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韵四路(民兴四路至二仙桥北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仙韵四路(民兴四路至二仙桥北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序言11.1 工程概况11.2 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1. 1勘察目的11.2 .2勘察任务要求11.3 勘察工作依据11.4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11.5 勘察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布置11.6 勘察作业时间及完成工作量2地理、交通及气象水文条件22. 1场地地理及交通22.2气象水文条件2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3.1区域地质构造及特征稳定性23. 2地形地貌33. 3地层岩性33. 3.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33. 3.2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Q与33. 4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3.1室内土工试验33.1 4. 2重型击实试验4.3标准贯入试验(N) 43.2 . 4胀缩试验43.3 场地水
2、文地质条件53. 5. 1地表水特征53. 5. 2地下水特征53.6水、土腐蚀性评价56. 1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53. 6. 2 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53.7不良地质作用、不利埋藏物及特殊性岩土评价57. 1不良地质作用53. 7. 2不利埋藏物57. 3特殊性岩土54场地及地基地震效应63.1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64. 2建筑场地类别64. 3建筑抗震地段64. 4场地液化评价64. 5软土宸陷评价65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61. 1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65. 2地基均匀性评价66. 3地基土评价67. 4场地软土分布及其对路基影响评价68. 5道路及管道工程地质条件评价69. 6
3、路基干湿类型710. 7道路沿线工程基础持力层的选择76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77与施工有关的其它岩土工程相关问题77. 1工程降水77.1 2沟槽开挖77.3 膨胀土地区路基设计和施工应考前须知77.4 施工验槽88结论与建议88. 1结论8仙的四路(民兴四路至二仙桥北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工程8.1 4施工验槽沟槽开挖及基础施工时,应及时通知我院和有关单位进行施工验槽,核对勘察资料,针对现场 施工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施工中的地质问题。8结论与建议结论(1)本次勘察采用了工程地质调查、工程测量、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多种勘察方法和手 段,查明了线路内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主
4、要工程地质问题。到达了勘察技术、市政 工程现行的规范规程要求。通过施工图审查后方可作为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的地质依据。(2)勘察区域内地质构造较简单,区域稳定性良好,道路沿线地段内无不良地质作用,无滑坡、 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断层。场地现状整体稳定,区域稳定性良好,适宜本工程工程建 设。(3)勘察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 计特征周期0.45s,场地土属中硬土,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路基及管道主要受力层深度范围内分 布有杂填土,但在基础施工期间应将其挖除,故拟建场地按建筑抗震一般地段考虑。(4)场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勘察期
5、间场地内未见地表水,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拟 建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 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5)路基土干湿类型为潮湿。8.2 建议(1)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8-1。表8T各地基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岩土名称重度 Y (kN/m1)承载力 特征值 % (kPa)压缩 模量E.(MPa)抗剪强度指标临时边坡坡率允许 值粘聚力 标准值 CJkPa)内摩擦角 标准值 M (度)杂填土18.0/551:1.75素填土18. 5803. 510121:1.75黏土20.0210865 (2
