一词,大约从5 0年代 至今便几乎完全用“存在论,而不再用“本体论 了。我国也有一些学者主张起用“存在论的译名。2要清楚地说明更改译名的理由是个比拟复杂的问题,但其中肯 为这个学科奠定基矗它指出来,是分为一切的有,割裂为最可能小的和最 可能大的以及各式各样的有,那么万有有一共通点,即分有是。 16这 里陈康所译的“是,相当于英文的Being,是从系动词或其不定式be和tbe演化过 来的,也可译为“存在、“本体等;而陈康所译的“有,相当于英文的 beings,是being的复数形式,也可译为“实是、”是者、“存在者等。“有(”是者、”存在者)“分有 了 ”是 1 ”存在”、”本体)
5、,即是 说,“存在者是从“存在中派生、推演出来的。因此,“本体论或“万有论 是研究“存在 (Being)与统称为“存在者 (beings)的各种范畴之间的关系的学 问。柏拉图把巴门尼德关于世界是静止的命题与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变化的命题综合 起来,提出静止的理式Udea) 17与流变的现象两个世界的思想。柏拉图认为,我 们日常所感知到的详细事物都象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是变动不居的,因此是不真实 的;真正实在的东西应该象巴门尼德所主张的“存在 一样是不动不变的;这样的存 在就是“理式 (Idea) o理式是形式(Fr),是我们所能见到的现象界事物的本质 和根源,”理念世界给予并显现“物理世界的意义
6、。在?巴曼尼德斯篇?中,柏拉 图首次把“存在(Being)和诸“存在者 (Beings)作为“理念”(Idea)对待, 并通过讨论“存在与诸“存在者在理念层次上的关系,修正了他早先关于理念单 一性的观点,提出理念之间也是互相“分有和结合的新观点,完善了他的理念论。柏氏以爱利亚学派的巴曼尼德斯关于“存在是一的假设为出发点,又借巴氏之口进 一步提出假设一存在和假设一不存在的假设,并由此作了八组推 论。这里柏氏把“一设定为理念,分别假设“一与其他理念结合或不结合时所导 致的结果。他先假设在“假设一不存在命题中,如假设“一是孤立的绝对 的,它便不能与其他理念范畴相结合,由此推论,人们关于“一就说不出其
7、他任何 规定性来;它只是纯粹的“一,与“存在无联络的“一,无法“分有 ”存 在的“一;而这样的“一不是“存在,也就根本不是“一,所以也就无法 被认识。这样,理念论就不能成立。柏氏又从相反方向作推论,假设上述命题中“一不是绝对的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理念、首先是与“存在结合的,其推论便 是:假设“一存在,它就“分有 了 “存在;这样的“一是存在的,与纯粹的 孤立的“一不同;它是与“存在结合的“一,是“分有 了 “存在的“一;这样的“一本身就包含着“多的规定性。柏氏并由此推论出“一之中 结合着“一与”多、”局部与“整个等十三组理念和范畴来。经过这一论 证,柏拉图的理念论得到了修正。柏氏这一论证对创立本
8、体论意义重大。在命题“假 设一存在(英文ifneis)中,柏拉图首次把系动词“是或“存在 (is, being)提到理念的高度来讨论。正如瑞恰生L J.Rihardsn)所说,“在柏拉图那 里,这个词表达了存在者与存在,即理念之间的关系。 18在推论中,柏氏成认 理念可以互相“分有和结合,首先任何理念都“存在,所以“分有 ”存在, 也因此他把所有理念统称为“存在者 (Beings,这样他就把理念论进一步上升到“存在与“存在者关系及互相范畴推演的本体论高度。至于把本体论建立为一门 学科,使之成为形而上学中最重要的组成局部,当然应当归功于亚里斯多德。亚氏在? 物理学?、?范畴篇?、?工具篇?等论著
9、中建立起他的本体论思想,在?形而上学?中那么 将这些思想系统化,形成了其本体论学说。其中出现了 “第一哲学的名称,亚里士多 德明确界定了 “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有(或译存 在)本身,以及有凭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这门科学跟任何其他的所 谓特殊科学不同;因为在各种其他的科学中,没有一种是一般地讨论有本身的。 它们从有割取一局部,研究这个局部的属性;这门科学“考察作为有的有,以及有作为有而具有的各种属性。19这样,就哲学与详细科学 的区别而言,哲学是整体之学、本体之学;科学是局部之学、现象之学。亚里士多德 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寻求各种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即存
10、在的“第 一因,或者说是寻求“最高原因的根本原理。20因此,哲学又是明因之学。在这 里,亚里士多德实际上为“本体论这门学科定了位:第一,它是一门与“专门学 术不同的普通性学术;第二,它的研究对象是“存在本身及其凭本性而具有的属 性;第三,它的研究目的是寻求“最高原因的根本原理。这样,亚里斯多德就把本 体论研究上升到了学科的高度。亚里士多德论证了 “存在 (Being)的普遍性,正式 提出了 “存在概念。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可被称作“是存在),其许多含义都 关涉到一个中心点,”一事物在许多含义上统是关涉着一个原理起点;有些事物被称 为是者,因为它们是本体,有的因为是本体的演变,有的因为是完本钱体的
11、过 程,或是本体的灭坏或阙失或是质,或是本体的制造或创生,或是与本体相关系的事 物,又或是对这些事物的否认,以及对本体自身的否认。 21 “为此故,我们即便 说非是也得是一个非是。22这段话里用系动词“是 be)贯穿, 而“本体 Being)即“是的动名词形式。既然一切事物都可归结到“是或“存在)上来,所以应有一门学术主要研究”是或”实是(“存在),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哲学家们就得去捉摸本体的原理与原因。23 “第一哲 学是研究“作为有的有的学问,而“实体或“本体 (substantia, substane)问题正是“有的中心问题,因此也是第一哲学的核心问题。亚里士多德 说:“有是什么?
