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与人:人类能控制新科技发展吗?.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机器与人:人类能控制新科技发展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器与人:人类能控制新科技发展吗?.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机器与人:人类蒯蹄蝌雌展吗?不管人机关系的“友好论”、“敌对论”和“控制论”,还是技术自主性争论中的“工具论”、“实体论”和“设计论”,这些争 论都是没有科学意义上对错的哲学观念,其背后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是:人类要不要控制技术,如何才能控制住技术。在我看来,我们生活的时代,与其说是科学时代,不如说是技术时代。也就是说,如今技术不再需要借助科学支 撑自身的合理性,从“真理的阴影”下挣脱出来,我称之为“技术的反叛”。可以说,技术与科学在知识上开始“平起平坐”, 在社会重要性上已经超过科学。“技术的反叛”,是不是意味着技术失控呢?很多人担忧,技术开展将失去控制,或者说已经失去控制。关于这个问 题,
2、可以从人机关系、人机分工开始讨论。机器现在的人一讲起“机器”,总是想至钢铁怪兽二典型意象比方电影掠食城市中的移动钢铁城市。其实,在工业 革命之前,机器早已经出现。机器的英文machine起源于希腊语,后来进入拉丁语,时间很久远。最初的意思是:引擎,诡计、狡黠。如果再 往前追溯,可能与英文may有关,意思是“去拥有力量”。在古代汉语中,“机”和“器”是单独的两个字,“机器”不合在一起 用。并且,“机”“器”两个字多少有些贬低的意思。庄子里有那么寓言,说有个老人用罐子从井里取水浇菜地,孔夫子的学生子贡看到了,问他为什么不造个木头 机械取水,一次次抱着罐子取水太辛苦。结果这个老先生是个高人,说了一句
3、:“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鄙视了子贡。大家知道“心机”“心机姨”的说法,所以“机”在汉语中也有狡黠的贬义。而“器”在古代是被轻视的。易经 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才高级,器都是上不了台面的。儒家有种说法“君子不器”,意思是咱 们君子/贵族是不搞那些低级的、工匠搞的事情的。1856年左右,英国传教士将machine翻译成“机器”,汉语中才有了“机器”的说法。显然,“机器”一词的意思,随着真实机器的进化不断地变化。一个关键的变化是,机器从古代的手工操作的工具, 变成了现在非手工操作的工具,尤其是最近几十年出现了自动化工具和智能机器。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机
4、器开始跨越无机有机、生命-非生命的界限。古代机器主要是无机物的,石头的、铁的、 玻璃的,也有一些木头的,木头是有机物,后来橡胶、塑料、合成纤维制造的机器越来越多,这些也属于有机物。最近 出现了一些安装在生物体中的机器,比方心脏起搏器,也就是说,机器正在跨越有生命界限。马克思是研究机器的大师。他认为,所有兴旺机器都是由3个本质上不同局部组成:发动机、传动机、工作机(工 具机)。不过马克思时代距今快200年了,机器形态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计算机和机器人中增加了控制机, 即计算机控制系统。此外,人们还在隐喻的意义上使用“机器”一词,比方国家机器、社会机器,这是把国家、社会类比成精密运转的机
5、器。技术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有个“巨机器”的概念,用来说明现代社会带有某种机器属性。巨机器就是大机器,最早 是建造金字塔的国王创造的,包括破坏性的军事机器和建设性的劳动机器。巨机器组织大量人财物力来完成某项浩大工 程,如建金字塔、修长城。我们还常常说军队是机器,意思是军队要令行禁止,说某个公司是机器,意思是效率很高但没有人情味。从这个 意义上说,今天“机器”这个词还是有某种贬义,与“人性”这个词多少有些相对。人看机器既然机器的历史久远,人与机器的关系当然也历史久远。但是,“机器问题”成为思想家认真讨论的话题,却是现代 以来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情。1829年,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提出,19世纪2
6、0年代英国进入“机器时代:既然时代成了机器时代,社会成了 机器社会,人机关系就应该成为思想家思考的核心问题。一始,西方思想家对机器的态度就是爱恨交加的。我们可以举机械钟表为例。一些人认为,机械钟表的创造极大改变了社会生活。有了机械钟表,时间就标准化了,社会活动比方上班下班变 得很精确。以前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都是大概的。有了机械钟表,才有了所谓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现在已 经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因此,机械钟表的出现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科技进步,有正面促进作用。另外一些人关注的重点是:机械钟表使得人类受到时间的束缚。时间就是金钱,每个人都要像钟表一样精确。尤 其对于劳动人民,钟表时间背后
7、的纪律,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紧张:“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死,就是 忙着活”这是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机器基本上是轻视的,斥之为“奇技淫巧”。很多人认为,对机器的轻视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开展。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给乾隆皇帝送了几百箱礼物,其中有英国最新创造的蒸汽机、织布机等,结果 中国人不感兴趣。1816年,英国使团再次访问,就不带什么机器和科学仪器了。思想家态度如此,普通老百姓更是觉得现代机器太过复杂,难于理解,因而容易产生抵触、拒绝甚至破坏的举动。1811年至1813年间,一些英国工人觉得机器让他们失业,于是就组织起来破坏工厂的机器