6、5)151:1.75备注:括号中参数用于基坑支护设计使用。(2)道路工程:在设计路面下仍为杂填土时,应进行换填处理,换填深度由设计确定,并以符 合回填标准的填料分层碾压夯实处理的路基士作为路基持力层:路基土为素填土路段,应进行碾压 和夯实,或将路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并分层回填压实,以处理的路基土作为路基持力层:假设采用黏土 作为路基持力层,应对路床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膨胀土进行超挖换填(换填深度由设计确定),或采 取土质改良等措施。(3)管道工程:预计埋深约设计路面下4.0m,当拟建管道设计标高以下为黏土时,可直接用 作管道基础持力层,施工时应防止长时间暴晒及受水浸泡;假设为素填土,应进行夯实处理,以
7、处理 后的地基土作为管道基础持力层:假设为杂填土,那么应进行换填处理,以符合回填标准的填料分层碾 压夯实处理的地基土作为管道基础持力层。对高压、易燃、易爆管道及其支架基础的设计,应采取 防止地基土不均匀胀缩变形可能造成危害的地基处理措施。管道施工宜采用分段快速作业法。管道 敷设完成后,应及时回填、加盖或封面。(4)在路基土方开挖和回填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地表水及地下水进行疏干。对于场地中的上层滞 水,可采取明排水和集水井方式进行处理。(5)道路施工建议尽量避开雨季。(6)路基开挖后不宜长期暴晒,并应防止对土体的人为扰动,以免降低其地基强度。施工结束 后应按规定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及数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8、。(7)路基应采取严格压实措施外,建议进行沉降观测,管线等宜考虑不均匀沉降对后期使用可 能造成的拉裂错位等影响。(8)应加强地基验槽工作,在路基施工时会同业主、质检、设计、监理、施工和勘察等有关单 位共同验槽,对地质异常现象或不可判定地质因素应进行及时、准确处理。(9)路基或沟槽开挖时将形成临时性边坡,应采取适当放坡及坑壁支挡措施(如放坡+网喷)。(10)加强环境保护,保护和改善作业现场的环境,控制现场和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固体 废弃物、噪声、振动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保证人们身体健康、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证施工顺 利进行。(11)本报告经审查合格后方可作为基础设计、施工图设计之依据仙的四路
9、(民兴四路至二仙桥北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工程附件1:照片岩芯照片场地照片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附件2:勘探点信息一览表钻孔编号X (m)Y (m)H (m)钻孔深度(m)备注ZK125620. 25421938. 566507. 9611.50ZK225588.61421936. 050507. 789. 20ZK325590. 15721964. 840508. 109. 50ZK425558.31421962. 267507. 9811.40ZK525559. 95021991. 106508. 169. 50ZK625528. 06121988.415508.069.40ZK725529.
10、82022017. 369507. 9511.30ZK825497.78522014. 573508. 099. 50ZK925499. 69322043. 749508.149. 50ZK1025467.48822040. 782508. 0111.30ZK1125469. 39822070. 052508. 129. 50ZK1225437. 25222066.918508. 249. 50ZK1325439. 48322095. 850508.2411.50ZK1425409. 52022093. 420508. 339. 80仙的四路(民兴四路至二仙桥北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工程附件3
11、:岩土工程勘察外业工作记录登记一览表附件4:成都市建设工程勘察现场作业报告附件5:检测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8.2建议附件及附图(附件)1照片2张2勘探点信息一览表1份3岩土工程勘察外业工作记录登记一览表1份4成都市建设工程勘察现场作业报告表1份5检测报告1份(附图)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2张2工程地质剖面图1张3钻孔柱状图4张8仙的四路(民兴四路至二仙桥北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工程1序言1.1 工程概况成都成华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拟建的仙韵四路(民兴四路至二仙桥北路段)市政道路建 设工程工程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拟建场地周边路网兴旺,交通便利。本次拟新建的道路等级属支路, 路面面层预计为沥青混凝土
12、,设计总长为350.518m,设计路面宽度30m,道路起止桩号K0+000- K0+350.518,设计路面标高506. 832508. 3840m,勘察期间未收集到配套管网相关资料,预计管道 埋深路基设计标高下约胸,预计管材为混凝土。本工程由四川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进行 设计。受业主委托,我司承当该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1.2 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勘察目的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的相关技术要求及设计提供的相关资料,在充分掌 握已有地质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工程钻探、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等多种 勘察手段,查明道路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对沿线各地段
