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隔千里兮共明月《水调歌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隔千里兮共明月《水调歌头》.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设计隔千里兮共明月水调歌头隔千里兮共明月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1.一钩新月,如绿牙初生;一轮满月,如全家团圆;月色朦胧,如轻纱覆雪。从 古至今,在月亮这一意象上赋予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又伴随着多少离人 悲戚的思念与惆怅!课前我们一起先来个月字令,你都知道哪些含月字的 古诗词名句呢?师生接龙月字令。(引导学生积累写月的古诗词名句。)老师出示PPT(引导学生在积累特殊意象的诗句时,一并积累它可能渲染的氛围 或者蕴含的情感)(1 )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 )以月寄
2、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3 )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4)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2.我也知道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哪个同学知道 这句出自哪里呢?(由此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水调歌头)(如有学生在积累含月 名句时已经说到此句,就直接导入新课。)二、初读一一见月1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结合注解和自己对
3、文本的理解:你发现了一轮怎样的月?(引导学生从词句中去发现,朗读并解读。)(分小组讨论1)教师示例:我发现了高悬夜空的一轮圆月一一小序中丙辰中秋,何事长向 别时圆”中秋之月形态美。学生补充:我发现了一轮皎洁的圆月一一明月几时有? 一个明字,体现 了月光明亮。起舞弄清影一个影字,足见皓月当空笼罩万物之美。我发现了一轮清冷的月亮一一高处不胜寒,一个寒字,足见月宫之清冷。我发现了一轮心中的月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这些句子让我觉得上阕写月之景都是作者的想象,都是虚写。作者 将自己的心绪渗透于想象之中,其实写的是自己心中之月。我发现一轮流转的月一一“转朱阁,低绮户随
4、时光流转,月亮也在缓缓移动。我发现了一个天涯咫尺的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与子由虽隔 千里,此时此刻却共有一轮明月。2 .男女生轮流朗读全词3 .提问:面对这样一轮皎洁、清冷、流转的明月,作者是否与之有过交流与对话呢?(小组讨论2)教师示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一问月学生补充: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一 一望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一责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叹月三、再读一一“悟情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本应家人欢聚,为何苏轼却举杯问天,唯月相伴呢?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继续研读文本,再读悟情1 .一
5、名学生朗读词前小序,交代了什么?一一时间,事件,缘由。所悟何情?一一对弟弟的思念,继续追问是否只是简单的怀人呢?作者为何用 兼呢?(PPT显示背景资料)2 .女生齐读上片,老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文本3 .面对无限时空,一轮孤月,古人早已产生疑问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曾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而仕途不 顺,又与亲人分隔两地的苏轼也不禁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请问同 学们,这个时候的苏轼他内心是怎样的感受?(迷惘,孤独,苦闷)这一问,是 作者对宇宙,对人生的疑惑。也显露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作者的思考更进一步,向往之情也更深
6、一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 好,当然产生了怎样的念头?(乘风归去)。4 .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 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里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 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苏轼对明月十 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作者乘风而去了吗?为什么?(没有,天 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 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爰, 也写出了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这其实是作者的什么心理?(矛盾,徘徊)05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
7、理变化中,苏轼既向往仙境,又留恋 人间,体现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想回到现实,在消极避世与在地方 为官造福一方百姓的矛盾纠葛中,很显然苏轼选择了后者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 问的肯定。说到底,天上是苏轼的逃避,人间才是他的从容面对。6 .全班再次齐读上片,老师指导阅读,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板书:孤独迷 茫一一矛盾徘徊)7 .男生齐读下片,老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文本。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首先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转低照, 很客观地写了月的移动,时间流转,暗示了什么?(时间很长,夜深甚至夜将逝, 而人却未眠)。由上片的徘徊矛盾很自然的过渡到下片的对月怀人。彻夜未眠,于是诗人便责怨明月:”不应有
8、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 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 为难,给人增添忧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请同学们找出前两句的特殊 之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四组反义词),作者接着马上用两个字把人与月对 立了起来(难全)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人月两圆的美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 的离别而忧伤呢?作者慢慢开始释然。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那么这样的 一种对立在文中是否得以消除?下文中的哪一个字给了我们答案?(共)共字很 好的诠释了人、月融合。末句的但愿人长久
9、,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 的阻隔。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和勉励,他的对象是全天下和他一样的离人, 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最美好的祝愿,祝愿所有的人们长长久久,就算相 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色!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8 .老师指导阅读后全班再次齐读,梳理作者情感变化(板书:抑郁悲愤一一乐 观豁达)四、三读一一“识人1 .老师配乐朗诵范读。2 .学生配乐朗读后交流讨论:自古以来望月坏人的佳作数不胜数,宋代胡仔曾 评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此尽废。请同学们谈一谈苏轼在文 中有哪些高于常人的领悟和境界?(引导学生突破以前对苏轼的平面化认识,结合初读见月、再读悟情”, 走进苏轼的心路历程,再现一个于迷茫、徘徊、矛盾中战胜自我、战胜厄运、超脱 世外又关心国家命运的苏轼。)作者能够悟出人生聚散离合和明月阴晴圆缺一样,自古两难全,既然非人力 所能左右,那我们就该相信既然月有圆时,人定有相聚之日,这一普遍但却深刻的道理。作者本是历经离别之苦,仕途失意之人,却能不拘于个人悲喜,乐观豁达,对 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达自己美好的的祝福,激起千万人情感共鸣,更显其精 神境界的博大与丰富!隔千里兮共明月,忧天下兮看苏轼。五、结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愿大家也能如同苏轼般胸怀坦荡,积极乐观,借着一 轮明月,祝福在坐的大家: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