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读懂新“学段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读懂新“学段要求”.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读懂新“学段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局部内 容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当时是按照“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 目标与内容”编写的。读这些文字,绝大多数是在说“目标”,“内容” 极少极少(内容写在目标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在这方面变化很大,目标是目标,内容是内容,不再混编了。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是从三个方面来编写:一是核心素养内涵, 二是总目标,三是学段要求。核心素养内涵,因为中小学生核心素养 涉及的内涵非常广泛,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就四个 方面(一是文化自信,二是语言运用,三是思维能力,四是审美创
2、造), 课程标准制定者还告诉我们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的关系 也告诉了我们。那9条总目标,与2011年版课标的10条总目标和内 容相比,所有数据化的总目标全部删除。因为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发 生了变化,所以就没有必要把两部课标的“总目标”放一起做比拟研 究了。这9条总目标自然也分为四局部:第1-3条是“立德树人、文 化自信”方面的总目标,第4、5条是“语言运用”方面的总目标, 第6、7条是“思维能力”方面的总目标,第8、9条是“审美创造” 方面的总目标。但,非常有意思的事是,过去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变成了 “学段要求”。那“目标”与“要求”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 这里不用“学段目标”呢?
3、什么是要求?指提出具体的愿望或条件,希望做到和实现。目标 与要求的区别在哪里? “目标”,是人为制定的、通过努力奋斗、在 未来一段时间后可以取得的结果或效果,也就是预期结果或预期效果。 这一解释告诉我们:(1)目标是人为制定的,不是天生就有的,任何 个人、组织都可以制定目标。目标是未来的结果或效果,经过一段时 间后才能实现。目标具有挑战性,不经过努力奋斗就不能到达。(2) 目标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3)目标有很多分类。根据 实现目标所需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期目标、长远目标等。而“目标 要求”就是实现目标的要求,即为了实现目标,应该做哪些事情、怎 么做。如此看来,这次“学段要求”四个
4、字是非常明确地告诉一线老 师,一条一条做好这些事,就能实现9大总目标。读四个学段的“学段要求”及看本世纪三个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 标,比拟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内容有两个,一是学段要求,二是附录。 当然,这两块内容还是有些增删改的,把这些增删改的地方弄明白了 那是必须的。老师都能看明白的,就是原来是五块,现在变成了“识字与写字”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梳理与探究”,这一变化必然带来教 材、教学、评价的共同变化。有人说,接下来的期末语文试卷,也应 该按照这四局部来命题了。这是必须的!第一学段,四块内容,有哪些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呢?1 .读“识字与写字”的4条要求,这是对2011年版第一学段
5、“识 字与写字”6条要求的整合,顺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只增加了三个 字“基本的”。即“能按基本的笔顺规那么用硬笔写字基本的笔顺规那么是什么?除了基本的笔顺规那么还有哪些规那么? 一二年级小学语文教材里有没有基本的笔顺规那么?课程标准的附录 中有没有?教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一定知道,多少学生没有掌握基 本的笔顺规那么,而他们的错误几乎改不掉了。基本的笔顺规那么共7条:先横后竖(十)、先撇后捺(人)、从上 到下(亏)、从左到右(孔)、先外后里(月)、先外后里再封口(日)、 先中间后两边(小)。还有三个方面9条补充规那么:一是带点的字三条规那么,点在正上 及左上先写点(门)、点在右上后写点(犬)、点
6、在里面后写点(瓦)。 二是两面包围结构的字三条规那么,右上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勺); 左上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庆);左下包围结构,先里后外(近)。三 是三面包围结构的字三条规那么,缺口朝上的,先里后外(击);缺口 朝下的,先外后里(内);缺口朝右的,先上后下再左下(区)。现在正在使用的统编版小学语文一二年级教材上没有这些规那么, 新课程标准附录中也没有。建议新教材中应该有,建议新课程标准再 次修订时把这一内容放入附录里。但第二、三学段的“识字与写字”在笔顺上没有要求了,那“补 充的三类9条规那么”什么时候教呢?是教还是不教呢?也就是说第一 学段加上了 “基本的”,更加清楚了,那“补充的笔顺规那
7、么”如果要 教,就应该明确在哪个年段,而学生的笔顺错误,大多就出在“补充 的”9条上了。从新课程标准来看,那“补充的笔顺规那么”看来是被 淡化了。2 .“阅读与鉴赏”增加了 “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这一条,增加的好!这就是说,整本书教学 必须从第一学段开始。而“学习任务群”有专门的第一学段读什么书 的要求,答案就是读图画书!图画书已经被不少老师重视了,但仍然 有很多很多老师没有读过多少图画书。这一点,需要老师自己补课了, 尤其是一二年级的老师。一二年级老师应该带着学生读多少图画书? 学段要求没有说,“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群没有说。美国小学六年读 1404本书,其
8、中图画书总量是1000本;英国小学1-3年级已经没有 英语课本了,他们用图画书作为课本,一周要读11本图画书,一年 500本,两年来是1000本。如果我们认同这一数据,一二年级(现 在不允许纸质考试)的小学生,理应也要读1000本图画书。如果老 师都读不到1000本(按理说应该更多),那这一要求可能就要落空。3 .“表达与交流”是将原来的“写话”与“口语交际”合并了, 9条变4条。最大的变化是把“别人”变成了 “他人”。那“别人” 与“他人”有什么区别?别人,是另外的人,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也是人称代词。他 人,人称代词,别人,与“自己”相对,特指某人。如此解释好像还 看不出多少区别。其实,