13、路基稳定性及场地内的各岩土 层性质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物理力学参数,为道路及管道设计提供地质依据1. 2. 2勘察任务要求(1)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2)查明沿线地段的地质构造、岩土的类型、性质及其分布,基岩风化层厚度及风化破碎程度:(3)查明沿线各地段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土基干湿类型所需参数;(4)杳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层结构,均匀性,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路基下卧软弱地层和坚硬地 层的分布,对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进行分析评价:(5)查明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6)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下水类型、埋藏情况及季节变化幅度,论
14、证地表水、地下水对路基稳 定性的影响:(7)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分布:(8)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9)对场地地基土作岩土工程评价,对地基基础提出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10)未尽事宜按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市政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规范(CJJ56-2012)及相关规范要求执行。1. 3勘察工作依据(1)国家规范规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016年版);士工试
15、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岩土工程勘察平安标准(GB50585-2019);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版)。(2)行业规范规程: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o(3)地方规范规程及其他要求: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T50
16、26-2001)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我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质量管理的通知(成 建委2014 427 号)1. 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根据拟建道路具体特点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第3.0. 1 条,该道路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支路),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为二 级,综合划分本市政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1. 5勘察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布置本次勘察根据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及技术要求,并遵循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按照综合评价 的方法和原那么布置工作量。仙韵四路(民兴四路至二仙桥北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工程(1)勘察放线以业主提供的建筑
17、物总平面布置图及相关规程、规范为依据,采用GPS进行钻孔 测放,由业主提供控制点(A: X=22673. 490, Y=26576. 624; B:X=22669. 905, Y=25840. 003)与勘探 点相关关系测放。坐标系采用成都独立坐标系,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勘探点地面高程以控制 点高程B(H=512.01m)为基准点测得,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2)我院沿拟建道路边线交错布置勘探孔14个,其中控制性钻孔5个,一般性钻孔9个,均 为全断面取芯钻孔。钻孔间距为21. 6231. 15m,钻孔深度9. 211. 5m。勘探点深度及间距均满足 规范要求。(3)采用XY700型钻机
18、对土层采用管钻冲击钻进及全断面取芯钻进,判别各土层的厚度、颜 色、状态、成份、结核、包裹体等,并在预定层位作标准货入试验及取土样试验:(4)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N):时场地内黏土进行标准贯入原位测试,确定其力学性质。(5)室内试验:对所采集的土试样,进行室内物理、力学指标测试(包括:常规物理性质试 验、剪切试验、压缩试验、击实试验和膨胀试验等),对采集的水试样和土试样分别进行水质简分 析试验和土的易溶盐腐蚀性分析试验,结合试验成果判定场地地下水及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1. 6勘察作业时间及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野外工作时间为2020年4月4日4月6日,共完成勘探点14个,受场地条件限制, 局部