8、,这些人就被称为卢 德主义者。后来卢德主义就被用来指称在老百姓当中流行的、激进的反对机器、反对科技的思想。马克思批评了卢德主义者,认为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机器,而在于“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资产阶级掌握 了机器,用它来压迫无产阶级。如果仔细想一想,即使是在智能机器、智能平台的新时代,马克思的分析也并不过时。可能有人会觉得,都21世纪了,卢德主义者应该很少了。这种想法不对,实际上,卢德主义者还是挺多的,1990 年,还有人提出了走向新卢德主义宣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家应该感受到极端反对机器、反对科技的人还是不 少的。人机关系人与机器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看法不少,常见的有三种:“友好论”
9、、“敌对论”和“协同论”。“友好论”认为,机器有益人类生存,人类也要保护机器,大家相亲相爱。“敌对论”认为,机器危害人类生存,人类要提防机器,人机是对抗关系。显然,友好论者解释不了:机器人正在挤掉我们的工作,怎么还能说相亲相爱呢?而敌对论者也做不到:干脆不 用机器了,干脆回到原始社会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协同论”,认为人与机器是协同进化的,和生物圈中的不同物种一样,在相互适应、相互影 响中共同向前开展。我认为,人机协同进化论很有道理,但这是一种“上帝视角”或“宇宙视角”,站在非常超脱的位置看人 机关系。因此,我对协同论并不完全赞同。为什么?如果人与机器必然是协同进化的,但是协同进化的最终结
10、果也可能是人类灭绝。换言之,按照协同论思 想行动,并不能保证人族的利益。因此,我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是人类视角,也就是说应该思考:在人机协同进化 中,人类应该如何选择应对方案,以确保人族福祉。从某种意义上说,AI出现让人类面对渐无知之幕,即不知道人机协同进化的最终结果而要做出选择。政治哲学 中讲的“无知之幕”,粗略说是有关国家如何建构的: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建成一个国家,结束人与人之间野蛮暴力状态, 但是每个人都不知道在建成国家后自己将处于哪一个阶层、哪一种角色,在这种对未来无知状态中来讨论应该如何安排 新国家的社会制度。你想,你可能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你会不会考虑给穷人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救
11、济措施?肯定 会。我所谓的“新无知之幕”是一个隐喻:我们要在盲人摸象中应对未来,要与拟主体、能力超强的AI共同的生活。“新无知之幕”可能不管是在AI语境中,还是在其他新科技比方人类增强等语境中,我们也要面对。因此,不管结 果如何,我支持对新科技开展想方设法进行控制,不能任由它随意开展,这是我所谓“技术控制论”的主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看起来另类,但实际上我比拟赞同的观点,即我所称的“赛博格论”,即:人与机器并不是二元 对立的,随着赛博格的出现,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会逐渐模糊甚至消解,届时人与机器的关系就成为赛博格与赛博格的 关系问题。历史上,就有极端思想家认为人是机器。比方说,心脏就是提供动力的
12、锅炉或水泵,肺是通风的风箱,血管是身 体中的管道。有个哲学家朱利安拉美特利就写了本书,名字就是人是机器。控制论先驱诺伯特维纳比拟机器与人 的神经系统,认为两者有相似性:它们都是在过去已经做出的决定的基础上来做决定的装置。最近,脑机接口技术飞速开展,人今后脑袋后面可能有接口通计算机,而机器人飞速开展,机器人今后会越来越 像人。继续开展下去,一百年后还如何坚持人与机器二分的传统观点呢?我觉得不能。按照拉图尔的观点,大家都是网 络中的行勤者,包括各种人类、赛博格,也包括机器、动物、植物等非人类,都是平等的、对话的、协商的关系。按照科幻电影终结者的想象,假设一百年后“天网”下令灭绝人类,一个前提性的问
13、题就是:它得搞清楚哪些是 人,而哪些是机器。显然,这个问题是没有方法完全精确回答的。人面兽心的人是不是人,装上心脏起搏器的人是不是 人,安装了机器手臂的人是不是人,日本漫画攻壳机动队的女主角除了大脑以外身体其他局部都是机器,她还是不 是人,电影黑客帝国里面脑机接口的人还是不是人?在赛博格社会中,还能区分人与机器?不能。人是什么?几千年来哲学家都没有说清楚,电影终结者中的“天 网”也不可能搞清楚。为什么?在我看来,人就是不确定性本身。人机之分,人机之防,背后有强烈的价值观支撑,即:人不是机器,人不能被当作机器对待。机器人不断开展之 后,问题不仅是人不能被当作机器对待,而且是机器人也不能被当作机器
14、对待。对不对?现在已经有人在讲机器人的权 利了。技术控制的选择论有些人可能说,如果协同进化的结果是人类灭绝,为什么不安然接受呢? “上帝让我死,我死好了。”这是典型的消 极宿命论的观点。对此我无法接受。这种观点倾向于技术哲学上所谓的“技术自主性”的立场,也就是说,技术虽然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但它具有某种拟 人的自主性,并非完全听命于人类的。技术是否有自主性?争议极大。一般说来,可以将各种观点主要划分为两类,即技术的工具论和技术的实体论。技术工具论认为,技术仅仅是一种工具,本身没有善恶,所谓技术的善恶是使用它的人的善恶。比方说,一把菜 刀,你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菜刀杀人了,你不能怪菜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器 人类 控制 新科技 发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