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摘要: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由于人才培育目标缺乏特色、培育方案不具应用性、培育方法单一及实践教学师资稀缺等因素,导致所培育的人才质量不高。为此,可以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人才采纳产学研合作协同模式进行培育,即通过产业、学校及探讨机构进行一体化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相关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等措施,有效配置企业、学校及探讨机构的资源,实现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实力的高素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工商管理专业是一般高等院校设立的一级学
2、科,其下设 10 个二级学科,以满意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该学科具有极强的应用性,高校通过开设该学科,将一批批高校生培育成洞悉市场状况、熟识企业经济活动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人才的培育模式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人才培育模式是针对专业培育目标及用人单位需求,使人才达到肯定专业水平而采纳的方法及特定的教学模式。不少学者对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供应了建设性的看法。赵明丽等(2007)基于国内外工商管理类高等院校的专业培育、课程数量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创新性地提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1高向丽(2011)从社会的人才需求模式和人才培育模式动身,对当前地方本科
3、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目前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当前的课程教学理论性很强,应用性较弱。2李向明(2012)在考虑学科、学生、社会需求三个方面的要求后,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新战略。3张有绪(2015)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育重点在于专业化培育,基于此观点提出现有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目标定位、培育方案及培育方法存在不足之处,应当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动身,建立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化培育模式。4张琪(2016)提出采纳校企合作方式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注意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育,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5李福生等(2016)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育存在问题,从课程设置、理论教
4、学模式、实践课程及学生素养评价体系四大方面进行探讨,并且指出这是我国本科院校的一个通病,须要进行人才培育模式变革才能变更这一现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求。6应用型人才介于高端人才及高职型人才之间,是一种能随时投入市场,为企业服务的一类高端技术人才。但是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育的目标,既不同于 985、211 为代表的高端院校,也不同于专科院校,须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来进行专业培育,从而提高学生竞争力。一、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的目标及现状(一)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引用型人才培育目标定位地方本科院校的目标定位不同于高职教化的专职教化,也不同于重点高校的精英教化,其主要是培育应
5、用型高级专业人才。7故培育目标定位有所不同,详细内容包括:1要与地方发展产业相适应。工商管理专业本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而产生的学科,跟经济发展密不行分。且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招生来源主要是地方生源,其毕业去向也大多会留在学校所在地。因此,只有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适应,才能实现高校生源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2要注意专业技能的训练。学校在传授学生工商管理专业学问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技能,培育学生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力。3加强综合素养的培育。综合素养培育始终是全部高校的培育目标。高校应注意对学生的抗压实力、协调实力及组织实力等的培育,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营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
6、境,从而得以奉献个人价值和实现个人及组织目标。(二)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的现状1、课程模块大致相同。主要包括通识教化课程、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实训课程及毕业论文等模块,且必修课程所占学分比重约达到75%,选修课程所占学分比重约达到 20%,而毕业论文及实践所占学分比重 5%左右。2核心课程各有偏重。主要依据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来确定,如某些院校在会计学方面有优势,那么核心课程会比较偏重于会计学,而有些院校因为在市场营销方面教学及科研力气比较雄厚,相应地核心课程就会偏重于市场营销。3实践课程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在地方本科教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
7、模式,且各地方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实践课程。4从教学模式来看,各地方院校主要采纳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少有网络教学等其他方式。上课方式也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学习实力较差。二、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随着地方本科院校对自身定位的明确,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育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取得了肯定的成果,并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支持,然而仍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一)培育目标缺乏特色培育目标是人才培育的核心,也是影响培育方法和培育模式的主要因素。各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目标定位都相差无几,脱离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导致培育的人才脱离市场经济的需求,学生不能将
8、所学学问和就业岗位很好地结合,从而所培育的人才在理论探讨方面不如重点高校的学生,而实践运用实力又逊色于职高学生。(二)培育方案不具有应用性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方案不具有应用性,主要是由于培育目标不具特色所导致的。第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突出应用性,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会对相近的学科采纳同一课程教学,没有针对性地结合职业发展进行去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其次,还是存在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对工商管理理论教学有所偏重的现象,忽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学问没有有机结合,不利于学生将来就业。第三,虽然有些地方本科院校重视对学生实践实力的培育,但是由于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脱
9、节,虽然形式上是理论和实践并举,但是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第四,有些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使得学生的社会实践、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都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让学生实践的目的。(三)培育方法单一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对工商管理学生的人才培育方法还是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蓝本。选用的教材也大多没有新意,基本上都是借鉴官方指南或者名家之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课堂教学是老师讲授为主,不利于学生的思索实力和创新实力的培育及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虽然大部分地方院校都设有工商管理二级学科的专业模拟试验室,但是在进行模拟实训时,其环境模拟、业务操作等,与真实的企业运作相去甚
10、远,很难达到模拟效果。(四)实践教学师资力气不足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过程中,也比较注意实践技能的培育,但由于大多数老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及探讨工作,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育力不从心。为强化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师资力气,地方本科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状况适当引进或培训的方式,以弥补实践教学师资力气的不足。三、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探究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是一种新兴的教化模式,国内外众多学者众说纷纭。王卫(2010)提出可以采纳班导师制和团队教学的教学方法,在本科阶段给每个班配备专业导师,帮助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及早培育学生的专业实力;运用团队教学,丰富了课程内容,提高了
11、学生思辨实力。7李红英等(2010)提出3+1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育模式,从平台、方向、课程三高校习阶段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8。Ankrah等(2013)则是通过案例分析高校科研育人活动的动机,发觉高校和企业两者的动机一样,即以科研育人活动组织个体利益为重,寻求稳定长期合作。并且发觉中介机构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刘学忠(2017)提出协同育人模式,以提高人才培育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为重点,以完善保障条件为支撑,促进竞赛活动与教学科研活动、校企校地合作共建紧密结合,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实力的高素养应用型人才。10综合以上学术界已提出的工商管理人才培育模式,及结合地
12、方本科院校的实际状况,笔者认为,可以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人才采纳产学研合作协同模式进行培育,即通过产业、学校及探讨机构进行一体化合作,实现三方资源的有效配置。(一)搭建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平台。首要问题是地方本科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三方需达成一样。三方作为同级别主体,在商榷的过程中可能因各方面的因素而导致合作失败。若能有政府作为第三方来促成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平台的搭建,则合作几率大大提高。缘由如下:其一,当政府成为引导者时,会引起各方重视并权衡参加合作的利弊,做出慎重确定。其二,政府作为搭建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平台的主动促成者,能给各方带来平安感,让各方觉得该合作具有肯定保障,可以
13、调动各方参加主动性。其三,政府作为公信力最强的组织,其参加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平台的搭建,对产学研三方具有威慑及监督作用,在肯定程度上能保障该人才培育模式高效有序运行。(二)完善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相关制度规定。为保证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模式长期良好发展,须要出台相关制度规定。首先,要明确好三方的权利及义务,使得三方能各司其职,以避开出现权责混淆不清的状况。其次,对详细事项进行明确规定,如,教学安排的制定、课程数量、课程开设门类刚好间,实现其长期发展。最终,设定好预期的人才培育目标,以检验该模式人才培育质量,以避开各方懈怠育人职责。(三)建立教学质量监控队伍。有制度无监督,制度则形同虚设。因此,须要以教化部门为主导,三方共同参加共同组建一支教学质量检查小组。其任务主要是分别对三方的教学安排落实状况、教学任务完成状况等进行督查,以及采集学生意愿,从而推断该人才模式的适用性,并将上述状况反馈至三方机构,以尽快落实调整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作者:陈友余 刘纯霞 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