19、钻孔孔位略有移动。实际完成工作量详见表1-2。表1-2实际完成工作量一览表工作工程工作内容单位数量放孔测放勘探点个14钻探全断面取芯(XY700型)m/孔142.4/14取样 测试标准贯入试验(N)次6原状土样件15扰动土样件0击实试验件2土壤腐蚀性分析件2水质简分析件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场地地理、交通及气象水文条件1.1 场地地理及交通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拟建道路起点为规划道路,终点位置与既有道路(蜀龙路)连接, 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具体场地位置详见图2-1。图2T场地地理位置示意图2. 2气象水文条件成都市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降水主要源于太平洋东南季风,次为印度洋西南季风。(1)气温:
20、年平均气温16. 2,极端最高气温39. 7,极端最低气温一5. 9,昼夜温差最大 12c左右;(2)降水:多年平均为9”. 0mm, 12、1、2月旱季降水量占3%左右,7、8、9月雨季降水量 占 6070%,日最大时降水量 207. 5mm (1981-07-12),最大时降水量 28. 10mm (1981-07-13, 12T3 时),最大积雪厚度40mm:(3)蒸发量:970.4-1139. 3mm,多年平均 1020. 5mm;(4)相对湿度:多年平均值82%:(5)风向、风速:多年平均风速1.35m/s,最大风速14.8m/s(NE向);瞬时最大风速27. 4m/s (1961-
21、6-2),主导风向NE向,出现频率11%,风压0.25KN/m2(30年一遇),常年平均风压140kpa, 雪压 0. lKN/m2;(6)日照:年日照数12001300小时,日照最小年份960小时。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3.1区域地质构造及特征稳定性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是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 两构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龙门山滑脱逆冲推复构造带:经青川、都江堰至二郎山,绵亘达500余公里,宽2540公里。 这是个经历了屡次强烈变动的、规模巨大的、结构异常复杂的北东向构造带,如2008年5月12 H,处于
22、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的范围基本一致。呈北东35方向展布,是一西陡东缓受“喜山期” 仙的四路(民兴四路至二仙桥北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工程两侧断裂对冲形成的构造盆地。“喜山运动”以来直处于相而沉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Q) 松散地层,不整合于下覆白垩系(K)地层之上。基岩内发育有蒲江新津、磨盘山等断裂,构造线 均沿北东方向延展。蒲江新津断裂南起蒲江,北过新津后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深约5. 5公里, 向北趋于消失,最后一次大规模活动时间距今约8. 8万年;沿此断裂带的蒲江曾于1734年发生过5 级地震。磨盘山断裂位于成都市区以北,自新都经磨盘山进入成都市
23、区一环路北三段附近。从区域 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磨盘山断层通过地区属不稳定的微活动区:沿此断裂带的新都曾于 1971年发生过3. 4级地震。成都地区在大地构造体系上位于华夏系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和新华夏系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该体 系于印支运动早期已具雏形,印支晚期那么已基本定形,进入喜山期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剧其开展。老第三纪,青藏高原的上升,龙门山和龙泉山随着隆起,但地而高差不大。进入新第三纪差异 运动不明显。早更新世,龙门山急剧抬升,龙泉山随着抬升,,平原西侧坳陷形成,粗碎屑之卵砾石 堆积其间。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龙门山、龙泉山继续抬升,整个平原那么普遍下沉。中更新 世晚期,新构造运
24、动变得剧烈而复杂起来。龙门山、龙泉山加速抬升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主干断裂 继续加强活动,成都坳陷解体,东部边缘构造带和西部边缘构造带上升,局部成为台地,中央坳陷 和边缘构造带的局部地段继续沉降,接受上更新统沉积。最终形成了成都地区现今的构造轮廓和地 貌景观。总体来说,成都地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东侧距龙泉山褶断带约20公里,西侧距龙门山褶 断带约50公里,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强烈地震,2008年5月12日, 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成都市区虽有强烈震感,但根据成都市已有的地震地 质研究成果和场地工程地质总体特征而言,成都平原地质结构稳定,独特的地质构造