12、这个问题,正就是实体是什么?这个问题。 24 “那根 本的、非其他意义的、纯粹的有,必定是实体。 25因此,对“有本身进展 研究,主要就是对“实体进展研究。那么,“实体是什么呢?对此,亚里士多德 在不同著作和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解释。在?形而上学?一书中的有些地方,他把实体看 作事物的“底层、“基质,即形成事物的最根本的原始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事物中最能称之为实体的莫过于水、火、土、气了,万物皆由四者组成。 26显 然这是对早期伊奥尼亚学派关于万物“始基思想的总结。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 德把“实体区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他为实体下的定义是:“实体, 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
13、义而言,乃是那不可以用来述说主体、又不存 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27这实际上提出了关于“实体的两个标准:既不表 述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所谓“不表述主体,就是指在逻辑判断中它只能 作主词,不能作谓词去表述某个主体,亚里士多德列出的范畴有实体、数量、性质、 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等十个,除实体外,其他九个范畴在逻 辑判断中就只能作谓词去表述主体;所谓“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是指它不依赖 于任何主体而独立存在。这样的实体就是指个别的详细事物,例如某一个人、某一匹 马、这棵树、那所房子,等等。亚里士多德称这种实体为“第一实体。此外还有“第二实体。他说:“在第二性的意义之下
14、作为属而包含着第一实体的那些东 西,也称为实体;还有那作为种而包括了 属的东西,也称为实体。例如,个 别的人是包括在人这个属里面的,而这个属所隶属的种,乃是动 物;因此这些东西,就是说,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都被称为 第二实体。 28即是说,第二实体是个别事物所属于的或者说是包括了个别事物 的)属和种,实际即个别事物的共相。亚里士多德在分析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的关系 时,强调第一实体是最根本的东西:“第一实体之所以是最得当地被称为实体,乃是 由于这个事实,即它们乃是其它一切东西的根底,而其他一切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 它们,或者存在于它们里面。 29这就是说,第一实体是最根底的东西,其他东西 不过
15、是用来说明它们,或者是依存于它们的。至于第二实体(属和种虽然也是实 体,但它们的实体性不如个别事物,因为它们是作为谓词用来表述第一实体的,而第 一实体那么只能作为主词出现,而不能作为谓词来表述第二实体。因此,第一实体较 之第二实体更具有实体性。不过,亚里斯多德又说,“属和”种表述第一实体与 其他范畴表述第一实体是不同的。因为在所有表述第一实体的谓词中,只有“属和“种才能提醒第一实体“是什么 30,其他只能说明第一实体的数量、所在地、 状态等等。所以,“属和”种仍然称得上是实体。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第一实体与 第二实体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他明确地说:“人和马等等都是一 个个地存在着,
16、普遍的东西本身不是以单一实体的形式存在着,而只是作为一定概念 和一定物质所构成的整体存在着。 31就是说,普遍性不能分开个别详细事物,“普遍性不能分开个体而自存。 32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世界上只存在各个个别事 物,而没有什么独立自存的一般事物,例如不能设想在一座座个别的房子之外,还有 什么一般的房子存在。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真正解决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他 的某些观点也不是前后一贯的。他在肯定一般不能分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同时, 又认为一般不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第二实体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因为人被用来述说个别的人,但是并不存在于任何一个主体里面:因为人并不存 在于个别的人里面。同样地,
17、动物也被用来述说个别的人,但并不存在于他里 面。 33这种令人费解的矛盾蕴含着把个别和一般割裂开来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形 而上学?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把实体说与“四因 说、“质料 ”形式说联络起来。他一方面提出质料、形式以及二者的结合(个 体)都是实体,质料存在于个体之中,形式也存在于个体之中;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形 式是最后的最根本的实体,是“现实实体。因为在他看来,在质料与形式的关系 中,质料是无规定性的、消极和被动的东西,形式那么是积极的、能动的东西。只是 由于积极的、能动的形式去标准质料,个体事物才得以形成。换句话说,形式是决定 一事物之为该事物即其本质的东