9、进一步的思考,你会发现:“他人”是泛指, 而“别人”是泛指也能确指,“别人”在意义上有自指的功能,“他人” 不能自指。如此比照,才知道“别人”换成“他人”更加严谨。4 .“梳理与探究”,并不是把原来“综合性学习”内容移置过来 整合编写的,像第一学段就增加了很多东西。比方第1条,是从“识 字与写字”进行梳理与探究的;第2、3条整合了原来“综合性学习” 的3条要求,但增加了跨学科学习层面的梳理与探究。从增加与修改的地方来看,新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的学段要求高 T,更贴近一二年级儿童实际了。第二学段,四块内容,有哪些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呢?1 .“识字与写字”中增加了 “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
10、“能 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的事物、 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是针对毛笔字说的。增加的两 处,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汉字教学存在着极其严重的问题来说的。看多 少字被乱教,多少字藏着的大文化被教小了、窄了,多少字被教死了, 一个个本身拥有创造力、创新意识的字,被教得毫无价值。总之,汉 字不教活,不活教,是不行的。虽然我国还没有给文字立法(世界上 给文字立法的国家是日本,叫文字活性法,该法要求老师不能把 文字教死),但文字的规范,应有的意义,不能乱来。2 .“阅读与鉴赏”增加了三处“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乐 于与他人讨论交
11、流”“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 提供自己的阅读感受现在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有专门教批注单元了,这个基本的阅 读方法,过去没有写入课标,现在写入,不能不重视了。2011年语 文课程标准出现17次“讨论”,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出现27次“讨 论”。让讨论全方位地走入课程标准,走入教材,走入课堂,这是必 须要重视的事了。查阅古今中外所有教育论著,“讨论”最早出现在学记中,但世界上将“讨论”上升为“讨论教学法”的却是美国, 而把“讨论”运用到课堂到达极致的是芬兰,芬兰的每门学科,几乎 每节课都少不了 “讨论”。这一点值得深思。而我国中小学,在这方 面做得非常不到位,这不能怪老师,因为
12、我们的课程标准、教材一直 没有把“讨论”当作教学法来认识。这次新课程标准比以前的课程标 准用了 “讨论”多了,但愿“讨论”能真正用起来。关于第二学段的整本书教学的要求,只有两点,一是初步理解主 要内容,二是主动和同学提供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两个要点是低是高, 是多是少,是科学是合理,只有通过实验之后才能得到更科学的结论。3 .“表达与交流”,增加的两处是:“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 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 礼貌地请教、回应。”“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中的等 字。”关于有礼貌的请教、回应问题。看似好像不是什么问题,但从现 实来看,却是大问题。现在家长与
13、老师的矛盾冲突,是过去几千年所 没有的;现在网络上的骂人之声,游戏里的垃圾语言,可以说不堪入 目,学生看得到,早就运用在班级里了。课程标准中加了这一条,说 明这成了语文课的一大任务。这一任务要想完成,不是那么容易。课 堂上能做到,一下课就变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真是个大难题呀!关于那个“等”字,具体指得啥呢?答案请大家自己琢磨琢磨吧。4 .“梳理与探究”保存了原来“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增加了 三个内容。原来的综合性学习,不提“梳理”,梳理什么?梳理字词 是第一至四学段都有的要求,其实这就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要做的事。 另两个内容其实都与跨学科学习、如何探究有关。如何进行跨学科学 习?将在另外一篇
14、阅读思考中。第三学段,四块内容,有哪些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呢?1 .“识字与写字”中增加了 “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 字蕴含的智慧。”我在前面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中讲了这一增加的价值。每一 个汉字都是一幅画,都是了不起的创造,都藏着极其丰富的智慧,有 人还说“每个字都是一首诗”。增加这一条,对于老师的要求很高, 要求要求要当仁不让地成为“汉字的贵族”。2 .“阅读与鉴赏”中增加了三处:一是“熟练地” “尝试使用多 种媒介阅读”“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 并说明理由。”“熟练地”是针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来说的,这一要求比以前之要求提高了。
15、“尝试使用多种媒介阅读”,这是时代开展到今天必须要有的阅 读形式。怎么做?怎么尝试?这是一个课题。关于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要求,同样是两个方面,一是把握 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一点比第二学段高;二是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 理由。不知道课程标准制定者为什么把这一点作为整本书阅读要求提 出。如果从“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来看,接下来的教材,肯定是 用一个单元来教整本书,这本书是必读书,这还要“积极向同学推荐 并说明理由”吗?如果是课外阅读,可以有这一要求。第三学段的整 本书到底教什么?课程标准的这一些要求肯定是不合适的,肯定要根 据大量的实验情况来修改的。3 .“表达与交流”,就增加“说清自己的观点”。关于这一增加这 里不做阐述了。4 .“梳理与探究”,共4条,有四处是新的。与第一二学段的这 一块要求一样,一是梳理文字,二是跨学科学习,三是专题的探究活 动。因为我是小学老师,第四学段的“要求”之变化就略去了。当然, 第一学段至第四学段,四大块中的要求,没有一条与“学科育人、文 化自信”有关,所以课程标准制定者,在每一学段四大块要求后,从 “学科育人、文化自信”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学段的整体要求,这样就 把核心素养、总目标全部表达在要求之中了。
限制150内