25、决定周围的地 震不会对其造成大的破坏,区域稳定性良好。从地壳稳定性来看应属稳定区。场地属稳定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图3-1成都平原位置及构造略图2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成都平原岷江水系HI级阶地。勘察期间场地主要为中车共享城内部道路及 绿化带,地势平坦,拟建道路中线右侧表层覆盖有厚度约20cm混凝土层,而积约3600户。本次勘 察测得各勘探孔孔口绝对高程介于507. 777-508. 334m之间,最大高差约为0. 557m。3. 3地层岩性经钻探揭露,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层结构简单,构成场地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J) 和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一)的黏土。各岩土层基本特
26、征由上至下分述如下:3. 3.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1)杂填土:色朵,稍湿,松散。主要由粘性土及砖、混凝土等建筑垃圾组成。场地内局部钻 孔分布,层厚0.82. 2m。(2)素填土:褐灰色、灰黑色,稍湿湿,稍密,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夹少量植物根茎。堆填 时间大于10年,有一定固结度,场地内绝大局部钻孔分布,层厚0. 803. 3nu3. 3.2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Qiq皿)黏土:褐黄色为主,硬塑,切面有光泽,无摇振反响,韧性高,干强度高由黏土矿物组成, 含铁、锌质氧化物及其结核,局部夹少量钙质结核,裂隙发育,裂隙中充填灰白色黏土矿物,具胀 缩性。场地内钻孔均有分布,木次勘察未揭穿
27、该层。3. 4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3. 4.1室内土工试验为综合评价场地岩土层的工程性质,本次勘察共取12件原状土样(6件素填土,6件黏土)进 行室内试验,以便准确的定名并获得其岩上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并对上工试验成果按岩上工程 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第14. 2节有关要求进行统计分析;其试验结果详见表37。表3-1黏土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3土 名统 计 值含 水 母W%密 度Pg/cm比 重 G,孔 隙 比e液 限Wl.%塑 限 时%犁 性 指 数Ir液 性 指 数 L.氏 缩 系 数MP;1氏 缩 模 a匕 MP.内 聚 力C kP.内 摩 擦 角 6仙的四路
28、(民兴四路至二仙桥北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工程素 填 试样数666666666666最大值28. 11.902. 730.91335.222.014.40.510.4855.0630.015.5最小值25.91.802. 720.81834.620.812.80. 300. 3763. 9219.012.9平均值26.91.842. 730.88135.021.413.60.410.4164.5625.814.0标准差0. 8860. 0310.0050.0310. 2350.1810. 6320.0770. 0110. 4213.7640.87160. 0330.0190.0020.0390
29、.0070.0230. 0470. 1890. 1050. 0920. 1460. 062标准值/ /22.713.2钻 试样数999999999999最大值25.02. 022. 760. 72511. 121.520. 10.210. 2589. 3382.018.0最小值21.71.952. 750.67039.020.417.50. 050. 1806.6955.014.9平均值23.31.992. 750.71039.621.018.60. 130.2128. 1670.816.9标准差1.0260. 0220. 0050. 0210. 6950.3410.8180.0550. 02
30、40. 8358. 0280.96860. 0140.0110. 0020. 0290.0180.0160. 0440. 4390. 1140.1020. 1130.057标准值/65.716.23. 4. 2重型击实试验为满足道路路基设计和施工要求,本次取2组素填土进行重型击实试验,其统计数据见表3-2.表3-2击实试验统计表岩土名称工程最优含水量(先)最大干密度(g/cmJ)素填土试样数22最大值17.21.77最小值16. 11.75平均值16. 71.76建议在道路施工时,进一步对各类填土材料作重型击实试验,测定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量, 以便确定最正确铺土厚度及碾压遍数。3. 4. 3
31、标准贯入试验(N)本次勘察共作6次标准贯入试验,统计结果见表3-3。表3-3标准贯入(N)试验结果计指标 土类名於频数最大值 (击/30cm)最小值 (击/30cm)平均值 (击/30cm)标准差(。)变异系数(6 )标准值 (击/30cm)黏土6131011.51. 0490. 09110.63. 4. 4胀缩试验根据勘察场地地形、地貌及附近资料,野外初步判定场地内黏土可具膨胀性,故采取6件土样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进行室内膨胀土试验,以评价其胀缩性,试验结果见表3-4。表3-4膨胀土试验成果表、吼1担堂值 土层名称自由膨胀率 8ef (%)50kPa下膨胀率6 epi (%)膨胀力Pe (kPa
32、)收缩系数 X s黏土样本数9999最大值570.452.50. 46最小值420.040.80. 38平均位48.80.244.90.41标准差4.7110. 1174. 3200. 026变异系数0. 0970. 5530. 0960. 064标准值/据土工试验成果,本场地黏土自由膨胀率为42%57%,平均值大于40乐小于65%根据膨 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 50112-2013)第条判断,本场地黏土具弱膨胀潜势。据成都 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第10. 1.2条,成都地区膨胀土的湿度系数中w 取0.89,大气影响深度影为3m,大气影响急剧深度为1.