18、西。亚里士多德由此推论,形式不仅先于质料,而且 先于个体事物:”假设认为形式先于质料更加确实,同理,形式也将先于两者组合的 事物。 34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除了具有主体或基质的含义外,更重要的是还具 有在先和本质的含义。而规定一事物本质的东西不是质料,而是形式,形式是决定某 物成为某物的真正原因,形式使某物具有不同于其它事物的特点和特征。因此,形式 较之质料、因此也较之质料与形式的结合(个体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形式才是“第一实体。35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积极能动的,是引起运动和变化的原因, 所以形式同时也是动力因。但这并不是因为形式本身是在运动变化的,而是由于它是 质料所追求的目的,质料为了实
19、现自己,就向之而趋。就是说,形式之所以成为动力 因,是因为它是目的因。万物都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追求自己的目的。而根据质料 与形式的相对性原理,低级的东西虽已实现了它自身,成了型,到达了自己的目的, 但对于更高级的东西来说,它又是尚未实现的,它还必须去追求更高一级的形式和目 的。由此推论上去,必定会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和最后的形式,即“纯形式,“形式 的形式,没有质料的形式1无质之型)。在他看来,这种“纯形式无论在现实性 上和时间上都是先于质料的,它本身是不动的,但却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所以它是“不动的第一推动者或“不动的原动者,“原始动因或“第一动因。36亚 里士多德说:“必须断定,必然有一个永
20、久的不动实体 37 “在感觉事物以外有一 个永久不变动而独立的实体。38这个不动的第一推动者不是别的,它就是神。“我们说神是一个至善而永生的实体,所以生命与无尽延续以致永久的时空全属神: 这就是神。 39神作为一切事物发生的先定条件,是永远在先的;神是纯粹的现 实,是最实在的东西,因此它本身并无变化,不生不灭,而又是一切变化的根源;神 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万物向神而趋;作为万物所追求的目的,神本身又是“善, 因为“善就是目的,而“善也是理性的对象,所以神也是永久的理性;神作为理 性,是自我思维的理性,是“纯粹的思想,“思想的思想,也就是“神思,神 只能思想它自己,不可能想它自身之外的东西,它自
21、身就是它的对象,因为假设它还 有自身之外的对象,那就等于说它是有局限的了,而神是不能有任何局限的。40不 难看出,在亚里土多德那里,作为“第一哲学的本体论,就是要探寻感觉到的现象 世界背后的根据,也就是求索现存世界的终极本质。这种考虑,与其说接近宇宙论(slgy),不如说更接近神学(thelgy) o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后世称为“本体 论 (ntlgy的“第一哲学具有本体一神学一论(nt-the-lgy)的特点。而这种特 点直接影响了中世纪哲学对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中世纪哲学家把“存在理解为“上帝,上帝就是存在本身。上帝存在成为当 时的哲学家在认识这个世界时都不得不承受的绝对前提,上帝成为最高的
22、或惟一的绝 对存在的实体,世界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从上帝派生并依赖于上帝的。这样,关于 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就自然成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安瑟尔谟 和圣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安瑟尔谟(St.Anselus, 1033-1109)在?宣讲?一书中所 提出的证明被称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本体论证明是康德后来赋予 的名称。其意义是仅依赖于概念的分析而不依赖于经历事实的证明,以区别于?独白? 中从公认的经历事实推论上帝存在的“后天证明。“本体论证明是“先天证 明,其先天性表如今:第一,它是对“上帝概念的意义所作的逻辑分析;第二,“上帝概念是证明的出发点,不象后天证明那样只是到结
23、论中才出现。在安瑟尔谟 看来,人人心中都有“上帝的观念,只要弄清这一观念的意义,就能证明上帝的必 然存在。这一证明被表述为这样一个三段论推理:大前提: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 不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也在实际上存在;小前提: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 东西;结论:上帝实际上存在。小前提对于安瑟尔谟来说是无可置疑的,但有几点需 要说明。首先,“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的意思是“不能设想有比它更伟大的东 西。安瑟尔谟说,即使那些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愚人,也不能否认他们心中有一 个“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的观念,他们可以不把这一观念称之为上帝,但他 们完全能理解这一观念。或者说,虽然他一时还没有意识到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本体论 源流 古代 中世纪 部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