33、35m。按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 50112-2013)第5. 2. 7条确定膨胀土地基变形量按胀缩变形量计算,根据5. 2.14条按胀缩变形公式 计算:Scs - Wes( cpi+Li ()hji-l选取ZK3、ZK6、ZK11进行计算,计算成果见表3-5。表3-5膨胀上地基的胀缩变形量计算表土层钻孔编号计算深度(m湿度系数地基分级变形量Sc (mm)黏土ZK23.00. 8918. 94ZK73.00. 8922. 20ZK1!3.00. 8920. 00注:计算深度从设计路面起算。根据计算出的地基张缩变形量,结合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综合判 定膨胀土
34、地基的胀缩等级为I级。仙的四路(民兴四路至二仙桥北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工程3.5场地水文地质条件3. 5.1地表水特征勘察期间,场地内未见地表水。3. 5. 2地下水特征本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人工填土及黏土层中的上层滞水。该层地下水埋藏较浅,水量一般 较小,水位无规律,无统一自由水面,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通过地表蒸发或下渗方式排泄。在本 次勘察期间处于平水期,勘察期间实测水位埋深2. 63. 5m,水位高程504. 227505. 637m,其水量 变化受季节影响较大,丰水期水量可能增大。据收集附近水文地质费料,场地历年最高地下水水位 标高按路面设计标高以下3. 0m考虑。3. 6水、土腐
35、蚀性评价3. 6.1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通过对场地内ZK2、ZK13钻孔所采取的2件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试验,判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 土和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腐蚀性,其分析评价详见表3-60表3-6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分析评价表工程腐蚀介质实测值评价 标准腐蚀 等级备注结 论按环 境类 型水对混凝土结构 的腐蚀性SO/-Cmg/L)52.4 108.2300微环境类型 为n类微Mg2 (mg/L)16. 8-22. 12000微Nir(mg/L)/500微总矿化度271. 5324. 66.5微B (弱透水土层)微侵蚀性C()212.415微B (弱透水土层)微/水对钢筋混凝土 结构中钢筋的腐
36、蚀性Cl (mg/L)23. 4-33. 4100微干湿交替微根据表3-6判定结果可知:场地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 有微腐蚀性。岩土工程勘察报告6. 2 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本次勘察采取土样2件,做土腐蚀性分析试验,结果详见土腐蚀性检测报告,其分析评价详见表3-7,表3-7 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分析评价表工程腐蚀介质实测值评价 标准蚀级 腐等备注结论按环境 类型土对混凝土结构 的腐蚀性SO? (mg/Kg)101.8 126.5450微环境类型为11类微Mg2, (mg/Kg)5.0微B (弱透水土层)微/土对钢筋混凝土 结构中钢筋的腐 蚀性Cl (mg/kg
37、)38. 3540. 60400微A微根据表3-7判定结果可知:场地上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3.7不良地质作用、不利埋藏物及特殊性岩土评价3. 7.1不良地质作用依据我院对场地周边进行的地质调查及勘探孔所反映的地质情况说明,场地无活动断裂、滑坡、 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及地面沉降等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4. 7. 2不利埋藏物依据我院对场地周边进行的地质调查及勘探孔所反映的情况说明,勘察期间未发现埋藏的河道、 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5. 7. 3特殊性岩土根据勘察钻孔揭露情况,本工程除人工填土及场地内黏土外,未发现特殊性岩土。人工
38、填土具 性质差,压缩性高,强度低等特点,作路基时易产生过量沉降。对于杂填土层,一般考虑在道路建 设前清除该层。对于场地分布的膨胀性黏土,具弱膨胀潜势,胀缩等级为I级,不能直接作为路基 持力层或未经处理直接作为填方路基的问填填料。仙的四路(民兴四路至二仙桥北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工程4场地及地基地震效应4.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综合建筑抗宸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016年版)和中国地宸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15),成都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标准II类场地地震动 峰值加速度值为0. 10g,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反响谱特征周期为0. 45s。4.
39、2建筑场地类别该场地土层为多层土,主要包括人工填土和黏土,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值经估算约为250m/s 265m/s,场地土属中硬土,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25. 0m。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016年版)、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综合判定本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4. 3建筑抗震地段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2016年版)4. 1. 1条中表4. 1. 1 “有利、一般、 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原那么,本场地路基主要受力层深度范围内局局部布有杂填土,但在基础施 工期间应将其挖除,故拟建场地可按建筑抗震一般地段考虑。4. 4场
40、地液化评价场地内无液化土层分布,可不考虑液化问题。6. 5软土震陷评价综合钻探成果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5.7. 11条文说明,场地内 未揭见软土,可不考虑震陷影响。5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5.1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场区就区域地壳稳定性来讲,是处于周围地震活动环绕中的地震相对稳定区,对拟建道路影响 小。场区属地震涉及区,不管周围松潘、平武的强震或邻近周边(如汶川映秀)的强震涉及到场区 最高烈度在7度以下,而场区地箧按7度设防,平安度是保证的。经调查并结合钻探知:本场地无防 空洞、沟洪、墓穴、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拟建场地地势平坦,地貌单元属IH级阶地,场
41、地 无断裂、滑移等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性好,适宜道路及管道工程的建设。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地基均匀性评价根据工程地质剖面图显示,场地表层为人工填土,其下黏土层分布连续,层位较稳定,场地整 体属于均匀地基,但应注意局部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7. 3地基土评价(1)杂填土:场地内局部区域分布,结构松散,成份混杂,均匀性差,不能作为路基和管道持 力层。(2)素填土:场地内绝大局部区域分布,主要为黏性土,均匀性差,未经处理不宜直接作为路 基持力层。(3)黏土:场地内连续分布,层位稳定,稳定性好,承载力较高,压缩模量平均值为8. lOMPa, 属中压缩性土;抗剪强度指标:内聚力标准值为65
42、.7kPa,内摩擦角标准值为16.2 ,具一定抗剪 强度;标港贯入锤击数标准值为10. 6击/30cm;具弱膨胀潜势,地基胀缩等级为I级,未经处理不 宜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5. 4场地软土分布及其对路基影响评价经现场走访调查并结合钻探成果,拟建道路场地用地红线内分布的软土主要为杂填土和素填土 其中:杂填土层:主要由砖、混凝土等组成,其结构松散,成份杂乱,在场地内局部区段分布,在路 基施工前应将杂填土层彻底清除,否那么会导致后期道路不均匀沉降、开裂等,影响其正常使用。同 时不能作为路基填料。素填土层: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支护根茎,夹少量建筑垃圾,含杂质较重:,其结构松散,成 份混杂,在场地内局部
43、区段分布,在路基施工用应将表层含杂质较重素填土层彻底清除,对其下部 素填土层进行压实或换填处理,否那么会导致后期道路不均匀沉降、开裂等,影响其正常使用。表层 填土不能作为路基填料,下部填土经重塑后可作为路基填料。5. 5道路及管道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拟建道路沿线地势平坦。根据道路设计标高及现场钻探情况可知,道路施工时主要以挖方为主, 地层层序依次为杂填土、素填土及黏土。评价如下:道路设计标高以卜路基土主要为猫土,局部地段为杂填土及素填土。对路基土为杂填土的区段, 路基施工时应将杂填土清除,并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进行分层压实换填;对路基土为素填土的 区段,应进行碾压和夯实,或将路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并分层回填压实;路基土为黏土地段,不能良 仙的四路(民兴四路至二仙桥北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工程接以黏土作为路基持力层,应对路床i定深度范围内的膨胀土进行超挖换填(换填深度由设计确定), 或采取土质改良等措施。5. 6路基干湿类型根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第节,按路槽底以下80cm深度内的平均 稠度3c进行划分,土的稠度按下式确定:OC= ( 3 - 3 ) / ( 40 - 0) P )式中:3c一一土的平均稠度;3l一100g平衡锥所测土样液限含水量(盼:3 路床80cm深床内的平均含水量(险:3P100g平衡锥所测土样塑限含水量(%)根据土工试验结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